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大臣。
晋骊姬之乱后,公子重耳出逃至翟国,介子推同狐偃、赵衰、魏犨、胥臣等人追随一同逃亡。晋文公归国后,赏赐那些一同跟从流亡者,介子推没有向晋文公索要俸禄,晋文公也没有给介子推赏赐俸禄。介子推同母亲说明情况后,就携母隐匿在山林之中,最终隐居而死。
介子推:忠义气节的千古传奇
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的传奇人物,其生平事迹虽在文献中记载寥寥,却凭借忠义之举与高洁品格,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熠熠生辉的坐标。
追随流亡,患难与共
春秋乱世,晋国宫廷风云诡谲。晋献公宠妃骊姬为让其子奚齐登上太子之位,设计陷害太子申生,致使申生蒙冤致死。公子夷吾与重耳为避灾祸,踏上逃亡之路。重耳避难于翟,身边汇聚一众贤士,介子推便是其中之一。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里,他们风餐露宿,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尝遍人间困苦。无论是躲避追杀的惊险,还是饥寒交迫的煎熬,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为重耳日后重返晋国、成就霸业竭尽犬马之劳。
割股充饥,赤诚丹心
流亡途中,重耳屡陷绝境。先是遭父亲献公追杀,后又被兄弟晋惠公追捕,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记载,一次逃亡至卫国,随从头须偷走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饥肠辘辘,向田夫乞讨反遭戏谑。在生死攸关之际,介子推毅然来到山沟,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与野菜一同煮成汤,献给重耳。当重耳得知这碗汤的食材竟是介子推的血肉时,内心深受触动,誓言若有朝一日成为君王,定当厚报这份恩情。在重耳最艰难的时刻,介子推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展现出忠心耿耿,其赤诚之心令人动容。
辞官隐退,不慕荣利
十九年流亡终结束,重耳摇身一变成为晋文公。当时周室内乱,晋文公忙于出兵勤王,未能及时奖赏随他流亡的功臣,介子推也未在受赏之列。但他并未像壶叔等人那样主动请赏,而是认为晋文公能重返晋国、登上君位乃是天意。在他看来,忠君本是自然之举,不应以此换取奖赏,接受奖赏更是耻辱。他鄙夷狐偃等人将功劳归于自己,认为这与“窃人之财”的盗贼无异。更令他气愤的是,一些未跟随流亡的人,如竖头须,通过巧言令色也来请赏。介子推不愿与这些人为伍,毅然选择隐居绵山,成为不食君禄的隐士,用行动坚守自己的高洁品格。
抱树而亡,千古悲歌
介子推隐居后,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他鸣不平,将诗写在书信上挂于城门。晋文公看到后,才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后悔不已,连忙派人寻找介子推,却得知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亲自率众前往绵山寻访,奈何绵山重峦叠嶂、谷深林密,难以寻觅。急于求人的晋文公听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大火燃烧三日,仍不见介子推身影。最终,人们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哭拜之后准备安葬遗体,却在树洞发现一片衣襟,上面题着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制成木屐,每日望着木屐感叹“悲哉足下”,“足下”一词也由此成为表达尊敬的称呼。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见老柳树死而复生,便掐下柳枝编成圈戴在头上,以寄哀思。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
精神传承,德耀千秋
介子推的行为体现出超越时代的正道之义。在春秋贵族的语境下,他的言行虽被宵小之徒视为迂腐,却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与独立精神。他的忠并非单纯的忠君,而是对晋国深沉的热爱,这种精神成为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重要渊源。他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诈的愤懑,“割股食君”实则“食国”的举动,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黄庭坚曾赞叹“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高度赞扬了他的气节。
后世追思,纪念长存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为纪念他,人们设立“寒食节”,修建众多祠堂庙宇。文人雅士也常以他为题材,登临题咏、抒发情怀。
介子推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张蒿村,又称英毅圣王庙。传说庙中母子柏生长之处,正是介子推母子被焚之地。此地原有清幽环境与秀丽风景,被称为“神林”,可惜在1942年遭日本侵略者焚毁,现仅存偏院及部分石碑。
天涯山石鼓寺位于山西省原平市,景区以天涯山自然景观为依托,以介子推“精忠纯孝”精神为主题。石鼓寺始建于元代,据《崞县志》记载,元代张显之夫人延氏乐善好施,修建舍药院为百姓治病,并供奉介子推。后因夜闻“介神驻兵”,将舍药院改为介神行宫,即石鼓神祠前身。现存元代皇帝御书“石鼓殿”大牌匾为证,殿内塑有介子推及其母巨像,墙壁绘有32幅介公生平事迹图,介子推也成为石鼓山的山神 。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两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禁火,人们只食用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人们为纪念他,在这一天不生明火、吃冷食,还会插柳枝、烧纸钱、野外祭祀。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也将纪念介子推视为清明节的起源。传说晋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三月五日为火禁日,形成寒食节。此外,晋文公还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百姓挂柳枝、扫墓栽柳、踏青,并制作“子推蒸饼”“子推燕”等食物。在介山,还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时,百鸦绕烟保护介子推,晋人筑台纪念这些义禽。介子推的故事与精神,通过这些纪念活动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