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维澄[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像 湖北省鄂州市人物 范维澄,男,汉族,1943年1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鄂州市,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范维澄,1943年1月28日出生于贵州省福泉市,原籍湖北鄂州,是中国著名的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范维澄的父亲范治纶为中国早期水利教育家,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科学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953年至1956年,范维澄就读于唐山市第一中学,1960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于工程热物理专业。1965年7月,范维澄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学术生涯与科研成就 - **火灾科学研究的开拓者**:1979年11月,范维澄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担任访问学者,至1982年4月回国。回国后,他针对我国严峻的火灾形势和薄弱的火灾研究基础,牵头创建了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国内火灾科学领域从0到1的跨越。他在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并建立了一系列火灾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火灾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公共安全学科的带头人**:2003年非典事件后,公共安全问题受到全社会高度重视。范维澄牵头创建了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使之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他创立了“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模型,带领团队研制出成套化现场应急监测预警与指挥装备,实现了我国应急平台体系的大系统集成创新,其团队重要成果“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学术理论与国际交流贡献**:范维澄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13次,作为组委会主席或副主席参与发起和主持了12次国际学术会议。他共同发起和组建了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成功为中国争办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此外,他还担任亚太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首任主席,在国际公共安全领域发出了中国声音,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 **科技冬奥与疫情防控的贡献**:范维澄担任“科技冬奥”专家委员会主任和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圆满完成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的统筹实施,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在新冠疫情暴发第一时间,他带领团队开展疫情预测分析建模,为党中央建言献策,较准确地预测了2020年2月上旬疫情暴发期新增确诊数峰值拐点,提出了区域疫情防控策略和防控重点建议,为国家分析研判疫情规模、疫情拐点、复工复产等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撑。 ### 教育与人才培养 范维澄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创建了以火灾机理与防治技术为主干和特色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主持制订了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在国内首先设立了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培养及博士后研究方向。他已培养出博士27人、出站和在站博士后16人。此外,他还在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捐资设立“范维澄唯贤奖学金”和“范维澄火凤凰奖励基金”,激励年轻人投身安全学科、立志成才报国。 ### 社会职务与荣誉 范维澄担任着众多重要的社会职务,他是科技部973火灾项目首席科学家,曾担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起草组成员、“公共安全科技问题”专题执笔组成员和“火灾安全科技问题”课题组长等。2001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热能动力工程)。他还获得了首届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终身奖、国际埃蒙斯奖、国际斯约林终身成就奖等诸多荣誉,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范维澄为我国火灾科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等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以卓越的成就和无私的奉献,诠释了一名优秀科学家的使命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