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麟[公元1881年-1951年]+像 湖北恩施州巴东县人物 邓玉麟(1881年2月19日—1951年4月10日),生于湖北巴东;早年从军,后参加武昌起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被授以中将军衔;1926年北伐战争时,曾任北伐军左翼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北伐之后脱离军界,寓居上海;抗战爆发后拒绝日人收买,迁居武汉;武汉沦陷后又迁居长阳,1943年回到家乡巴东居住;在各地期间曾于多处筹资兴办学校、实业;解放前拒绝去台湾,留驻家乡;1950年底在“镇反”运动中被捕,次年春以“组织反革命暴动”的罪名被杀害;1982年7月湖北省高等人民法院宣布无罪平反,恢复辛亥革命人士的荣誉。 邓玉麟(1881年—1951年),字炳三,谱名世泰,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石桥坪村人,土家族。他是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一生历经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多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独特印记,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苦难童年与从军开端 邓玉麟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土家族家庭,父亲邓全恺,母亲谭氏。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另有两个姐姐早嫁。由于家境贫苦,他饱受贪官酷吏、地方豪绅和族中头人的欺凌压迫。尽管曾读过书,但因生活所迫,无法深入学习,识字而不能书。 14岁时,父兄不幸饿死,邓玉麟不得不辍学,成为一名“背运夫”,往来于巴东、宜昌、秭归之间,靠苦力谋生。后来,他又先后给司厨、屠夫当下手,勉强维持生计并赡养母亲。然而,命运并未眷顾这个苦难的家庭,次年母亲也因病离世。邓玉麟欲将母亲抬回石桥坪安葬,却遭到地方族中势力的强行阻拦,无奈之下,母亲的遗体只能任由大雨淋浇。这一悲惨遭遇让邓玉麟悲愤交加,他深刻感受到世道的黑暗,并发誓要改变这一切。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6岁的邓玉麟怀着对命运的抗争和对新世界的渴望,前往宜昌,投身张之洞招募的“自强军”,加入步兵第三十一标当兵,后随军移驻武昌。从此,他踏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也开启了其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的一生。 投身革命,崭露头角 在武昌,邓玉麟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逐渐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1908年冬,孙武、焦达峰等从日本回国,次年在武汉成立共进会。1910年春,邓玉麟经孙武介绍,秘密加入共进会,成为核心领导成员之一,负责筹措活动经费和发展会员。 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邓玉麟在武昌黄土坡开设同兴酒楼,以此作为联络点。他担任酒楼经理,专门接纳新军士兵,暗中引导他们加入共进会。为了躲避清廷搜查,他巧妙地在帐单上以“收某人大洋一元”来记录新发展的会员,几个月内,便成功在新军中发展了一千四五百名会员,为革命力量的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1911年,武昌的革命党人团体共进会与文学社存在矛盾,邓玉麟以革命大局为重,积极协调双方关系,促使刘公、孙武等共进会领导人与蒋翊武、刘复基、王宪章等文学社领导人携手合作,共同谋划起义。 革命党人最初定于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举事,邓玉麟担任秘密军政府调查部正长、军事筹备员,全面负责起义前的联络以及弹药、军旗、符号、文告等筹备工作。然而,10月9日,革命党人在宝善里33号秘密试制弹药时发生意外,孙武被炸伤,起义计划泄露,清军随即展开大规模搜捕,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等人被捕牺牲,邓玉麟也遭到通缉。 在这危急存亡之秋,邓玉麟临危不惧,力主当晚12时举事,其意见得到组织认可。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邓玉麟奔走于三镇之间,联络各部起义力量。他率领众人冲进军械库,取出武器,并迅速集合炮队各营同志。随后,邓玉麟亲自率领12门大炮,由中和门进入,抵达楚望台与吴兆麟、熊秉坤等会合,将大炮拖上蛇山顶,向清总督署发出了第一炮。在炮火的猛烈攻击下,总督瑞澂及督署总参议铁忠凿开围墙仓皇逃窜,武昌辛亥革命首义取得成功。 革命征程,屡建功勋 武昌起义胜利后,邓玉麟因功被任命为军务部参议,在部长孙武到职前,他实际负责军务部的主要工作。之后,在保卫武昌的战斗中,他担任步兵第七协统领,身先士卒,奋勇作战,为抵御清军的反扑、确保武昌起义成果立下了赫赫战功。 1912年1月,军务部将协扩充为镇,邓玉麟升任第四镇统制,后改为师长。南北议和后,他作为南方九省代表之一,常住北京。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为表彰辛亥年起义人员,邓玉麟积极参与整理有功人员名单,共列出685人,分甲乙丙丁四种上报。2月18日,他被授予二级嘉禾章、二级纹虎章,领陆军中将衔,并担任总统府高级顾问。 袁世凯窃据总统职务后,妄图复辟帝制,以高官厚禄拉拢邓玉麟,欲委其为政府咨议长,但邓玉麟坚守革命信念,坚决拒绝,毅然抛下家小,前往上海,投身反袁斗争。1917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邓玉麟赶赴广州,担任广州护法军大元帅府参军,积极襄助北伐,为维护共和政体不懈努力。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邓玉麟出任北伐军左翼军第一路军司令,指挥部队攻打荆沙,攻克宜昌,一路势如破竹,直抵长阳、五峰,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他目睹了军政界的尔虞我诈以及蒋介石的种种劣迹,内心愤懑忧郁,于是在北伐之后,选择脱离军界,寓居上海。 坚守气节,造福桑梓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玉麟展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坚决拒绝日人的收买。上海沦陷后,他放弃了在上海的产业,辗转回到武汉,后又退避宜昌,宜昌沦陷后,继续避居长阳。1940年,他回到家乡巴东定居。 在战乱期间,邓玉麟始终心系国家和民族命运,不仅积极投身抗战相关工作,还致力于造福桑梓。他曾在汉口创办“辛亥革命烈士遗孤教养所”和“革命子弟学校”,尽力照顾烈士后代,为他们提供教育和生活保障。同时,他还在上海徐汇、江湾开办“亚洲养蜂场”,在香溪办“民生煤矿”,通过发展实业,为抗战筹集资金,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邓玉麟正式回到巴东。1946年,他当选为国大代表,并前往上海与辛亥首义革命同志团聚会留影,担任首义同志会理事。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曾派员到大石桥,要挟邓玉麟离开大陆前往台湾,遭到他的严词拒绝,他坚定地选择留在祖国,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新中国成立后,邓玉麟作为开明人士,受到当地政府的尊重和认可,曾出席巴东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0年10月8日,他参加了巴东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被推选为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积极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蒙冤受屈与平反昭雪 然而,命运对邓玉麟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50年底,在“镇反”运动中,邓玉麟不幸被捕。1951年4月10日,他以“组织反革命暴动”的罪名被错杀,年仅70岁。据传,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董必武得知消息后,紧急呼吁“刀下留人”,但电报经中南局转发至巴东地方政府时,邓玉麟已被枪杀,这成为了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遗憾。 直到1982年6月,巴东县人民法院经过复审,宣告邓玉麟无罪,恢复其辛亥革命人士的荣誉。辛亥革命71周年前夕,巴东县人民政府拨款为其兴建墓碑,以纪念这位为革命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先辈。2004年,巴东县人民政府再次拨款,对邓玉麟将军墓进行重新修缮。2010年7月,巴东县筹资在将军故里野三关镇石桥坪村民族文化广场修建邓玉麟雕像,让后人铭记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功绩。 邓玉麟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从一个贫寒的土家族青年,成长为辛亥革命的元勋、北伐名将,始终坚守革命信念和民族气节,虽历经坎坷,却初心不改,为推翻清朝统治、维护民主共和、抗击日本侵略以及家乡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被后人敬仰和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