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唐][?-708年,唐代文章四友,唐朝诗人] 河南郑州市巩义市人物 杜审言,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西晋名将杜预的后裔,唐代诗人杜甫的祖父。中国唐代诗人。 杜审言于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进士及第。官隰城尉,转洛阳丞,又因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后又入朝,任为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因依附张易之、张昌宗,与宋之问、沈佺期等同时被贬,流配至峰州(今越南境内)。不久召还,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中宗景龙二年(708)卒,年六十余。 杜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杜审言传世作品多为五言律诗,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其诗主要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日京中有怀》《登襄阳城》等,笔力雄健,能够寓湛深的艺术构思于严整格律之中。在武后召见之后,则多歌功颂德、应制献酬的篇什。杜甫对其诗评价很高,称为“吾祖诗冠古”。 杜审言(约645年-708年),字必简,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后徙居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他是初唐时期“文章四友”之一,在五言律诗的发展上贡献卓著,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出身名门,年少有才 杜审言出身世家,是魏晋时期征南大将军杜预的远裔。其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杜审言自幼熟读经书,才华横溢。他自幼便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卓越天赋,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士及第,初入仕途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杜审言考中进士,当时他年仅25岁左右,可谓少年得志。之后,他被任命为隰城(今山西隰县)县尉,开始了其仕途生涯。在隰城任职的六七年时间里,杜审言创作了《经行岚州》一诗。诗中“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一句,以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笔触,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和出色的诗歌创作才华。 游历洛阳,任职麟台 离开隰城后,杜审言到洛阳游处。在此期间,他与当时的文人雅士多有交往,创作了《送和西蕃使》(678年)和《赠苏味道诗》(679年)等诗作。天授二年(690年),杜审言获得任职麟台的机会,这使他得以进入更广阔的政治和文化舞台,也让他有更多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仕途波折,屡遭贬谪 江阴被贬: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杜审言被贬到江阴为官,担任品级较低的小县令。仕途的不顺并未磨灭他的文学热情,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重九日宴江阴》等诗作。其中,《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对仗工整,平仄和谐,韵脚分明,被明代文学批评家胡应麟盛誉为“初唐五律第一”,是初唐时期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 洛阳丞任上:696年至698年,杜审言迁升至洛阳丞,他满心欢喜,创作了《大酺》七律诗来表达喜悦之情。在洛阳丞任内,他还创作了《送崔融》等诗,展现了其在诗歌创作上的稳定发挥和不断探索。 吉州之祸:然而,杜审言恃才傲物的性格给他带来了灾祸。698年,他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在吉州,他与同僚关系不睦,得罪了司户郭若讷和司马周季重,二人合谋诬陷他,将其系狱中并欲定死罪。杜审言的儿子杜并当时年仅十六岁,得知此事后,潜入周府,趁周季重饮酒过量之际将其刺杀,杜并自己也被侍卫致死。此事震惊朝野,时人皆以杜并为孝子,当朝宰相苏颋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杜审言在此期间创作了《赋得妾薄命》《登襄阳城》等诗,字里行间或许蕴含着他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对儿子的悲痛。 流放峰州:705年正月,朝中发生重大政治变故,张柬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杜审言因与张易之兄弟有交往,受到牵连,被流放峰州。在流放途中,他历经艰辛,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创作了《旅于安南》《南海乱石山作》《渡湘江》等诗,诗歌风格更加沉郁,蕴含着身世飘零之感。 因祸得福,再度升迁 虽然经历了贬官和丧子之痛,但杜审言也因儿子杜并的孝行而迎来转机。武则天听闻杜并的事迹后,召见了杜审言,欣赏其诗文,将其擢为著作佐郎,不久又迁为膳部员外郎。在此期间,杜审言往返于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之间,创作了《晦日宴游》《春日京中有怀》等应制诗,这些诗多是为了迎合宫廷宴会等场合而作,展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应景能力和文学技巧。 晚年回京,病逝任上 神龙二年(706年),杜审言得到赦免,寻诏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回到京师后,他处于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创作了大量应制诗,如《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应制》等。这些诗歌虽然在思想性上可能有所欠缺,但在格律和技巧上更为成熟,体现了初唐宫廷诗歌的风貌。景龙二年(708年)冬天,杜审言病逝,结束了其波澜起伏的一生。据说他病重时,好友宋之问和武平一前来探望,他曾说“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可见其至死都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 文学成就与影响 杜审言在文学上成就颇高,尤其在五言律诗方面造诣深厚,是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定型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歌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平仄和谐,为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流传下来的诗作虽仅有四十多首,但不乏经典之作,除了前文提到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还有《渡湘江》等,“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以景衬情,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流放之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为“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共同推动了初唐诗歌的发展。他们的创作实践和探索,使得诗歌在格律、对仗等方面更加规范,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杜审言对后世诗人,尤其是其孙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对祖父的诗歌成就极为推崇,称其“吾祖诗冠古”,杜审言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技巧,在杜甫的作品中也能看到一些传承和发展的痕迹。 总体而言,杜审言一生仕途坎坷,但凭借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在初唐诗坛占据了重要地位,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活动,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