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刘文兴

革命烈士

刘文兴[公元1927年-1948年] 湖北恩施州利川人物
刘文兴(1927—1948),湖北利川建南镇人,是解放战争时期鄂川边地区的革命烈士。他在短暂的生命中,以坚定的信仰投身敌后武装斗争,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献出了宝贵生命。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苦难童年与思想萌芽
刘文兴出生于利川建南镇一个土家族农民家庭,父母世代佃耕地主土地,家中常年食不果腹。他自幼目睹地主的苛酷剥削:每年秋收后,大半粮食被地主搜刮,父母常为交租而彻夜难眠;苛捐杂税如影随形,保长、甲长频繁上门催逼,稍有反抗便遭毒打。这些场景在他心中刻下深深烙印,让他早早对“公平”二字产生了强烈渴望。

因家境贫寒,刘文兴仅在村办私塾读了三年书,12岁便辍学随父亲下地干活。他虽年少,却已能扛起成年人才敢尝试的农活,且性格倔强,曾因地主家的狗咬伤弟弟,不顾父母阻拦,手持柴刀赶跑恶犬,为此遭到地主家丁的毒打。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没有力量就要受欺负”,也让他对压迫者的仇恨愈发强烈。

1943年,16岁的刘文兴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逃离家乡前往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在一家盐铺当学徒。万县作为川东重要商埠,当时已有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他在盐铺结识了账房先生周志远——一位隐蔽身份的地下党员。周志远见他出身贫苦却有正义感,常借给他《大众哲学》《新民主主义论》等书籍,向他讲述“工人农民要团结起来,推翻剥削阶级”的道理。刘文兴白天干活,夜晚在油灯下读书,逐渐明白“穷人的苦难不是命不好,而是社会制度造成的”,革命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


返乡革命与组织群众
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万县的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周志远被反动派逮捕。刘文兴冒险将党组织的秘密文件转移至安全地点后,遵照周志远的嘱托,返回利川建南,联络当地进步青年,等待时机开展革命活动。

回到家乡后,刘文兴以货郎身份为掩护,走村串户了解情况。他发现建南地区的农民在“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政策下早已不堪重负,许多家庭妻离子散。他利用与乡亲们的熟悉关系,在夜晚召集贫苦农民,讲述万县工人罢工、解放军打胜仗的故事,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不缴苛捐,不当壮丁”。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团结了30余名青年农民,组成了“农民自救会”,并秘密打造土枪、梭镖,准备武装反抗。

1947年秋,鄂川边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刘孟伉来到建南,考察当地革命形势。刘文兴向他详细汇报了“农民自救会”的情况,刘孟伉对他的工作给予肯定,正式吸收他为中共党员,并任命他为建南区委委员,负责武装工作。此后,刘文兴的斗争目标更加明确,他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将“农民自救会”改组为“川鄂边游击队建南分队”,自任分队长,队员发展到80余人。

游击队成立后,刘文兴带领队员开展了一系列斗争:在深夜捣毁国民党的征税卡子,将缴获的税款分发给饥民;潜入地主粮仓,把粮食运到偏远山村救济穷人;多次破坏国民党军队的通讯线路,延缓其“清剿”计划。他还注重争取中间力量,对一些尚有良知的保长、甲长进行教育,让他们在征粮、抓丁时“手下留情”,不少人后来成为游击队的“暗线”。


武装暴动与游击转战
1948年2月,根据鄂川边特委的部署,刘文兴策划并领导了“建南暴动”。他选择国民党建南乡公所作为目标,因该乡公所所长张茂林贪婪残暴,群众恨之入骨。暴动前,他派人摸清乡公所的兵力部署和武器配备,联络邻近的石柱县游击队前来支援,约定以“火把为号”同时行动。

2月15日夜(农历除夕),乡公所的士兵正忙着喝酒过年,戒备松懈。刘文兴带领50余名队员,趁夜色摸到乡公所墙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翻墙而入。他亲手击毙了试图反抗的所长张茂林,队员们迅速缴获步枪18支、手枪2支、子弹千余发,以及一批粮款。暴动成功后,刘文兴在乡公所门前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从此不交苛捐杂税,不做亡国奴”,并将缴获的粮食、衣物分发给在场群众。

“建南暴动”震惊了国民党当局,随即调集一个营的兵力前往“清剿”。刘文兴按照预定计划,带领游击队向利川、石柱交界的七曜山转移,依托山区地形与敌军周旋。在转移过程中,他指挥灵活,时而分散袭扰,时而集中伏击,先后在“老鹰岩”“黑水河”等地击退敌军的多次进攻,歼敌30余人。

同年4月,游击队在七曜山深处的“穿洞”建立据点。刘文兴在这里开展根据地建设:组织队员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建立“抗丁抗粮委员会”,发动群众参军参战。他还制定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缴获东西要分给穷人”等纪律,深受当地百姓拥护。有一次,队员小王因饥饿偷摘了老乡的玉米,刘文兴得知后,亲自带着小王向老乡道歉,并赔偿了两倍的粮食,还在队会上严肃批评了这种行为,强调“我们是穷人的队伍,绝不能伤害穷人”。


叛徒出卖与英勇就义
1948年7月,国民党军队对七曜山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采取“分片封锁、逐步推进”的战术,企图困死游击队。此时,游击队的粮食、药品已严重短缺,不少队员因伤病失去战斗力。为摆脱困境,刘文兴决定亲自带领小分队下山,前往建南镇附近筹集物资。

7月18日,刘文兴一行5人隐蔽在离建南镇5公里的“杨家湾”,等待地下交通员接头。不料,交通员已被国民党军抓获并叛变,带领敌军包围了他们的藏身之处。激战中,4名队员壮烈牺牲,刘文兴腿部中弹被俘。

敌军将刘文兴押回建南镇,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用铁丝穿过他的锁骨,让他跪在烧红的铁链上,逼他说出游击队的据点和其他队员的姓名。但他始终坚贞不屈,痛斥敌人:“你们这些豺狼,只能杀死我的身体,杀不死我的信仰!”敌人见硬的不行,又以“高官厚禄”引诱,他冷笑着回答:“我刘文兴生是穷人的人,死是穷人的鬼,绝不会和你们同流合污!”

7月25日,刘文兴被押往建南镇的“十字街”刑场。沿途群众无不落泪,有人偷偷往他手里塞鸡蛋、馒头,他却将这些食物分给了路边的乞丐。临刑前,他用尽最后力气高呼:“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随后被敌人残忍杀害,年仅21岁。


历史铭记与精神传承
刘文兴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遗体安葬在七曜山的密林深处。1949年11月,利川解放后,人民政府派人找到了他的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追认为革命烈士。1952年,建南镇修建了“刘文兴烈士纪念碑”,碑文写道:“先生为人民解放,舍生取义,其精神如七曜山之青松,永垂不朽。”

如今,刘文兴的事迹被收录进《利川县革命烈士传》《鄂西英烈》等书籍,建南镇的中小学还将他的故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每年清明,当地群众和学生都会前往纪念碑前扫墓,缅怀这位年轻的革命烈士。

刘文兴的一生,是为劳苦大众解放而奋斗的一生。他从一个自发反抗压迫的农民,成长为有觉悟、有组织的共产党员,用21岁的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的忠诚。他在鄂川边地区点燃的革命火种,最终汇入了解放战争的燎原之势,而他“不畏强权、心系群众”的精神,也永远留在了利川人民的记忆中。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5 09:51
上一篇:毛传德下一篇:詹邈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委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西汉第三位皇帝
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贵州省委原书记
中国内地女演员
河南省委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
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
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郁南县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印度政治家
革命烈士
中国画家
吉林省委書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红岩英烈,革命烈士
近现代文学家、藏书家、版本学家和文献学家
翁源人物
革命烈士
战斗英雄,革命烈士
东源人物
革命烈士
全国著名战斗英雄
革命烈士
清末民初著名政治人物
菲律宾自治领最后一任总统
革命烈士
武昌首义的参与者
袁政府授少将衔陆军步兵上校
革命烈士
第二野战军战士
宋代状元
民国时期林业专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