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像 湖北省鄂州市人物 毛新平,男,汉族,1965年6月1日出生于湖北鄂州,湖南省常德市人,压力加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金属学会碳中和分会主任委员,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全国重点实验室、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毛新平,1965年6月1日出生于湖北鄂州,是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金属压力加工专家。 ### 早年经历 毛新平的父亲毛华国是湖南常德人,1956年从北京科技大学采矿专业毕业,1964年调入武钢程潮铁矿从事技术工作,母亲在程潮铁矿子弟学校当老师。毛新平从小学到高中都在程潮铁矿子弟学校学习,一直担任班长,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好,曾在全县的语、数联赛中获奖。1982年,毛新平考入武汉钢铁学院,并于1989年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他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 ### 工作经历 1989年,毛新平被分配至原冶金工业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轧钢室工作。1990年,他成为中国第一个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团队一员。1995年,毛新平担任国家重点工程——薄板坯连铸连轧示范工程的总设计师,该项目于1999年顺利投产,并获得国家工程设计银质奖,对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1999年,毛新平成为中冶南方副总工程师。 2002年,毛新平应聘成为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研究所所长。在珠钢期间,他针对我国铌资源匮乏但钛资源丰富(占全球储量46%)的特点,将首攻方向确定为新工艺条件下的钛微合金化技术。经过努力,他的团队利用钛微合金化技术生产出700兆帕高强钢,合金化成本仅为传统技术的1/3,节能大约降低60%,在收益和成本方面都有明显改善。随后,毛新平团队又成功突破了热轧薄钢板、高品质特殊钢等工艺技术难关,填补了我国薄规格热轧钢板生产领域的技术空白,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3年,毛新平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4年,任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5年,毛新平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2016年,他任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副院长。2019年10月,毛新平被聘为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同月,任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2021年11月,毛新平任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2022年7月,被聘为山东省钢铁行业协会首席专家。 ### 主要成就与贡献 - **工程设计贡献**:毛新平主持规划、设计了我国第一个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珠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以及我国第一个以半无头轧制工艺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代表工程——涟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为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 **技术创新成果**:他主持研究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微合金化技术,开发出系列高性能产品,构建了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产品体系。尤其是实现了Ti微合金钢的工业化生产,探索出具有我国资源特色的低成本高性能钢制造技术路线,打破了国外对高端钢铁材料制造技术的垄断。 - **科研项目与奖项**:毛新平主持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科技计划项目。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1项等众多奖项。此外,他还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魏寿昆冶金青年奖、首届杰出工程师奖等奖项,以及全国劳动模范和钢铁工业劳动模范等称号。 - **学术著作与论文**:毛新平出版的专著《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科学技术类原创图书。他还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60余篇次,为行业内的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 社会影响与荣誉 毛新平不仅在学术和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钢铁行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他担任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金属学会近终形制造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全国重点实验室、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为推动行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钢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鄂州走出的杰出人才,毛新平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他曾表示,鄂州给了他很大的求知动力,家乡尊师重教的氛围让他深受感染。他也会经常回鄂州探望儿时的同学和伙伴,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欣慰。 毛新平以其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我国钢铁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上,更体现在为我国钢铁工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以及为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激励着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为实现我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