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元凯[公元1894年-1961年] 湖北恩施州利川人物 马元凯,马炳麟之子,利川谋道长坪旧寨坝人。中国国民党党员,利川民国时期林业专家。 早年启蒙与志归农桑 马元凯自幼展现出多元的学习天赋,对绘画、法学、算术均有浓厚兴趣。他成长于家教严谨的环境中,父亲的教诲为其奠定了深厚的学识根基与务实品格。10岁那年,他在墙壁上题诗:“地大天宽人自多,神农结泽及支罗。雨金雨银岂能食?养活众人惟稻禾。”诗句以朴素的语言道破农业对于民生的根本意义,显露出他早年便已萌发的农业志向,也预示了其日后投身农林事业的人生方向。 求学之路与革命启蒙 1912年,18岁的马元凯怀揣求知之心,考入武昌算术专科学校。在武昌求学期间,经同乡前辈、武昌首义元勋甘绩熙的介绍,他加入中国国民党,开始接触革命思想与进步人士。在此期间,他与范腾霄、牟鸿勋、邱前模等志同道合者交往密切,在革命思潮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以实业救国、以农兴邦的信念。 1915年夏,马元凯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北京农业专科学校,专攻林业专业。在校期间,他系统学习农林理论,深入研究树木栽培、森林管理、林产品加工等专业知识,为日后的实践与教学积累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他深知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林业发展对于生态保护、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中格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常利用课余时间考察北京周边山林,记录树种特性与生长环境。 海外考察与事业起步 1917年4月,马元凯因学业优异、表现突出,被选中加入农林考察团,赴日本考察营林规模及林产品制造技术。在为期两个月的考察中,他先后走访了日本东京、北海道等地的林场、林业学校及加工厂,详细观察日本的林业管理模式、育苗技术和林产品深加工工艺。他发现日本虽国土面积狭小,但通过科学规划与精细管理,林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这让他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将科学林业理念引入中国的决心。考察结束后,他整理了大量笔记与资料,为后续的教学和著作积累了珍贵素材。 1918年,马元凯从国立北京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开启了他的农林教育生涯。他先后在吉林省农工学校、奉天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及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等处任教,主讲林业、测量等课程。在教学中,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常带领学生深入山林进行实地教学,指导学生识别树种、测量林地、规划造林方案,培养了一批具备实践能力的农林人才。 1919年10月,马元凯应北京文官高等考试,以优异成绩通过录用,被派任津浦铁路林场主任。任职期间,他躬身实践,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制定了科学的造林计划,组织并带领民众大规模培育枕木树。经过数年努力,成功育成枕木树数百万株,不仅为津浦铁路的维护与扩建提供了充足的木材保障,也为铁路沿线的生态防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工作既体现了专业素养,也展现了务实高效的执行力,赢得了同事与上级的一致认可。 教育深耕与著作传世 马元凯一生以从事农林教育为主,他为人俭朴诚实,沉默寡言,工作中却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从东北到湖北,他辗转多所学校,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的教学风格深入浅出,善于将复杂的林业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深受学生爱戴。 在多年的教学与实践中,马元凯结合中国林业现状与自身经验,撰写了多部著作,包括《林业制造学》《森林利用学》《森林测量学》《土地测量学》《气象学》《农业土壤及森林学》及《造林及行道树》等书稿。其中,《林业制造学》一书于1919年由上海“新学会社”出版发行,该书系统介绍了林产品的加工技术与方法,涵盖木材干燥、家具制作、纸浆生产等内容,是中国早期林业科技著作中的重要成果,对推动中国林业工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他书稿虽未正式出版,但其中蕴含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也成为他教学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影响了一代农林学子。 晚年岁月与历史印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马元凯继续在恩施高级农业学校担任教师,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农林教育事业。他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农业的号召,结合新时代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农林人才。他的学生遍布鄂西地区,许多人后来成为当地农林事业的骨干力量,为恩施州的农业发展、森林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由于身体原因,马元凯从教学岗位上退休,回到家乡利川旧寨坝休养。晚年的他仍心系农林事业,常向来访的乡亲讲解农作物种植技术与山林保护知识,指导村民科学造林、合理利用土地。1961年,马元凯在家乡病逝,享年67岁。 马元凯的一生,始终围绕农林事业展开,从早年立志“养活众人惟稻禾”,到求学深造、海外考察,再到投身教育、著书立说,他以扎实的学识、务实的精神,践行着以农兴邦的理想。他的著作与教学实践,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国林业科技的传播与发展,也为湖北恩施地区的农林教育奠定了基础,成为利川近代史上一位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的代表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