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吴国桢

蒋介石的亲信

吴国桢

吴国桢[公元1903年-1984年]+像 湖北恩施州建始县人物
吴国桢:跌宕半生的传奇人生
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吴国桢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他出生于湖北恩施州建始县,一生经历了清末的风雨飘摇、民国的动荡变迁以及台湾的政治风云。其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不仅映射出时代的沧桑巨变,更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挣扎与坚守。
初露锋芒:少年才俊的求学之路
1903 年 10 月 21 日,吴国桢出生于湖北省建始县红岩镇凉水埠村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吴经明,在陆军部担任军训处长一职,其深厚的学识与开明的思想,为吴国桢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吴国桢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三岁入私塾读书时,便能将《三字经》倒背如流,因此被乡人赞誉为 “神童”。五岁时,他前往北京与任职的父亲团聚,并先后在辅学胡同小学和大兴县两级小学就读。
1914 年,年仅十岁的吴国桢凭借自身的努力,考入了天津南开中学。当时,他是南开中学年纪最小的学生,却凭借着勤奋好学的态度和出色的文笔,多次在学校杂志上发表作文,受到了校长张伯苓的欣赏。在南开中学就读期间,吴国桢加入了由周恩来担任会长的 “敬业乐群会”。该会以 “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联同学之感情,补教科之不足” 为宗旨,对吴国桢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期间,他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结拜为兄弟。
1917 年,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吴国桢进入北京清华学校继续深造。五四运动爆发时,他积极参与声援北京被捕学生的示威游行,并投身于焚烧日货等爱国活动中。在五四运动的浪潮影响下,吴国桢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次加入清华的政治学研究会,积极研讨诸如 “中国政治腐败之点何在”“联邦制是否适用于中国” 等政治问题。期间,他撰写了《南宋上》《南宋下》两篇论文,分别阐述了南宋在用人、理财、用兵方面的失误,并提出了拟救宋策 12 条,初步展现出了他在治国施政方面的才能。
1921 年,吴国桢从清华学校毕业,随后获得了保送至美国留学的机会。他先在美国格林奈尔学院主修经济,兼修市政,后转入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在格林奈尔学院毕业考试时,他各门课的成绩几乎都是 A(最好成绩),唯独思政课得了个 B +(仅次于 A),颇具戏剧性的是,他此后大半生都在出任各省市的行政长官。在校期间,吴国桢不仅在学业上表现优异,还在体育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曾代表全校出席全美网球比赛,并获得该校冠军。此外,他还凭借奖学金资助清华同学,与国民政府驻英大使郭泰祺之弟郭泰桢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同时与宋子文、宋美龄建立了密切联系,为日后归国从政埋下了伏笔。1926 年,吴国桢凭借论文《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随后踏上了归国之路,就此开启了他近三十年的宦海生涯。
崭露头角:宦海生涯的早期辉煌
1926 年秋,吴国桢学成回国,起初在上海吴淞的国立政治大学任教半年。1927 年,经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特派江苏交涉员郭泰祺任命,他担任交涉员署任秘书兼交际科科长,正式踏入政坛。1928 年,吴国桢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第一副司长、条约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他凭借自身的才华和能力,在外交领域崭露头角。
之后,吴国桢前往汉口,向武汉政治分会主席李宗仁上书《整理财物税收方案》,大胆提出了关于改革湖北及武汉财政的意见。此时,他父亲的两位至交好友,时任李宗仁第四集团军参谋长张华辅及省主席张知本,也向李宗仁大力推荐这位留洋归国的青年才俊。于是,李宗仁在汉口设置湖北省烟酒税务局,并任命吴国桢为局长。吴国桢到任后,拟定了烟酒纳税条例,加强了对烟酒销售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并将相关法令翻译成外文,要求外国人也严格遵守。在他的努力下,该税务局创造了九个月税金达九十万的记录,而在此之前,一年的税金仅有二十万。
1929 年,蒋介石进驻武汉,任命刘文岛为汉口特别市市长。刘文岛赏识吴国桢的工作能力,随后任命他为汉口市政府参事、土地局局长、财政局局长。同年,湖北省主席何成浚因省财政困难,接受了吴国桢的提议,将汉口特别市撤销,改为湖北省辖市。1931 年 5 月,何成浚任命吴国桢为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吴国桢在财政领域的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1932 年,在一次接待外国代表团的事务中,吴国桢凭借细致周到的安排,获得了外国代表的高度夸赞。当时,蒋介石计划在武汉留居半年,由于武汉是通商口岸,华洋交杂,蒋介石需要一位熟悉当地情况且精通英语的私人秘书,以便与外商交流。何成浚鉴于吴国桢此前在外交事务中的出色表现,当即向蒋介石推荐了他。吴国桢任职后,不仅要陪同蒋介石会见宾客,还需承担文书工作,为其搜集资料、起草文件,并出席各种会议,逐渐成为蒋介石的心腹。每次会见宾客后,吴国桢都会将会面内容整理成册,其行文措辞既快且好,多次得到蒋介石的赞赏,从而在蒋介石身边日益受到重用。
主政汉口:市政建设与抗战贡献
1932 年 11 月,年仅 29 岁的吴国桢被蒋介石任命为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汉口市市长。在主政汉口期间,吴国桢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市政改革和建设中。他致力于改善城市环境,对中山公园进行扩建,将其打造成为当时长江流域最大的城市公园,园内设有运动场、游泳池和动物园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他积极推动市内交通改善,翻修、拓宽了 10 多条马路,加强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教育方面,吴国桢也颇为重视。1933 年,他通过集资的方式,在汉口水厂附近建立了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后改为市二女中,今为十七中学)和一所完全小学(定名九小,今为六渡桥小学),并加强督学制度,举办中、小学生各项学科比赛,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1934 年夏,武汉地区遭遇阴雨连绵的天气,襄河、汉水、长江水位大涨,张公堤一旦破裂,整个汉口地区都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身为汉口市市长的吴国桢,迅速动员全市的市府人员、宪兵司令部和汉口市商会的百姓,亲自带领军民合力加固堤坝。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有十几天都坚守在堤坝上,吃住都在那里,并对妻子表示,若是堤坝破裂,让妻子尽快带着女儿躲避,不必管他。然而,当时的汉口警备司令叶蓬,因报纸只表彰了吴国桢而未提及自己,一怒之下撤走了所有士兵,无论吴国桢如何劝说、哀求,甚至跪下磕头,叶蓬都不为所动。无奈之下,吴国桢只能转求武汉行营军事副总司令张学良支援,张学良得知情况后,立即派兵接力加固堤坝,这才避免了一场堤破城毁的劫难。
此外,吴国桢还积极投身于抗日活动。1935 年 12 月,武昌、汉口两地的学生在孙中山铜像前举行游行示威,高喊打倒 “亲日派” 的口号,吴国桢跟着游行队伍走了一路,之后才返回市政府办公。1938 年,日军进攻到武汉外围,吴国桢安排妻子及四个孩子随家人前往云南昆明避战,自己则独自留在汉口,全身心投入到汉口的撤退组织工作中。在他的努力下,汉口撤退时的民众伤亡人数大幅减少,远胜于南京。他还积极帮助汉口的中小民营工厂迁到重庆,这些工厂复工后,为抗战军需和民用品的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 10 月 24 日,吴国桢才撤离汉口,次日,汉口被日军攻陷。
重庆革新:战时山城的艰难治理
离开汉口后,吴国桢先是前往恩施探望父母,随后回到建始故乡探望年迈的祖父。1939 年初,蒋介石向吴国桢发去加急电报,召他前往重庆,并任命其为国民党国防最高委员会政务处长。同年 12 月,吴国桢被委任为重庆市市长。
上任后,面对重庆在战时人口急剧增加、市区人口稠密等问题,吴国桢提出了 “三个并重” 的市政纲领。其一为 “疏建并重”,由于战前重庆人口仅 50 万,战后却陡增到 200 万,为缓解市区压力,他将一些没有工作的家属疏散到南岸、江北等乡;其二是 “城乡并重”,通过扩大重庆市区范围,分散老市区的人口,鼓励民众在被轰炸的废墟旁建造楼房,并将迁川工厂设置在郊区;其三是 “心物并重”,即重视思想与物质建设,他设立教育局,增加教育经费,致力于废除男性缠头的习俗。尽管这些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41 年 6 月,日军对重庆实施连续轰炸。由于躲避在公共防空隧道中的市民因人群拥挤、大门紧闭且缺乏通风设备,导致数千人窒息而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重庆隧道惨案。吴国桢身为市长又兼防空副司令,对此难辞其咎,受到革职留任的处分。然而,在留任期间,他仍兼防空副司令,并自兼 “防护团团长”,着力改善大隧道的设备和管理。在之后的敌机轰炸中,人员伤亡得到了大大减少。
外交舞台:为抗战争取国际支持
1942 年 12 月,中国与英美等国结盟共同反抗日德意法西斯,外交活动变得愈发频繁,争取盟国更多的援助成为当务之急。吴国桢经蒋介石提名,调往外交部任政务次长。当时的外交部长宋子文常驻美国,吴国桢便负责辅佐宋子文的战时外交重任,曾一度对外暂代部务。
在此期间,吴国桢不仅要处理外交部的日常事务,还主持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活动。如中英、中美两国条约的谈判,中英新约签署、筹组联合国、争取国际军事政治援助等,他还参与了接待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等重大外交接待任务,见证了战时中国争取美英支持和大国地位的外交历程。
1945 年 5 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吴国桢由蒋介石亲自提名进入国民党中央,成为国民党的候补中央执行委员。8 月,吴国桢奉命以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身份,与法国临时政府驻华使馆代办戴立堂在重庆签署《收回广州湾法国租借地专约》,宣告了法国强租广州湾历史的终结。同月,他出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
主政上海:风雨飘摇中的艰难应对
1946 年 5 月 14 日,吴国桢任职上海特别市市长。彼时,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已逐渐走向崩溃,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面临着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1948 年 8 月,蒋经国奉父命以督导员身份赴上海 “打老虎”,旨在整顿经济秩序。蒋经国手法严峻急切,但由于国民党内部腐败问题积重难返,最终 “打老虎” 行动演变成 “只拍苍蝇” 不打 “老虎” 的局面。时任上海市长的吴国桢,不仅对蒋经国的做法持有不同意见,而且市长权力被架空,这使他颇为不悦,二人之间的矛盾由此发端。
面对上海复杂的经济形势,吴国桢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整顿,但因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内部利益集团的掣肘,其努力收效甚微。尽管如此,他在任期内仍为维持上海的社会秩序和经济运转做出了一定努力,如采取措施缓解通货膨胀、保障民生等,但终究难以扭转国民党统治的颓势。
台湾风云:与蒋氏父子的权力纠葛
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争取美援,12 月 15 日,尚未复 “总统” 职的蒋介石任命吴国桢为台湾省 “主席” 兼 “保安司令”。对于这一任命,吴国桢起初大惑不解,因为此前陈诚掌管台湾省大印不足一年,且陈诚曾邀吴国桢担任台湾省政府 “秘书长”,被吴婉谢。蒋介石直言任命吴国桢是希望他全力争取美援。
吴国桢任职台湾省 “主席” 期间,与蒋经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蒋经国掌握特务大权,在岛内实行白色恐怖统治,滥捕乱杀民众,这引起了受过美国教育、崇尚西方民主的吴国桢的强烈不满,他时常利用省 “主席” 的职权对蒋经国进行牵制。此外,在举办台湾县市政权选举等方面,吴国桢与蒋氏父子的看法也存在分歧。双方矛盾不断积累,尤其是他与蒋经国的暗中较劲逐渐公开化,吴国桢甚至在蒋介石面前直言蒋经国 “仗势越权,必将成为人民仇恨的焦点”。
同时,吴国桢与蒋经国在经费问题上也存在矛盾。国民党退守台岛后,“中央” 及地方的开支均由省府负担,而 “省府” 经济来源有限,吴国桢身为 “省府”“主席”,为压缩开支,与蒋介石约法三章:一是 “省府” 负担 “中央” 军费要点名发饷,杜绝吃空额流弊;二是严惩走私;三是防止商人逃税。对于蒋经国领导的许多不在编机关、特务组织预算外的经费要求,吴国桢往往予以婉拒,这进一步加深了蒋经国对他的怨恨。
1953 年 4 月,在各方面压力之下,吴国桢以 “健康欠佳” 为由,向蒋介石请辞台湾省 “主席” 一职。5 月,吴国桢夫妇得到美国邀请,准备赴美。蒋氏父子欲扣留吴国桢,后经宋美龄从中周旋,最终放行,但吴国桢近八旬的老父及次子吴修潢却不准同行,被留作人质。
赴美风波:“吴国桢事件” 的来龙去脉
1953 年 11 月,蒋介石以 “蒙混舞弊,不尽守责” 罪名免去了与吴国桢关系密切的 “总统府” 秘书长王世杰的职务。随后,从台湾传出王世杰曾擅自批准吴国桢套购外汇 12 万美元的消息,实际上是影射吴 “携资外逃”,台湾当局并要求他尽快返台。吴国桢认为这是蒋氏父子蓄意陷害,于是拒绝返台,并致函要求国民党辟谣。在未得到国民党答复后,他又试图在台湾报纸刊登澄清广告,却遭到所有台湾报纸的拒绝。
1954 年 2 月 7 日,愤怒的吴国桢接受美国一家电视台的专访,公开批评国民党 “一党专政”,称如不从速实行民主,台湾难以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并表示自己出走美国完全是因为与蒋氏父子政见不合,不为所容。此言一出,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一周后,吴国桢再次接受美国一家通讯社记者采访,指责蒋介石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独断专行;国民党钳制言论,大搞特务政治,并要求彻底清查国民党的经费来源。
蒋介石得知后恼羞成怒,除组织岛内舆论对吴国桢进行围剿外,还于 3 月 17 日以 “总统” 名义发布命令,指吴国桢 “背叛国家,污蔑政府,分化国军,挑拨政府与人民及侨胞与祖国的关系,居心叵测”,罗织了十三条罪状,宣布解除吴国桢所有职务,开除其党籍;对于有关 “违法渎职” 罪行,将彻底查办。台湾当局还向美国政府提出引渡吴国桢回台的请求,但遭到美国拒绝。
晚年岁月:著书立说与思乡情怀
此后,吴国桢一直在美国居住,从事教育和写作。他先后在美国的多所大学担任教授,传播知识。闲暇之余,他撰写了《永静巷》《中国的传统》等书,在书中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家国命运的深刻思考。
1984 年初,《蒋经国传》作者江南对吴国桢进行采访,吴国桢披露了大量当年与蒋氏父子尤其是与蒋经国的恩怨情仇。1984 年,他曾受邀回大陆观光,然而,天不遂人愿,未及成行,1984 年 6 月 6 日,吴国桢因病在美国去世,享年 81 岁。尽管吴国桢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与波折,但他在民国政坛和外交舞台上的经历,以及在市政建设、教育推动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都成为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值得后人去研究和思考。他对民主的追求、对家乡的眷恋,也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中得以彰显。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4 17:32
上一篇:吴国柄下一篇:陈焕春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广东省革命烈士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
原吉林省委书记
开国中将
阜宁人物
革命烈士
磁县人物
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南进士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北京大学校长
落马官员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北宋时期贤能官员
明朝首辅,明朝兴化三相
清藏书家、学者
苏联第 5 任最高领导人
少校军衔
磁县人物
扎根林区的奉献者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森林植物学家,林业教育家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印度共和国政治家
原冀中军区某部指导员
肇州县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市政建设专家、学者
辛亥革命志士
蒋介石的亲信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