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春秋战国] 河北邯郸市鸡泽县人物 毛遂,战国时赵国人。平原君门下食客。公元前258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于楚,选门下食客有勇力文武俱备者二十人偕往,得十九人,缺一人,毛遂自荐请从。到了楚国以后,平原君与楚考烈王大谈合纵,经过半日亦未能说服。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胁迫楚王,说以利害,楚王遂许纵约,歃血盟于堂下,并遣春申君率军救赵。平原君赞云“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以为上客。 ### 早年经历 毛遂自幼好学,先在学堂学习文化知识,后拜师学习武艺,机缘巧合下成为鬼谷子的关门弟子。与他一同出自鬼谷子门下的还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这些师兄们下山后,或身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或分化合纵,蚕食列国领土,在战国舞台上纵横捭阖,搅动风云。而毛遂则将大志深埋于胸,潜心求学,默默积累知识与才能,如同一池静水,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学成之后,毛遂进入平原君府,成为一名下客。在平原君门下的前三年,他默默无闻,未得到过多关注。平原君赵胜曾以“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来形容贤能之人,认为毛遂在其门下三年,却未展现出特别之处,想必没有什么专长。但毛遂并非没有才能,只是缺少一个展示的机会,他在等待一个能让自己脱颖而出的时机。 ### 毛遂自荐 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8年),秦国在长平之战大胜赵国后,乘胜包围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元气大伤,面对秦军的进攻,几乎无力招架,只能寄希望于其他诸侯国的援助。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希望能够说服楚国合纵抗秦,以解邯郸之围。 平原君打算从门下食客中挑选二十个文武兼备的人一同前往楚国。然而,他选来选去,只找到了十九个人,还差一人未能凑齐。就在这时,毛遂主动站了出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听说您将要去楚国合纵,选门客二十人不足,希望您允许我凑足数一起去。” 平原君对毛遂并不熟悉,便问他在自己门下几年了,毛遂回答已有三年。平原君以锥子放在囊中会立刻露出尖来作比喻,暗示毛遂若有才能,早应有所表现,认为他可能并无长处,想让他留下。毛遂则自信地回应:“我今天正是请求将自己放在囊中啊!如果我早处于囊中,那连锥子把儿也会露了出来,岂止锥子尖呢?”毛遂的言辞坚定且充满自信,平原君被他打动,最终同意带他一同前往楚国。 ### 楚廷约纵 到达楚国后,平原君在清晨便谒见楚考烈王,向他详细阐述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希望楚国能够出兵相助赵国。然而,楚王因畏惧秦国,对是否合纵犹豫不决,从日出谈到中午,仍未下定决心。 此时,在殿堂阶下的毛遂按剑上阶,来到平原君和楚王面前,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两句话就说完了,怎么从日出说到日中?”楚王见毛遂擅自上前,震怒不已,呵斥他下去,认为这是他与平原君之间的谈话,毛遂不应插嘴。 毛遂毫不畏惧,手持剑上前一步,对楚王说:“大王您之所以能呵斥我,是因为仗着楚国人多势众。如今我距离大王这十步之内,大王就不能仗着人多势众了,因为大王您的性命悬挂在我毛遂的手上呢。我的主人在前面,为什么要呵斥?”接着,毛遂又以商汤、周文王为例,指出他们凭借有限的土地能成就王业,并非依靠众多士卒,而是能依据形势振奋威力。他进而提及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士兵百万,本是称王称霸的资本,却被白起率领的数万秦军多次击败,甚至祖先之灵受辱,而楚国竟不知羞耻。毛遂强调,合纵之事主要是为了楚国,而非赵国,楚国若不与赵国合纵,将错失良机,继续遭受秦国的欺凌。 楚王被毛遂的一番话深深打动,意识到合纵抗秦对楚国的重要性,于是说道:“好的好的,确实像先生说的那样,寡人将奉上社稷来合纵。”毛遂见楚王同意,便追问是否确定合纵,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他立即让楚王左右侍臣取来鸡、狗、马之血,并端起铜盘,跪献给楚王,让楚王率先歃血为盟,以确定合纵之事,随后是平原君,最后是毛遂自己。接着,毛遂又招来剩下的十九名门客,让他们在堂下歃血。他还借机嘲弄这十九人碌碌无为,因人成事。最终,楚王派春申君发兵救赵,赵国得以解邯郸之围。 ### 声名鹊起 平原君一行回到赵国后,对毛遂的表现感慨万千。他感叹道:“我鉴别天下士人成百上千,自以为有眼力,但对毛先生却看错了,毛先生一至楚国,而使我赵国比九鼎大吕还重。毛先生的三寸之舌,比百万大军还强。我简直不敢再鉴别士人了。”从此,平原君将毛遂视为上客,毛遂也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在赵国声名鹊起,从一名默默无闻的下客,成为了平原君乃至赵国备受重视的人物。 赵王也对毛遂的功绩予以认可,封他为谏议大夫,让他能够在赵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后,毛遂成为了平原君乃至赵王的股肱之臣,参与到赵国的一些重要事务中,为赵国的稳定与发展出谋划策。 ### 后世传说与结局争议 关于毛遂的结局,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毛遂自荐的第二年,燕军进犯赵国,平原君想起毛遂在外交场合上的果敢与智慧,认为他有军事才能,便派毛遂上前线抗敌。毛遂深知带兵打仗并非自己的强项,连忙推辞,但赵王却强硬地命他挂帅迎敌。最终,毛遂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因缺乏军事经验,导致赵军一败涂地。毛遂满腔羞愤,觉得有负赵王与平原君的信任,饮恨自刎。不过,这种说法邯郸人历来并不认可。 另一种说法是毛遂并未参加与燕国的作战。他因促成合纵之功,受到赵王赏赐,以广平府城为封地。此后,毛遂在自己的封地上,致力于地方治理,带领百姓整修滏阳河,用糯米汤配合红胶泥抹在河底,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使原本的烂泥滩变成了米粮川,深受百姓爱戴。最终,在赵国灭亡之时,毛遂率家丁出战,力竭而死,这种说法为邯郸人民所重视和认可。 毛遂逝世后,除了家乡鸡泽为其建立大墓外,多地人们为他建立衣冠冢,以表纪念,如山东滕州、河北肥乡、河北永年等地都有相关遗迹,这既可见毛遂游历范围之广,也足以证明他建功之丰,深受人们敬仰。历代文人墨客还写下诗词歌颂毛遂,如“平原三千客,谈笑尽豪英。毛君能颖脱,二国且同盟”,表达了对他的赞赏与钦佩之情。 毛遂从默默无闻的门客,到凭借自我推荐和卓越表现,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等成语也流传至今,激励着无数人在面对机遇时,要勇敢地展现自己的才能,主动争取机会,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同时,他在楚廷上的果敢与智慧,也展现了一种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精神,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