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邈[宋][公元1054年-1088年] 湖北恩施州利川人物 詹邈,湖北利川县铜锣坝人。自幼父母双亡,与七八十岁的祖父母相依为命。据《施南府·选举志》记载:“詹邈都亭里人,宋元祐三年,博学宏词科第一”。 利川状元詹邈:寒门才俊的传奇人生 在利川的悠悠历史长河中,詹邈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生于1054年,卒于1088年,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籍贯虽存在争议,但众多资料倾向于利川都亭里铜锣坝,他是利川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更是中国科举史上的一段佳话。 詹邈的童年被贫寒与苦难笼罩。自幼父母双亡,他只能与年迈的祖父母相依为命。家庭经济捉襟见肘,仅靠家养的三只鸭子生蛋换取微薄收入来维持基本生活,连盐这种生活必需品都时常短缺。居住的房屋,不过是用十块竹篱简单围成的茅草棚,破败不堪,难以抵御风雨。每至雨天,屋内便四处漏雨;寒风呼啸时,更是冷风灌堂,一家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艰难度日。风来尘走,夜晚无烛,只能以月光为灯照明。家中的牲畜也因生活困苦而瘦弱不堪,狗瘦如弓,猪冷得瑟瑟发抖,老鼠饿得叽叽乱叫。 然而,物质的匮乏并未磨灭詹邈的才华与志向。他天生聪慧,头脑机敏过人,仿佛是上天特意馈赠给这个贫寒家庭的礼物。祖父母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即便生活再艰难,也节衣缩食,想尽办法送他读书。詹邈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胸怀大志,勤奋好学,每日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因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他便以木盘盛沙,用树枝为笔,在沙盘中反复练习写字、习文,其坚毅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在学习过程中,他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才华,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经史子集,都能迅速领悟其精髓,才艺超群的名声在乡里渐渐传开,乡人无不称赞他是难得的奇才。 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对于詹邈而言,是改变命运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宋哲宗赵煦为选拔贤才,设立博学宏词科。此消息传来,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詹邈前行的道路。经地方官员的举荐,詹邈带着满心的憧憬与抱负,踏上了赴朝应试的征程。 廷试中,詹邈迎来了决定命运的时刻。宋哲宗亲自发问,对这位来自偏远之地的考生充满好奇。哲宗首先询问他的家乡所在,詹邈不卑不亢,声音洪亮地答道:“家住清江都亭里,本是钟灵毓秀地,周有蔓子秉忠义,汉有竹王把疆辟。”短短数语,既点明了家乡的位置,又将家乡的钟灵毓秀与悠久的忠义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哲宗眼前一亮。 接着,哲宗又询问家乡的景致。詹邈脑海中浮现出家乡熟悉的山川风貌,不假思索地描绘道:“东有玉笔朝天,西有万里城墙,南有八宝炼丹,北有卧龙吞江。”他巧妙地将利川城东边的金子山比作玉笔朝天,西边的齐岳山形容为万里城墙,南边的钟灵山寓意为八宝炼丹,北边的落水洞想象成卧龙吞江,生动形象且富有诗意,把家乡的壮美景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随后,哲宗的问题转向了詹邈的家庭状况。面对这一问题,詹邈巧妙应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家庭的困境:“七十人担水,八十人打柴;三只船下河运盐,鹞鹰滩头打掉一只,经常缺盐吃。”实际上,所谓的“七十人担水,八十人打柴”,指的是家中年事已高的祖父母,在艰难的生活中承担着各种家务,如同众多劳力一般辛苦;而“三只船下河运盐,鹞鹰滩头打掉一只,经常缺盐吃”,则是对家中仅靠三只鸭子生蛋换盐,却又常因各种意外而面临缺盐困境的形象表述。 哲宗接着好奇地问道:“你家房屋有多大?”詹邈从容作答:“十座牌楼绕墙,千根柱头落地,万片丝茅盖顶,两丈之阔容八生。”表面上,他描述的仿佛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实则是在委婉地形容自家那用十块竹篱围成、以万片丝茅覆盖、极为简陋狭小,却容纳着祖孙三人的茅草棚。 最后,哲宗询问家中仆役数量,詹邈幽默而又无奈地回答:“不用仆役,风扫地,月点灯,狗拉弓,猪弹琴,老鼠半夜读五经。”这一回答生动地描绘出家中清冷、贫寒的景象,风充当扫地的仆役,月作为照明的灯火,狗瘦得如拉弓一般,猪因寒冷而发出的叫声仿佛在弹琴,老鼠在半夜的活动好似在诵读五经,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对其贫寒的家境深感同情。 詹邈对答如流,每一个回答都精妙绝伦,既巧妙地展示了家乡的风貌与历史,又含蓄地诉说了自己的家境。他的语言富有文采,思维敏捷,让哲宗大为惊叹,不禁喜呼:“奇才!”随后,哲宗又向他询问治国方略。詹邈凭借着平日里对经史子集的深入研读和对时事的思考,旁征博引,从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到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再到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一一给出了独到且深刻的见解。他的回答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哲宗听完,龙颜大悦,当即钦授詹邈为博学宏词科第一名,詹邈高中状元。 詹邈高中状元的喜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家乡。乡人无不欢欣鼓舞,为家乡能出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才而感到骄傲自豪。为了迎接詹邈荣归故里,乡人特意修建了登龙桥,满心期待着他衣锦还乡的那一刻,希望这座桥能成为詹邈荣耀归来的见证。 然而,命运却对詹邈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次年,詹邈获钦准返回家乡。就在归乡的途中,他不幸遭奸人所害,英年早逝,年仅35岁。关于他遇害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给这位状元的传奇人生增添了一抹神秘的悲剧色彩。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詹邈自幼家境贫寒,长期刻苦攻读,身体缺乏营养,体质本就不佳。此次回乡祭祖,一路奔波操劳,最终因劳累过度,吐血而亡。但无论是何种原因,他的离世都让乡人悲痛不已,也让世人深感惋惜。 詹邈死后,里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将他葬于都亭镇西15里处的甘溪山北麓杨家沟(今属利川市)。虽然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故事却在家乡代代相传,成为了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在利川,乃至整个恩施地区,詹邈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事迹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在利川甘溪山南麓黑洞槽,仍留存着状元屋基的遗迹。那由下至上的五级石砌保坎,以及最上的正屋基石,虽隐于大树荆丛之中,却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詹邈曾经的故事。而在恩施城内,詹邈住宅门前的石桥,因他高登龙榜而被命名为登龙桥。虽历经岁月变迁,这座桥的名字在流传过程中曾被讹为“灯笼桥”,但它所承载的詹邈的荣耀与故事,却始终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建始县长梁乡铜锣村境内,也有状元屋迹,又称状元故里,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包括住宅和箭楼两部分。住宅虽已成为农田,但散落的青砖碎瓦、石墙内的石臼、部分人工凿刻的地平石及屋基条石等,都见证着那段历史。箭楼尚存四周地下基石,以青石条堆砌,台基西南向有石门残存,据说这里曾是詹邈练箭之处。清代建始知县为纪念詹邈,在崇乡贤的文庙内修建了“状元桥”,又因其夺魁而建“魁星楼”,以此鼓励地方学子以詹邈为榜样,苦学成才。 詹邈,这位从贫寒中崛起的状元,以其卓越的才华、坚韧的意志和传奇的经历,在利川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心怀梦想,勤奋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