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竞舒:热血铸丰碑,英魂永不朽
1903年,舒竞舒诞生于武胜县秀观乡(今中心镇)的一户财主家庭。彼时的中国,正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风雨如晦,山河破碎。舒竞舒的童年,虽物质富足,却目睹了底层百姓生活的种种惨状,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同情与悲悯的种子,也悄然萌生了改变社会现状的朦胧渴望。
1920年春天,怀揣着对知识的向往与对未来的憧憬,舒竞舒踏入了合川县立中学的校门。在这里,他幸运地遇到了进步教师张从吾。张从吾先生思想开明,学识渊博,对舒竞舒青睐有加,委以十五班班长重任。在校园中,舒竞舒接触到了《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其中,那些介绍苏俄十月革命的文章,如同一道强光,穿透了他认知的暗夜,让他看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景。内心深受震动的他,为了表达对苏俄革命的敬仰之情,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竞舒,取“敬苏”的谐音,以此明志,开启了他追求革命真理的征程。
1923年秋天,合川驻防军阀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公愤,他们无理撤换合川县立中学校长,妄图将教育权掌控在自己手中,为其腐朽统治服务。舒竞舒挺身而出,振臂高呼,组织起200多名同学,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军阀行径的斗争。他们通过罢课、游行、发表宣言等方式,表达对军阀干涉教育的强烈不满,要求恢复原校长职务,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师生的合法权益。然而,在军阀的残酷镇压下,这场学潮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舒竞舒并未因此而气馁,他深知,在这片黑暗的土地上,要想实现理想,唯有不断探寻新的道路。于是,他西上成都,在四川机械厂成为了一名工人,深入到社会底层,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积蓄力量,等待新的革命契机。
1924年初,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在成都,舒竞舒有幸结识了中共四川省党组织负责人杨闇公、廖恩波等革命先驱。在他们的谆谆教导与悉心引领下,舒竞舒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本质和革命的方向,思想得到了质的飞跃。同年,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自此,正式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开始组织工人反抗资本家的压迫与剥削,为广大工人阶级争取权益。他深入工厂车间,与工人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疾苦,向他们传播革命思想,鼓励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对抗资本家的贪婪与残暴。在他的努力下,工人阶级的觉悟不断提高,逐渐凝聚成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
1925年6月,“五卅惨案”的噩耗如惊雷般传遍大江南北,全国上下群情激愤。消息传到成都,舒竞舒义愤填膺,积极投身到声援上海工人的斗争中。6月21日,成都举行了规模宏大的万人集会,舒竞舒主动参与到会务组工作,担任纠察任务。集会当天,他神情严肃,目光坚定,维持着现场秩序,确保集会顺利进行。会后,他又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高呼口号,向反动势力示威抗议,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无畏的斗争精神。同年下半年,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坚定的信仰,经成都党团组织负责人介绍,舒竞舒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奋斗。
入党后不久,舒竞舒接到党组织的任务,前往重庆从事工人运动。他深入重庆的各个工厂区,与工人打成一片,组织工会,开展罢工斗争,进一步推动了当地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不久之后,中共重庆地委又委派他赴合川,肩负起筹建中共合川县委和国民党合川县委党部(左派)的重任。舒竞舒抵达合川后,通过原合川教师的关系,应聘到合川县城小学任教。他以教师的身份为掩护,积极开展学运、工运、农运和妇运工作。一方面,他广泛发动群众,利用课堂、街头演讲、组织集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行,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另一方面,他积极在群众中发展中共党员,培养革命骨干力量。在他的努力下,党员数量从原来的十几人迅速发展到30多人,为合川地区党组织的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1926年8月,在舒竞舒的精心筹备下,首届合川县委、团委、国民党(左派)县党部筹委先后成立,他身兼数职,担任县委书记并兼团县委书记和国民党(左派)县党部筹委,全面领导合川地区的革命工作。
万县“九五惨案”发生后,舒竞舒义愤填膺,立即会同国民党合川县党部(左派)筹委会,在县城召开了声势浩大的群众大会,声讨英国军舰炮轰万县的滔天罪行。他在大会上慷慨陈词,痛斥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呼吁民众团结起来,反抗侵略。在他的号召下,合川掀起了反帝运动的高潮,广大群众纷纷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抵制英货,表达对帝国主义的强烈愤慨和坚决反抗,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1927年3月31日,震惊中外的重庆“三·三一惨案”发生,反动军阀对革命群众进行了血腥屠杀,一时间,山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消息传到合川,舒竞舒和县委赵维屏迅速组织城内各中小学师生上街游行宣传,他们高举标语,呼喊口号,控诉敌人的血腥罪行,激发民众的反抗意识。然而,此时合川的政治环境也急剧恶化,反动军警到处设卡,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舒竞舒等人被列入重点抓捕名单。4月初,根据中共重庆地委的指示,舒竞舒被迫转移到武汉。在武汉,他毅然投身到叶挺独立团反击军阀夏斗寅部的战斗中,在枪林弹雨中,他毫不退缩,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为保卫革命成果贡献自己的力量。
好景不长,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舒竞舒再次被迫南下广东。1927年9月,他在广东兴宁县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兴宁暴动。暴动成功后,队伍组建为广东革命军第十二团,刘光夏任团长、兰胜青任党代表兼副团长,舒竞舒担任教练官。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精心制定训练计划,带领部队进行严格的整训操练,提高士兵的军事素质和战斗技能。随后,他和团长刘光夏率领部队在径心、石马、永和、五华、兴宁、龙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他们灵活运用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给国民党军队和当地土豪劣绅以沉重打击。同年10月至12月,舒竞舒和刘光夏又带领队伍在水口、猫坑、朱子莱、贵人村、八乡山、布尾、郭田、赤岗、畲坑等地,频繁出击国民党军队,积极镇压土豪劣绅,甚至活捉了畲坑区长,战果辉煌,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革命信心,扩大了革命队伍的影响力。12月初,中共兴宁县委成立,兰胜青任书记,舒竞舒任县委委员,负责主持宣传工作,并与马少援等人承担起编印县委机关报《红旗报》的重任。他们通过报纸,传播革命思想,报道革命动态,为当地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1928年2月14日,不幸降临,中共兴宁县委机关遭敌破坏,县委成员面临巨大危险,为保存革命力量,他们不得不分散隐蔽或转移外地。舒竞舒也开始了新的辗转征程。
1928年4月,历经艰难险阻,舒竞舒辗转来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在上海期间,他在复杂危险的环境中,兢兢业业,为党中央的各项工作默默奉献。1929年下半年,党中央为加强红军队伍建设,选派优秀干部充实到红军中。舒竞舒作为政治干部,被派往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二支红军主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所属的一个团里做政治工作。他深入基层,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士兵的政治觉悟和战斗意志,为红军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930年3月,红十一军改编为红一军,许继慎为军长,周维炯任该军第二师副师长。舒竞舒跟随周副师长,在英山、独立、漕河等地的著名战役中,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歼灭了大量敌人,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12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兵力,向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围剿”。舒竞舒跟随许继慎等红一军将领,东击皖西,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战略战术,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在全体将士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成功收回全部失地,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保卫了鄂豫皖根据地,为红军的发展壮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同红十五军胜利会师,合编为红四军,下辖四个师,舒竞舒在红十一师的一个团里担任团政委。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在团内积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关心战士生活,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正式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曾中生任参谋长。舒竞舒被任命为红四军第十一师政治部主任,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积极参与部队的政治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为部队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战斗。在战斗中,他深入前线,鼓舞士气,为战役的胜利付出了巨大努力。
然而,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内部的危机悄然降临。舒竞舒由于多年跟随许继慎、周维炯等首长南征北战,关系密切,且常在一起交流,在大小会议上多次对张国焘的错误决策提出批评意见。加之舒家原本家境富裕,占有田百余挑,又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在张国焘推行的错误肃反扩大化运动中,被无端猜忌和诬陷。1932年8月,张国焘不顾事实,错误地将舒竞舒逮捕关押。在狱中,舒竞舒遭受了残酷的酷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没有向恶势力屈服。最终,张国焘在湖北省黄安县境内将舒竞舒秘密杀害,此时的舒竞舒年仅29岁。
舒竞舒,这位年轻的革命烈士,虽未牺牲在与敌人正面交锋的硝烟战场,也未倒在敌人阴森黑暗的牢狱之中,却不幸枉死在革命队伍内部错误路线的屠刀之下,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祖国大地之上。他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他的光辉革命业绩,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与历经22年人民战争烽火洗礼的大别山一样,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永垂不朽。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