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传德[公元1927年-1949年] 湖北恩施州利川人物 毛传德(1927—1949),湖北利川忠路镇人,是解放战争时期鄂西地区的革命烈士。他短暂的一生始终坚守革命信仰,在敌后武装斗争中英勇无畏,最终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与思想觉醒 毛传德出生于利川忠路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以佃耕为生,家境贫寒。他自幼目睹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横征暴敛,心中早早埋下了对不公现实的不满。由于家中无力供他读书,毛传德仅在村塾断断续续就读两年,便辍学帮助家里务农。但他求知欲强烈,常向识字的乡邻借阅书籍,夜晚在油灯下自学,逐渐接触到进步思想的片段。 1942年,15岁的毛传德因不堪地主压迫,离开家乡前往恩施县城谋生。他在一家杂货铺当学徒,期间结识了几位地下党员。这些人常向他讲述革命道理,介绍《新华日报》等进步刊物,使他明白“穷人要翻身,必须跟着共产党闹革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利川地区的苛捐杂税愈发繁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毛传德回到家乡,看到乡亲们在“征兵、征粮、征税”的“三征”政策下流离失所,心中的革命火焰被彻底点燃。 投身革命与武装斗争 1947年秋,鄂西特委根据党中央“开辟敌后根据地”的指示,派地下党员张才千、李人林等来到利川、恩施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毛传德得知消息后,主动找到地下党组织,恳切表达了参加革命的愿望。党组织经过考察,认为他出身贫苦、立场坚定,遂吸收他为地下交通员。 担任交通员期间,毛传德利用对当地地形的熟悉,频繁往返于忠路、文斗、沙溪等地,传递情报、联络同志、运送武器。他常常伪装成货郎、樵夫,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多次躲过国民党乡保队的盘查。一次,他携带一份重要情报前往沙溪,途中遭遇暴雨,山路泥泞难行,他将情报用油布紧紧裹在贴身衣物里,冒雨跋涉整夜,最终按时将情报送达,为游击队成功伏击敌军运输队提供了关键支持。 1948年春,鄂西特委决定在利川组建“川鄂边游击纵队”,毛传德因表现突出,被任命为忠路支队小队长。他带领队员在忠路、汪营一带发动群众,建立农会组织,开展“抗粮、抗税、抗丁”斗争。他善于团结群众,常以自身经历讲述革命道理,很快动员了数十名贫苦农民加入游击队。在他的带领下,游击队多次袭击当地乡公所,缴获粮食、武器分发给农民,震慑了国民党地方势力。 同年夏,毛传德参与策划“忠路暴动”。他利用与乡保队士兵的同乡关系,策反了3名底层士兵,获取了乡公所的布防图。8月15日夜,暴动如期举行,毛传德带领小队趁夜色突袭乡公所,击毙作恶多端的乡长,缴获步枪12支、子弹数百发,释放了被关押的农民。暴动成功后,他带领队员迅速转移至山区,避免了国民党正规军的反扑。此次暴动极大地鼓舞了鄂西地区的革命士气,当地群众称赞他“是穷人的硬骨头”。 坚持斗争与不幸被捕 “忠路暴动”后,国民党当局对利川地区实行“清剿”,悬赏通缉毛传德等游击队员。游击队被迫转入分散活动,毛传德带领一支10余人的小队在忠路、咸丰交界的深山密林中坚持斗争。他们以山洞为据点,靠野菜、野果充饥,时常冒着严寒酷暑袭扰敌军。 1949年2月,为解决游击队的给养问题,毛传德决定冒险返回忠路镇,联络地下党员筹集粮食。他乔装成商人进入镇内,却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保安团包围。在突围过程中,他为掩护战友撤退,腿部中弹被俘。保安团团长对他严刑拷打,逼问游击队的据点和党员名单,用烧红的烙铁烫他的身体,用竹签钉他的手指,却始终没能从他口中得到任何信息。毛传德怒斥敌人:“要杀便杀,想从我这里得到半个字,痴心妄想!” 关押期间,乡亲们得知他被捕的消息,纷纷凑钱试图营救,但均被保安团拒绝。他的母亲前往狱中探望,见他遍体鳞伤,泣不成声,他却安慰母亲:“娘,别难过,儿子是为穷人打仗,死得值得。等革命胜利了,您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英勇就义与历史铭记 1949年4月12日,国民党保安团将毛传德押往忠路镇河滩刑场。沿途群众自发聚集,哭声震天。临刑前,毛传德昂首挺胸,向围观群众高呼:“乡亲们,不要怕!国民党的日子长不了了,共产党一定会解放我们!”“打倒反动派,穷人要翻身!”刽子手用刺刀刺穿他的喉咙,他仍挣扎着举起拳头,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毛传德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风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忠路镇旁的山坡上。1949年11月,利川解放,人民政府为他追认为革命烈士,修建了纪念碑。1985年,利川市党史部门整理出版《毛传德烈士传略》,详细记载了他的革命事迹。如今,忠路镇的“传德小学”以他的名字命名,学校的墙壁上镌刻着他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传承革命精神。 毛传德的一生虽短暂却光辉。他从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在鄂西敌后武装斗争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为推翻压迫、争取解放而浴血奋战,用生命践行了“为穷人谋幸福”的誓言。他的事迹是鄂西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利川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正如当地民谣所唱:“忠路河畔英雄血,染红青山映日红;传德精神永不朽,光照后人向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