注册

魏玄同

唐朝宰相
魏玄同
魏玄同[唐][唐朝宰相] 河北邯郸市馆陶县人物
魏玄同(617年-689年11月2日),字和初,定州鼓城(今河北省晋州市鼓城村)人。唐朝时期宰相,濮阳县令魏乂之子
出身巨鹿魏氏。进士出及第,累任长安县令,迁吏部郎中。麟德元年,联合西台侍郎上官仪谋废武后,坐罪流放岭外。上元初年,遇见大赦,得到工部尚书刘审礼推荐,拜岐州长史,历任吏部侍郎、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迁户部尚书、检校纳言、同平章事,册封巨鹿县男。营救宰相狄仁杰、交好宰相裴炎,得罪酷吏周兴。
永昌元年(689年),得罪武则天,坐罪赐死,时年七十三。唐神龙元年,得以平反昭雪,追赠尚书左仆射。
魏玄同是定州鼓城人,通过科举考中进士,此后不断升迁,官至司列大夫。因与上官仪诗文唱和,他获罪被流放到岭外,上元初年遇赦得以返回。工部尚书刘审礼认为魏玄同具备处理政务的才能,向朝廷举荐,魏玄同因此被任命为岐州长史,后又经多次升迁担任吏部侍郎。

任职期间,魏玄同深知选拔官员责任重大,担心选拔方法不够完善,于是向朝廷上书提出建议,但他的奏疏未被采纳。弘道初年,魏玄同转任文昌左丞,兼任地官尚书,获授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职。武则天临朝听政后,他升任太中大夫、鸾台侍郎,依旧参与处理政务。垂拱三年,魏玄同被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担任检校纳言,并被封为钜鹿男。魏玄同与裴炎交情深厚,两人始终相互扶持,当时的人称他们为“耐久朋”,但他与酷吏周兴关系不和。

永昌初年,魏玄同被周兴诬陷,周兴称魏玄同曾说“太后老了,应该恢复皇嗣的地位” 。武则天听闻后大怒,下令赐魏玄同在家中自尽。监刑御史房济对魏玄同说:“您为何不告发他人之事,这样或许能得到太后召见,从而为自己辩解。”魏玄同叹息道:“被人杀死和被鬼杀死,又有什么区别呢,我怎能做告发他人的事!”随后从容赴死,享年七十三岁。

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太学生魏元忠曾上书直言,指出朝廷用人多从将门子弟或烈士家属中选拔,这种方式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并强调各阶层的有志之士都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这番言论反映出当时普通士人的迫切诉求。

酷吏周兴是新州长安人,与索元礼、来俊臣不同,他原本就是在职官吏。周兴自幼好学,学识渊博,尤其精通法律,最初担任尚书都事,后迅速升任孟州河阳县令。其才干声名传至朝廷,得到唐高宗赏识,高宗有意提拔他。周兴得知后前往京城等待任命,却因非内流官出身遭到宫中部分人反对,加之高宗未坚持,此事最终作罢,且无人告知他实情。

宰相魏玄同出于同情,委婉提醒周兴应返回县里任职。不料周兴官瘾极大,嫉妒心与猜疑心重,竟怀疑是魏玄同从中作梗,从此怀恨在心,决心报复。这种出身低微、仕途受挫的小官,对压制自己的高官本就容易产生不满,而心胸狭隘的周兴将怨恨化为仇恨,报复手段变得极为残酷。成为酷吏后,他专门针对享有特权的大官,手段残忍。

周兴投身酷吏行列的方式与他人不同,他并非白手起家。当时朝廷禁止官吏通过铜匦告密,但受索元礼高升的激励,周兴冒险撰写有关监狱的文章投入铜匦。武则天欣赏其勇气,不仅未加罪,还让他掌管狱制,此后他一路升迁,从司刑少卿升至秋官侍郎,成为酷吏之首,死前数月还位居尚书省左仆射,在酷吏中地位突出。

魏玄同被周兴诬陷赐死后,监刑御史房济曾劝他通过告密争取面见太后自证清白,魏玄同却凛然回应:“人杀鬼杀,亦复何殊,岂能作告密人邪!”这句临终遗言,如划破历史夜空的流星,虽短暂却光芒耀眼,与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绝笔一样,尽显风骨,令人敬仰。 
个人作品
《古器者论》
臣闻制器者,必择匠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匠之不良,无以成其工;官之非贤,无以致于理。君者,所以牧人也;臣者,所以佐君也。君不养人,失君道矣;臣不辅君,失臣任矣。任人者,诚国家之基本,百姓之安危也。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公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官之不得其才者,取人之道,有所未尽也。臣又闻传说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理人。”昔之邦国,今之州县,士有常君,人有定主,自求臣佐,各选英贤,其大臣乃命于王朝耳。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氏因之,有沿有革。诸侯得自置吏四百石以下,其傅相大官,则汉为置之。州郡掾吏、督邮从事,悉任之于牧守。爰自魏、晋,始归吏部,递相祖袭,以迄于今。用刀笔以量才,案簿书而察行,法令之弊,其来自久。盖君子重因循而惮改作,有不得已者,亦当运独见之明,定卓然之议。如今选司所行者,非上皇之令典,乃近代之权道,所宜迁徙,实为至要。何以言之?夫尺丈之量,所及者盖短;钟庾之器,所积者宁多。非其所及,焉能度之;非其所受,何以容之?况天下之大,士人之众,而可委之数人之手乎?假使平如权衡,明如水镜,力有所极,照有所穷,铨综既多,紊失斯广。又以比居此任,时有非人。岂直愧彼清通,昧于甄察;亦将竟其庸妄,糅彼棼丝。情故既行,何所不至?脏私一启,以及万端。至乃为人择官,为身择利,顾亲疏而下笔,看势要而措情。悠悠风尘,此焉奔兢;扰扰游宦,同乎市井。加以厚貌深衷,险如溪壑,择言观行,犹惧不周。今使百行九能,折之于一面,具僚庶品,专断于一司,不亦难矣!且魏人应运,所据者乃三分;晋氏播迁,所临者非一统。逮乎齐、宋,以及周、隋,战争之日多,安泰之时少,瓜分瓦裂,各在一方。隋氏平陈,十余年耳,接以兵祸,继以饥馑,既德业之不逮,或时事所未遑,非谓是今而非古也。武德、贞观,与今亦异,皇运之初,庶事草创,岂唯日不暇给,亦乃人物常稀。天祚大圣,享国永年,比屋可封,异人间出。咸以为有道耻贱,得时无怠,诸色入流,岁以千计。群司列位,无复新加,官有常员,人无定限。选集之始,雾积云屯,擢叙于终,十不收一。淄渑杂混,玉石难分,用舍去留,得失相半。抚即事之为弊,知及后之滋失。夏殷已前,制度多阙,周监二代,焕乎可睹。岂诸侯之臣,不皆命于天子,王朝庶官,亦不专于一职。故周穆王以伯冏为太仆正,命之曰:“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僻侧媚,唯吉士。”此则令其自择下吏之文也。太仆正,中大夫耳,尚以僚属委之,则三公九卿,亦必然矣。《周礼》:太宰、内史,并掌爵禄废置;司徒、司马,别掌兴贤诏事。当是分任于群司,而统之以数职,各自求其小者,而王命其大者焉。夫委任责成,君之体也,所委者当,所用者精,故能得济济之多士,盛芃芃之棫朴。
裴子野有言曰:“官人之难,先王言之尚矣。居家视其孝友,乡党服其诚信,出入观其志义,忧欢取其智谋。烦之以事,以观其能;临之以利,以察其廉。《周礼》始于学校,论之州里,告诸六事,而后贡之王庭。其在汉家,尚犹然矣。州郡积其功能,然后为五府所辟,五府举其掾属而升于朝,三公参得除署,尚书奏之天子。一人之身,所关者众;一士之进,其谋也详。故官得其人,鲜有败事。魏、晋反是,所失弘多。”子野所论,盖区区之宋朝耳,犹谓不胜其弊,而况于当今乎!
又夫从政莅官,不可以无学。故《书》曰:“学古入官,议事以制。”《传》曰:“我闻学以从政,不闻以政入学。”今贵戚子弟,例早求官,髫龀之年,已腰银艾,或童草之岁,已袭朱紫。弘文崇贤之生,千牛辇脚之类,课试既浅,艺能亦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高。夫象贤继父,古之道也。所谓胄子,必裁诸学,修六礼以节其性,明七教以兴其德,齐八政以防其淫,举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黜恶。少则受业,长而出仕,并由德进,必以才升,然后可以利用宾王,移家事国。少仕则废学,轻试则无才,于此一·流,良足惜也。又勋官三卫流外之徒,不待州县之举,直取之于书判,恐非先德而后言才之义也。
臣又以为国之用人,有似人之用财。贫者厌糟糠,思短褐;富者余粮肉,衣轻裘。然则当衰弊乏贤之时,则可磨策朽钝而乘驭之;在太平多士之日,亦宜妙选髦俊而任使之。《诗》云:“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楚,荆也,在薪之翘翘者。方之用才,理亦当尔,选人幸多,尤宜简练。臣窃见制书,每令三品、五品荐士,下至九品,亦令举人,此圣朝侧席旁求之意也。但以褒贬不甚明,得失无大隔,故人上不忧黜责,下不尽搜扬,苟以应命,莫慎所举。且惟贤知贤,圣人笃论,伊、皋既举,不仁咸远。复患阶秩虽同,人才异等,身且滥进,鉴岂知人?今欲务得实才,兼宜择其举主。流清以源洁,影端由表正,不详举主之行能,而责举人之庸滥,不可得已。
《汉书》云:“张耳、陈余之宾客厮役,皆天下俊杰。”彼之蕞尔,犹能若斯,况以神皇之圣明,国家之德业,而不建久长之策,为无穷之基,尽得贤取士之术,而但顾望魏、晋之遗风,留意周、隋之末事,臣窃惑之。伏愿稍回圣虑,时采刍言,略依周、汉之规,以分吏部之选。即望所用精详,鲜于差失。
上一篇:索文斌下一篇:王公浦
晋国魏氏第四位宗主
元代才俊、科举魁首
指啸艺术者
战国传奇,侠义无双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南宋抗金忠义将领
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
唐朝宰相
开国少将
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代风水大师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
唐朝宰相
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朝至武周时政治家,武周皇帝
唐朝开国皇帝
刚正谏臣
风水师
矢志不渝的革命实干家
西汉风云中的传奇公主
中国现代漆艺开拓者
唐朝宰相
唐朝宰相
河北籍抗日英烈
北洋军阀二十四位上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