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1038年-1110年),字叔原,号小山,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晏殊村人。晏殊之子。宋代词人。
晏几道出身名门,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诗词天赋,凭借《鹧鸪天》名扬天下。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去世,17岁的晏几道结束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晏几道的朋友郑侠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治罪,晏几道因此受到牵连,被送进牢狱,后得以释放。晏几道和在京城等待新官职的黄庭坚走得很近。后晏几道决心远离官场,寄情于诗词创作。至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晏几道在寂寞困顿中逝世。
晏几道存世的词集《小山词》260首词作中,长调仅有3首,其余全为小令。晏几道的诗词所表达的寓意深远,为宋代最浪漫的词作。晏几道是北宋词坛写小令“第一人”,正是因为其创作,小令才能成为日后流行的词调体式之一。在李商隐、李煜、黄庭坚等一众曾借梦抒情的文人中,晏几道堪称其中的高手。晏几道以梦写情的创作手法,对后世词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晏几道生平经历
早年:富贵公子的优渥岁月
晏几道出身显赫,如同《红楼梦》中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贾宝玉。他的父亲晏殊官至相位,不过比起在政治上的成就,晏殊的文采与词作更为人所称道。晏几道出生时,晏殊已47岁,作为家中幼子,他备受父亲宠爱。
晏几道自幼在奢华环境中长大,身边尽是绮罗脂粉,生活锦衣玉食。“金鞍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便是他生活的写照。彼时,他每日沉浸在诗词创作、饮酒作乐、斗鸡走马之中,尽情享受奢华生活。而他的六位兄长先后踏入仕途,他却依旧过着逍遥自在的风流公子生活 。
家道中落:命运转折下的困境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离世,晏几道无忧无虑的生活戛然而止,开始直面现实社会的残酷。当时,他与六哥祗德、八弟传正及四位姊妹都还年幼,后来由二哥承裕的妻子张氏照料抚养,直至他们成家立业。晏几道通过恩荫获得太常寺太祝一职。
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晏几道的朋友郑侠因进献《流民图》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政敌罗织罪名交付御史台治罪。政敌从郑侠家中搜出晏几道的《与郑介夫》(郑侠字介夫),诗中“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颐。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被当作把柄。他们以讽刺“新政”、反对改革为由,将晏几道逮捕入狱。虽然后来宋神宗将他释放,但经此一事,本就坐吃山空的晏家更加穷困,家境日益衰败。这次事件也给晏几道带来沉重打击,他从意气风发的公子哥沦为潦倒落魄的贵族 。
元丰时期:起伏的仕途与真挚的友情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7年),好友王肱去世,晏几道受邀为王肱的遗文作序。元丰二、三年间,黄庭坚赴吏部等候改官,与晏几道再次相聚。二人常在寂照房饮酒唱和,有时醉倒在酒家,有时同榻夜话,纵论时事,畅谈抱负,“俱含万里情,雪梅开岭缴”(黄庭坚《次韵叔原会寂照房》,见《山谷外集诗注》卷七),意气风发,心怀壮志。当时正值壮年的晏几道,重情重义,气概豪迈,颇具声名。
元丰五年(1082年),晏几道任监颖昌许田镇。颍昌知府韩维是晏殊的弟子,基于这层特殊关系,加之对自身才华的自信,晏几道上任后便向韩维献上自己的词作。然而韩维的回复却让他大失所望,韩维称晏几道“盖才有余,而德不足者”,希望他“捐有馀之才,补不足之德”,全然不见昔日作为晏家门生的温情,满是道学和家长的姿态。晏几道读罢,心凉透底。元丰七年(1084),黄庭坚移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德县),在前往成平、太康的路上,写了十首小诗寄给晏几道和王肱,可惜此时晏几道已远赴江南,未能与黄庭坚相聚 。
晚年:词名远扬与最后的岁月
宋哲宗元祐初年,晏几道词名在京师盛传。苏轼曾请黄庭坚转达期望结识他的想法,晏几道却回应道:“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陆友《砚北杂志》上,引邵泽民说)言辞颇为傲慢。在此期间,他编辑自己的词集,黄庭坚为其作序。
宋徽宗崇宁初年,晏几道因“更缘事为,积有闻誉”,从乾宁军通判调任开封府推官。崇宁四年(1105年),开封府两次监狱无人,晏几道因此升官。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权势正盛,曾在重九、冬至日派人请晏几道写词,晏几道作《鹧鸪天》两首,内容仅歌咏太平,未提及蔡京一字,此时他已是年迈老者 。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年过古稀的晏几道安然离世。他虽已远去,但凝聚其一生心血的《小山词》却流传千年,愈发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
晏几道:才情卓越的北宋词人
个人成就
晏几道著有《小山词》一卷,现存词作260首,其中长调仅3首,其余皆为小令。在宋初词坛,他的小令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晏几道以清壮顿挫的艺术手法,巧妙融合了晏殊词的典雅富贵与柳永词的旖旎流俗特质,塑造出既雅且俗、适合合乐演唱的典型音乐形象。这一创举使词这种艺术形式得以登上大雅之堂,对扭转当时雅歌逐渐式微的局面起到了历史性作用 。
文学特点
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将晏几道的“生平四大痴绝处”娓娓道来:“仕途坎坷,却不愿攀附权贵之门,此为一痴;论文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不肯迎合新进士的言辞套路,此为二痴;耗费钱财无数,家人忍饥受冻,自己却依然保持着天真的神色,此为三痴;别人多次辜负他,他却不怨恨,始终信任他人,从不怀疑被欺骗,此为四痴。”这番看似贬抑的话语,实则饱含赞许,生动凸显了晏几道“痴情”的性格特质。一部《小山词》,便是他纯情痴意的完美演绎,其真挚、深婉、执着的情感表达,成为词作最鲜明的标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纯情锐感与痴情不移**
晏几道性格中“真”与“痴”的特点,在其词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词满溢忧愁悲伤,冯煦称他为“古之伤心人”,黄庭坚评价其词“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与晏殊词中淡淡的哀愁和哲理意味截然不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小山词》中众多至情形象,正是晏几道的真实写照。无论是追忆往昔爱情的欢愉,还是感伤离别、抒发相思之苦,词作都饱含浓烈情感,常常渲染至近乎痴狂甚至“无理”的程度,因而被人称作“鬼语” 。
2、抒情的个人化转向**
晏几道的抒情小词,实现了从晚唐五代无个性艳歌到抒写个人情感的转变。相较于《花间集》中缺乏个性的艳词,晏几道的情词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更注重男女情爱中心灵的共鸣,深入挖掘和展现内心深处细腻微妙的情感 。
3、深婉细腻与曲折跌宕**
晏几道的词用语深沉,感情浓烈。“拼”字在其词作中频繁出现,如“佳人别后音尘悄,瘦尽难拼”“就中懊恼难拼处”“才听便拼衣袖湿”,生动展现出主人公难以自控的情感、为情不顾一切的决心以及对感情的难以割舍,成为其苦恋情结的形象注脚。此外,“乱”“醉”“破”“恼”“限”等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字眼也屡见不鲜。
同时,晏几道擅长以梦写情,堪称个中高手。《小山词》中约四分之一的词作都描绘了梦境,共57首。梦境成为他追忆往事、感叹人生如梦、抒发相思之情以及寄托现实中难以实现愿望的重要方式,是其情感宣泄的有力途径 。
晏几道以其纯情锐感的特质和深挚、婉曲、沉郁的抒情风格,赋予《小山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动容。
轶事典故
大观元年(1107年),权倾朝野的奸相蔡京在重阳节、冬至日多次派人请晏几道写词。晏几道虽无奈应命,写下两首《鹧鸪天》,如“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晓日迎长岁岁同,太平箫鼓间歌钟”,却通篇未提及蔡京一字。他就这样错失了一个攀附高官、谋求升迁的良机。因不懂迎合世俗,晏几道一生仕途不顺,仅担任过通判等小官职 。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晏几道自幼潜心钻研儒家经典及各类学问,尤其喜爱乐府,文才出众,深受父亲同僚赏识。他生性高傲,不愿受世俗约束,不利用父亲的权势和人脉谋取功名,因此仕途坎坷,一生仅担任过颖昌府许田镇监等小吏 。
名人点评
- 黄庭坚《小山词序》:晏几道将诗人的句法融入词中,词风清壮顿挫,极具感染力 。
-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晏氏父子的词作延续温庭筠、韦庄风格,晏几道在精力和创作成就上尤为突出 。
- 陈廷焯《词坛丛话》:北宋的晏几道与南宋的刘改之,一个以韵味取胜,一个以气势见长,在清真、白石之外自成大家 。
-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晏几道与秦观都是“古之伤心人”,他们的词语言平淡却韵味十足,在两宋词人中难觅敌手 。
- 夏敬观《吷庵词评》:晏氏父子的词继承南唐二主风格,晏几道因亲身经历荣华到落魄的转变,词作造诣更胜其父 。
- 王灼《碧鸡漫志》:晏几道的词如金陵王、谢子弟,天然具备秀气与韵致,难以模仿 。
-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晏几道的词在众多名家之中,可与《花间集》比肩,甚至某些方面更胜一筹 。
- 毛晋汲古阁本《小山词跋》:晏几道的词风格直逼《花间集》,每一个字都婉约动人 。
- 刘熙载《艺概》:晏几道词风贵异,与贺铸、柳永、秦观等人词趣各异,但都崇尚婉约 。
- 陈匪石《声执》:在北宋小令发展中,晏几道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其词作炼字精妙,不似南宋名家留有雕琢痕迹 。
- 吴世昌《词林新话》:《小山词》在当时词集中出类拔萃,文体清丽宛转,明白晓畅,两宋无人能及 。
- 郑骞《成府谈词》:晏几道的词清新凄婉,外表高华绮丽,却难掩内心的苍凉寂寞,是伤感文学中的上品 。
生卒年考
由于史书和地方志对晏几道的记载稀少,宛敏灏在《二晏及其词》中根据郑侠的生卒年,推断晏几道生于公元1041年(或稍早几年),卒于1119年左右;夏承焘的《二晏年谱》则依据黄升《花庵词选》中庆历年间晏几道奉召作词,以及王灼《碧鸡漫志》中晏几道为蔡京填词之事,推算他生于1030年左右,卒于1106年左右,这一说法被后来诸多中国文学史采用。
涂木水和晏立豪在江西省进贤县文港乡沙河村发现的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江西晏氏所修《东南晏氏重修家谱》显示,晏几道生于1038年,卒于1110年,享年73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