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珙[宋][公元1195年-1246年,南宋著名军事家、统帅]+像 湖北襄阳市枣阳市人物 孟珙(1195年-1246年10月13日),字璞玉,号无庵居士。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人,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中国南宋中后期军事家,左武卫将军孟宗政第四子。 孟珙出身将门,高祖孟安、祖父孟林均为岳飞部将。孟珙早年随父于枣阳抗金,在其父死后接管所部“忠顺军”,累官京西兵马钤辖。绍定六年(1233年),击败入侵的金将武仙所部,被授为鄂州、江陵府副都统制。端平元年(1234年),参与蔡州之战,联合蒙古围金哀宗于蔡州,灭亡金朝。后升任建康府都统制。端平三年(1236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接连于蕲州、江陵、黄州等地击退进犯的蒙古军。孟珙坐镇江陵,主持京西、湖北路等地军务,招抚北方各族壮士,编组新军,大兴屯田,兴修水利,部署纵深防御,采取以攻为守战术,出兵攻袭蒙古占领区砦栅,焚烧仓库积聚,驱逐襄阳、樊城、信阳军等处蒙古军,又分兵增援淮南和四川,于嘉熙三年(1239年)和淳祐二年(1242年)击退四川方面蒙古军的进攻,使京湖和四川间的长江通道得以保全。累官枢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封汉东郡开国公。晚年以宁武军节度使致仕。淳祐六年(1246年),孟珙病逝,享年五十二岁。后特赠太师、吉国公,谥号“忠襄”。 孟珙智勇兼备,知人善任,长于驭军,为南宋后期的杰出将领。他虽为武将,但注重文教事业,于战乱之际兴建公安书院、南阳书院。又精研《易经》,颇通佛学,著有《警心易赞》《无庵法语》等,今已佚。 孟珙:南宋擎天之柱,襄樊不朽战神 一、将门虎子,崭露锋芒 孟珙(公元1195年-1246年),字璞玉,号无庵居士,籍贯为南宋随州枣阳(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其家族为将门世家,曾祖孟安、祖父孟林均为岳飞部将,父亲孟宗政更是南宋中期抗金名将,常年镇守襄阳、枣阳一线,屡败金军,号称“孟爷爷”。生于这样的军事世家,孟珙自幼耳濡目染,不仅习得一身武艺,更在兵法谋略上展现出过人天赋。 史载孟珙“少从父出入行阵,习知边事”,少年时便随父参与抗金战事。嘉定十年(1217年),金军大举南侵,围攻枣阳。时年22岁的孟珙在父亲孟宗政麾下,亲率敢死队夜袭金营,“破寨十余,斩首千级”,一战成名。此役中,他身先士卒,手持长枪斩杀金军先锋将,其勇猛震慑敌军,被军中将士称为“小孟爷爷”。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军再次重兵围攻枣阳,孟珙献策“声东击西”,先以少量兵力佯攻金军左翼,待敌军主力调动后,亲率精锐直捣中军大营,烧毁金军粮草辎重,迫使金军撤退。经此两战,孟珙的军事才能得到南宋朝廷认可,逐步从基层将领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 二、联蒙灭金,雪靖康耻 绍定五年(1232年),蒙古大军围攻金国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哀宗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此时的金国已濒临灭亡,南宋朝廷面临重大抉择:是继续执行“联金抗蒙”,还是“联蒙灭金”以报靖康之仇?孟珙力主后者,他上书理宗:“金亡则蒙古必南侵,然金贼与我世仇,不乘此时灭之,何以雪祖宗之耻?且我助蒙古,可窥其虚实,为日后防边计。”这一战略眼光远超当时朝中多数大臣的短视,最终被朝廷采纳。 绍定六年(1233年),宋廷命孟珙为京西湖北路制置使,率宋军两万、粮三十万石北上,与蒙古军联合围攻蔡州。蒙古主将塔察儿对孟珙早有耳闻,见面后直言:“久闻孟将军威名,今日合兵,大事可成。”孟珙与塔察儿约定分攻蔡州南北,互不侵扰。金军在蔡州城内做困兽之斗,多次出城反扑。孟珙身先士卒,在城头与金军展开肉搏,“身被数创,犹力战不退”,终将金军击退。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孟珙率宋军首先攻入南门,金哀宗自缢身亡,金国灭亡。孟珙于灰烬中找到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献于太庙,一雪靖康之耻。此役不仅终结了金国百余年的统治,更使孟珙成为南宋军民心中的民族英雄。值得一提的是,在与蒙古军合作过程中,孟珙始终保持警惕,严令部下“不与蒙古军争功,不与蒙古兵私交”,为日后抗蒙埋下伏笔。 三、襄樊砥柱,构筑防线 金国灭亡后,蒙古果然如孟珙所料,于端平二年(1235年)大举南侵,宋蒙战争全面爆发。蒙古军兵分三路,其中中路军直指襄阳、枣阳等江汉重镇,南宋面临空前危机。此时,孟珙临危受命,调任京湖安抚制置使,全面负责襄樊及整个京湖地区的防务。 襄阳、樊城地处汉江中游,地势险要,是南宋抵御蒙古南侵的核心屏障。孟珙到任后,首先修复襄樊城防,“增高城垣至三丈,添筑瓮城、马面,挖深护城河至五丈”,并在汉江中设置铁链锁江,阻止蒙古水军进攻。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三层防御体系”:以襄樊为核心,外围以枣阳、随州、郢州(今湖北钟祥)为据点,形成第一道防线;以江陵、鄂州(今湖北武汉)为第二道防线;以黄州、蕲州为第三道防线,层层递进,相互呼应。 嘉熙二年(1238年),蒙古大将张柔率主力进攻黄州(今湖北黄冈),孟珙亲率援军驰援。他采用“疑兵之计”,夜间在城外点燃数千火把,令蒙古军误以为宋军主力赶到,不敢贸然进攻。随后,他派部将袭扰蒙古军粮道,烧毁其粮草,迫使张柔撤退。此战后,孟珙被加封为宁远军节度使,成为南宋立国以来最年轻的节度使之一。 四、荆襄大捷,力挽狂澜 淳祐元年(1241年),蒙古窝阔台汗去世,内部陷入权力争斗,南侵势头稍缓。但孟珙并未放松警惕,而是趁机加强荆襄地区的军备,训练水军,囤积粮草。他深知蒙古军擅长骑兵作战,便在襄汉平原大量种植树木,设置鹿砦,限制蒙古骑兵机动性;同时,他大力发展水军,打造“蒙冲战舰”数百艘,配备强弩、火炮,确保汉江控制权。 淳祐三年(1243年),蒙古新任大汗贵由稳定内部后,再次发动南侵,蒙古军西路军由达海绀孛率领,进攻夔州(今重庆奉节),企图顺江东下直取临安。孟珙临危不乱,采取“围魏救赵”之计,派部将王坚率军奇袭蒙古军后方的顺阳(今河南淅川),烧毁其造船基地,迫使达海绀孛回援。随后,孟珙亲率主力在归州(今湖北秭归)设伏,大败蒙古军,“斩首万余级,溺死者不可胜数”,彻底粉碎了蒙古军顺江东下的企图。 此役后,孟珙被任命为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安抚制置使,全面统筹四川、京湖两大战区防务,成为南宋事实上的军事统帅。他在任内积极整顿军政,裁汰冗员,提拔有才能的将领如王坚、吕文德等,为后来的钓鱼城之战、襄樊保卫战储备了人才。 五、忠勇一生,千古流芳 孟珙不仅是军事奇才,更以忠勇廉洁著称。史载他“驭军严明,与士卒同甘苦”,在军中威望极高。每次作战,他必身先士卒,却从不独占功劳,“凡有战功,皆归于麾下将士”。他生活简朴,“家无余财,所居仅蔽风雨”,朝廷赏赐的金银绸缎,全部分给部下。 淳祐六年(1246年),孟珙因长期积劳成疾,在江陵(今湖北荆州)病逝,享年52岁。临终前,他仍上书朝廷,力陈“襄樊乃国之根本,不可一日失;四川需固守险要,待敌疲而击之”,字字句句皆为国家安危。宋理宗闻其死讯,“震悼罢朝三日”,追赠太师、吉国公,谥号“忠襄”。 孟珙的一生,正值南宋内忧外患之际,他以一己之力,撑起南宋半壁江山,被誉为“南宋擎天之柱”。他不仅成功抵御了蒙古军的多次南侵,更创造性地构建了襄樊防御体系,为南宋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国祚。后世史学家评价他:“孟珙之贤,优于岳飞;其识,远超韩世忠。” 六、历史影响与后世缅怀 孟珙的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强调“防御为本,伺机反击”,注重多兵种协同作战,尤其重视水军建设和地理优势的利用,这些理念在后世的抗元战争中被广泛应用。他构筑的襄樊防线,在他去世后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襄樊保卫战持续近六年,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防御战例。 在其故乡湖北枣阳,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与孟珙相关的遗迹。枣阳市区的“孟公祠”始建于南宋,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孟珙而建,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祠内供奉孟珙塑像,香火不绝。襄阳市襄城区的“虎头山”,相传为孟珙当年练兵之地,山上仍有当年的营垒遗迹。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蔡东藩在《宋史演义》中评价:“南宋至端平以后,危亡迫于眉睫,非有孟珙诸人,力捍强敌,则宋室之亡,不待厓山之役矣。”孟珙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不朽的英雄人物,其事迹将永远铭刻在襄樊大地乃至整个华夏民族的记忆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