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忠毅[公元1907年-1941年,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像 湖北襄阳市襄州区人物 罗忠毅(1907年-1941年11月28日)原名罗宗愚,湖北襄阳人,是新四军抗日名将。 1927年7月加入冯玉祥部西北军。1931年12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五军团委员会主任、连长。在瑞金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毕业后,历任营长、团长、师参谋长等职。1933年后调任福建军区某军分区司令员。抗日战争爆发后,罗忠毅担任新四军第2支队参谋长。1941年11月28日罗忠毅在江苏溧阳县塘马地区与日本侵略者激战中壮烈牺牲。 2009年9月10日,罗忠毅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罗忠毅:抗日烽火中的铁血将星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长卷中,无数英烈用生命铸就了民族脊梁,罗忠毅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将星。这位出生于湖北襄阳市襄州区的抗日将领,以其坚定的信仰、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牺牲精神,在苏南抗日根据地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从鄂北农家子弟到新四军高级指挥员,他的一生虽短暂却厚重,为民族独立与解放事业奉献了全部热血。 一、早年磨砺:从鄂北少年到革命战士 1907年,罗忠毅诞生于湖北省襄阳县(今襄阳市襄州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清末民初的襄阳,地处南北要冲,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深受革命思潮的激荡。罗忠毅自幼目睹底层民众的苦难,家乡频繁的战乱与苛政在他心中埋下了反抗不公的种子。因家境贫寒,他仅受过几年私塾教育,便辍学务农,后又到当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过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挺进湖北,襄阳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年仅19岁的罗忠毅被革命浪潮所吸引,毅然投身当地的农民协会,参与抗租抗捐斗争。他性格刚毅、处事果敢,很快成为农运骨干,在斗争中初步展现出组织能力与胆识。然而,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襄阳的农运遭到残酷镇压,罗忠毅因身份暴露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 为寻求救国之路,罗忠毅辗转至武汉,于1927年底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西北军中有不少进步军官,部队的军事训练与严明纪律让他受益匪浅。他从普通士兵做起,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作战勇猛,逐步晋升为班长、排长。在此期间,他接触到地下共产党员,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向导》等进步书籍,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救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国民党当局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西北军内部也因抗日问题产生分裂。罗忠毅对国民党的妥协政策深感失望,萌生了脱离旧军队、投奔红军的念头。 1932年,罗忠毅所在部队被调往江西“围剿”红军,这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与红军的作战中,他亲眼目睹了红军官兵平等、为民作战的作风,与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形成鲜明对比。同年,他毅然率部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从此踏上革命征途。 二、苏区锤炼:从红军指挥员到战略参谋 加入红军后,罗忠毅因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很快得到重用。他被编入红一方面军,先后参与了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战斗中,他冲锋在前,屡立战功,从连长逐步晋升为营长、团长。他注重战术灵活,善于根据战场形势调整部署,在几次关键防御战中,以少胜多,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后,罗忠毅因伤未能随主力西进,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率部在崇山峻岭中与国民党军周旋,多次突破重围。游击战争的磨砺,使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灵活机动的战术素养。他常说:“只要信念不倒,星星之火就能燎原。”在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日子里,他始终坚守革命信仰,收拢失散战士,继续开展斗争。 1935年,罗忠毅在赣南重新找到党组织,经审查后恢复了组织关系,并担任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第一纵队司令员。他与谭震林等同志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游击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同时灵活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战术,多次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这段经历,让他从单纯的军事指挥员成长为兼具政治觉悟与战略眼光的复合型人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罗忠毅任支队参谋长,协助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开展抗日工作。他积极参与部队整编和军事训练,将红军的游击战术与抗日斗争实际相结合,为部队开赴苏南抗日前线奠定了基础。 三、苏南抗倭:根据地建设与军事创新 1938年春,新四军第二支队奉命开赴苏南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罗忠毅作为参谋长,协助粟裕率部挺进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苏南地处京沪杭三角地带,是日军的心脏区域,敌情复杂,既有日军主力,又有伪军、国民党顽固派和地方武装,斗争形势极为严峻。 罗忠毅深知,要在敌后立足,必须发动群众、建立政权。他提出“军事斗争与根据地建设并重”的方针,在指挥作战的同时,积极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开展减租减息,使茅山根据地迅速巩固。他还注重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开明士绅和地方武装,共同抗日,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军事斗争中,罗忠毅展现出卓越的战略思维和战术创新能力。他根据苏南平原水网密布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伏击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术,指挥部队多次重创日军。1939年2月,他参与指挥东湾战斗,以“围点打援”战术,歼灭日军100余人,烧毁敌碉堡数座,这是新四军在苏南的首次大规模歼灭战,极大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信心。同年夏,他又协助粟裕指挥延陵大捷,击溃日军一个中队,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1940年,罗忠毅升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参谋长,与陈毅、粟裕共同指挥苏南抗日武装。他参与制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协助开辟了苏常太、澄锡虞等抗日根据地。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斗争中,他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多次挫败顽固派的进攻,维护了抗日统一战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为重建新四军军部,江南指挥部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罗忠毅任六师参谋长兼十六旅旅长,率部在苏南坚持斗争。此时,日军趁机对苏南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清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根据地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罗忠毅临危受命,提出“以分散对集中,以集中对分散”的反“清乡”策略,组织部队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同时发动群众破坏日军交通线,摧毁伪政权,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 四、血洒塘马:为民族解放的最后一战 1941年11月,日军调集重兵,对新四军十六旅驻地江苏溧阳县塘马村发动突然袭击。当时,十六旅主力正在外线作战,塘马村内仅有旅部机关、特务连及地方党政机关人员共约500人,而日军兵力达3000余人,配备骑兵、炮兵和装甲车,敌我力量极为悬殊。 面对强敌,罗忠毅与旅政治委员廖海涛临危不乱,迅速制定突围方案:由廖海涛率主力向西北方向突围,罗忠毅率特务连掩护机关人员向东南方向转移。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优势火力疯狂进攻,特务连战士在罗忠毅的指挥下,依托村庄工事顽强抵抗,一次次击退日军冲锋。 激战中,罗忠毅身先士卒,在前沿阵地指挥作战。他的左臂被流弹击中,鲜血浸透了军装,却始终不下火线,高喊:“同志们,为了掩护机关转移,为了抗日胜利,拼到底!”战至中午,为给机关人员争取更多转移时间,罗忠毅决定率部向日军发起反冲锋,牵制敌人主力。在冲锋过程中,他不幸被日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4岁。几乎同时,廖海涛也在指挥突围中英勇牺牲。 塘马战斗中,罗忠毅等指挥员以无畏的牺牲精神,掩护了旅部机关和地方干部的安全转移,为苏南抗日根据地保存了骨干力量。他们的牺牲,换来了苏南抗日斗争的延续。当地群众为纪念这位英勇的将领,将塘马村改名为“忠毅村”,并修建了纪念碑。 五、精神永存:铁血将星的历史回响 罗忠毅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奋斗的一生。他从鄂北农家子弟成长为新四军高级将领,历经土地革命、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的洗礼,始终坚守革命信仰,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他的军事思想与指挥艺术,为新四军在苏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重要指导,其“灵活机动、军民结合”的战术原则,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罗忠毅牺牲后,新四军军部追授他“抗日民族英雄”称号,陈毅、粟裕等领导人纷纷题词悼念。陈毅评价他:“忠毅同志为党为革命奋斗终身,临危不屈,壮烈牺牲,是我军的优秀指挥员,人民的好儿子。” 如今,在罗忠毅的家乡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建有罗忠毅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他的生平事迹和遗物,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群众和青少年前来缅怀先烈,传承他的革命精神。 罗忠毅的生命虽定格在34岁,却如同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了璀璨的光芒。他用生命践行了对民族、对人民的誓言,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正如他生前常说的:“为了抗日胜利,洒尽热血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