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智(1927年7月21日-2022年12月6日),男,生于江西南昌,福建福州人。固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 。
黄克智于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1952年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毕业后被分配在清华大学任讲师;1955年至1958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塑性力学教研组进修;1958年回到中国,参加组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的工作,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1978年担任清华大学教授;1982年至1998年担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3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22年12月6日,黄克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黄克智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与力学教育家,1927年7月21日出生于江西南昌,虽然没有明确资料表明他是南昌市东湖区人,但他无疑是南昌的杰出人物。以下是对他生平事迹的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与求学生涯
黄克智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家庭。5岁进校读书,小学毕业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先后在江西多所学校就读,跳过初中三年级,直接考取赣省中学高中。1943年,他以全国联考江西省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中正大学土木工程系,在土木工程界权威蔡方荫的培养下,打下了良好的工程和力学基础。1947年,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随后在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担任助教一年。1948年,他以土木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师从力学家张维,并兼任助教。1955年,他作为中国第一批进修教师被派遣至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塑性力学教研室进修,师从国际著名力学家拉波特诺夫,在薄壳与薄壁杆件的弹性与塑性分析方面取得优异成果。
归国工作与科研成就
1958年10月,黄克智放弃即将获得的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应清华大学电召回国,投身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的组建工作。回国后,他在六七年时间里开设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八门课程,为我国第一个工程力学系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克智的研究方向丰富多样且与时俱进。20世纪50年代他研究壳体理论,提出薄壳统一分类理论,发展了合成分解法与边界层二次近似理论;60年代研究塑性和蠕变;70年代致力于断裂力学与压力容器研究,对幂硬化材料提出新的裂纹尖端奇异场理论,解决了国际难题,并提供了新的结构缺陷评定方法;80年代研究相变力学;90年代研究应变梯度塑形理论。他还首创了换热器管板设计方法,被颁为国家标准,领先于国际同类设计方法。进入21世纪,80多岁高龄的他仍紧跟国际前沿,研究微纳米尺度力学以及柔性电子元件力学等。
在科研成果方面,黄克智出版了多部专著,如《张量分析》《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固体本构关系》等。他一生发表了至少420篇学术论文,截至2022年12月7日,有171篇被中国知网收录,总下载量达36498次。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众多奖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压力容器及管道Widera奖等。
人才培养与教育贡献
黄克智是中国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奠基人之一。1978年,清华大学建立固体力学博士点,他成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同年,他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建立学习讨论班,后发展为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论坛。他培养了一大批力学专业人才,包括6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00余名博士、硕士及博士后。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学风,对课题基础理论部分要求严格,一字一句地推演检查。同时,他也竭力为年轻学者创造条件,把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的机会推荐给年轻人,还将自己的文献、笔记、讲稿毫无保留地交给其他年轻老师。
社会任职与荣誉
黄克智在学术领域担任众多重要职务,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力学评议组召集人(连任三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及第三届副理事长,《力学学报》主编,国际断裂学会副主席,远东与大洋洲断裂学会主席,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国际材料力学行为学会无任所常委等。
他获得的荣誉众多,1993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获人民教师奖章;2008年获2007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第四届“科教兴国贡献奖”;2009年获得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周培源力学奖等。
逝世与缅怀
2022年12月6日,黄克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他的逝世是中国力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为中国工程力学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他的学术思想、科研精神和教育理念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力学工作者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