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执中(990年9月29日—1059年6月2日),字昭誉,北宋时期大臣,北宋宰相陈恕之子。
陈执中年少以父荫而得官职,被选为秘书正字,累迁卫尉寺丞,出知梧州。宝元元年(1038年),担任同知枢密院事。庆历元年(1041年),出知青州,改永兴军。庆历四年(1044年),召拜参知政事。庆历五年(1045年),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皇祐元年(1049年),出知陈州。皇祐五年(1053年),入朝为相。至和二年(1055年),充镇海军节度使、判亳州事。不久退休,以岐国公、司徒致仕。嘉祐四年四月十九日(1059年6月2日),陈执中去世,时年七十,追谥“恭”。
陈执中历仕真宗、仁宗二朝,为官长达五十余载,期间精于吏治且为政清谨。陈执中生活于北宋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烈碰撞之际,西夏战争、庆历新政亦均置身其中,于西夏战争时任同知枢密院事参与制定军事策略,其仕宦生涯均保持积极活跃态度。
陈执中:跌宕起伏的仕途与复杂多面的人生
早年仕途
淳化元年九月八日(990年9月29日),陈执中诞生于开封府(今河南开封)。景德元年(1004年),父亲陈恕离世,陈执中凭借父荫获任太常寺太祝。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陈执中出任惠安县(今福建惠安)知县,后调任梧州(今广西梧州)知县。天禧二年八月八日(1018年9月19日),他献上《复古要道》和《演要》各三篇,凭借出色的见解被擢升为右正言 。然而天禧三年三月二十二日(1019年4月29日),因主持科举出现失误,陈执中被贬为卫尉寺丞,前往岳州(今湖南岳阳)监酒税。
天圣二年三月十五日(1024年4月25日),陈执中担任太子中允,并同判歙州(今安徽黄山),在地方任职期间积累治理经验,逐步开启仕途新篇章。
初入枢密
天圣六年八月七日(1028年8月29日),宋仁宗再次任命陈执中为右正言,但仅过三日,八月十日(9月1日),他就因弹劾曹利用遭挟私报复,出任汉阳军(今湖北武汉)知军。
明道二年六月十八日(1033年7月26日),宋仁宗采纳范讽建议,任命陈执中为天章阁待制、京东灾伤州军体量安抚使。当时流民众多,陈执中提出招募流民中的少壮者为兵送往京师的策略,有效减少了流亡人数。宝元元年三月一日(1038年4月8日),陈执中升任右谏议大夫,开始参与枢密院事务,步入朝廷权力核心。
镇守西北
宝元二年正月二十三日(1039年2月18日),西夏元昊称帝后派使者至开封,北宋君臣就如何处置使者产生分歧。陈执中与王德用主张斩杀西夏使者,盛度和张观则坚决反对,最终使者被遣返。
康定元年三月六日(1040年4月19日),陈执中提出的对西夏策略获宋仁宗采纳,但仅过十八日,三月二十四日(5月7日),他就遭宰相张士逊弹劾,出知青州(今山东潍坊) 。
庆历元年四月六日(1041年5月8日),陈执中任工部侍郎,兼任陕西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任职期间,他与夏竦多次商议边事,虽有分歧但仍共同上疏提出守边策略,并积极募敢死之士驻守麟州、府州,还请求将陕西兵马分为四路,加强西北边防力量。
官至宰相
庆历二年,陈执中兼任京东路安抚使等多个重要职务,积极参与地方治理与军事部署。庆历三年,他派遣傅永吉成功追杀叛乱戍卒王伦,并于次年九月二十六日(1044年10月19日),因平定王伦兵变有功,被诏为参知政事 。尽管谏官孙甫、蔡襄强烈弹劾反对,宋仁宗仍坚持任用。
庆历五年四月二十二日(1045年5月11日),陈执中拜相,任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此后数年,他历经多次官职升降与权力变动,多次与其他官员共同处理政务、应对各类事务,如反对为温成皇后加赏、训斥范祥非礼制请求等,在朝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皇祐元年八月二日(1049年9月1日),陈执中因水灾遭言官弹劾,被罢免宰相之职,出任兵部尚书、知陈州(今河南周口) 。皇祐四年起,他又多次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集庆节度使、判大名府等职务,并再次拜相,继续参与国家重大事务决策,如反对辽朝使者观看庙乐等。
晚节不保
至和元年正月二十日(1054年3月2日),陈执中以不合礼制的方式阅读温成皇后哀册,引发争议。同年九月一日(10月4日),沈康向他求官,他明确指出沈康行为不当。
至和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055年1月24日),赵抃上疏弹劾陈执中家中女奴迎儿无故惨死,陈执中因此被下狱。此后,孙抃、赵抃以及范镇等围绕此事展开激烈论争。尽管陈执中一度复入中书视事,但在众多官员持续弹劾下,至和二年六月十一日(1055年7月8日),他被罢为镇海(今浙江宁波)节度使 。
嘉祐元年六月九日(1056年7月23日),陈执中改任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封英国公,知亳州(今安徽亳州),但他以疾病为由推辞。嘉祐四年正月十四日(1059年2月28日),陈执中请求退休,宋仁宗未同意,多次改任其职务,他均未赴任。同年二月二日(3月18日),陈执中最终以司徒、岐国公身份致仕。四月十九日(6月2日),陈执中去世,宋仁宗追赠太师、兼侍中,并亲临其府邸祭奠 。
为政举措
政治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陈执中献《复古要道》获刘娥认可,后又进《演要》三篇,劝真宗立赵祯为太子,此举为他赢得仁宗好感,助力其仕途发展。在地方任职时,他治理有方,使州县政治清明;宋夏战争期间,他提出诸多解决边境民族矛盾、百姓民生及调兵制度问题的建议;面对黄河水灾,他组织增筑堤坝;戍卒叛乱时,他迅速制定战略,成功平叛,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与实干精神。
军事
陈执中针对宋夏边境防御,提出建立城防、区别对待归附民族、发展边境经济等策略,主张以守备为主要军事思想,加强边城守备,恢复民力,这些建议大多被仁宗采纳,对稳定宋夏边境局势发挥重要作用 。
人物轶事
谨慎作风
陈执中为政和人际交往极为谨慎,这源于其父陈恕的经历。陈恕曾因提醒好友为政缺失遭贬官,陈执中吸取教训,在政治上“不结党”,极少与当朝官员私下往来,史称“门无私谒”“四方问遗不及门” 。
拒婿谋差
陈执中担任宰相时,女婿求他谋职,他严词拒绝,称官职为国家所有,不可私相授受。尽管谏官多次弹劾他不学无术,但宋仁宗因他的忠心,反而更加重用他 。
其他轶事
陈执中还留下众多轶事,如早年任端州刺史时,遇胡僧预言其将为相;任陈州知州时,拒绝接见欧阳修,后因欧阳修起草的贬官评语客观公正,又后悔未早相识;在朝堂上,曾遭夏竦刁难,幸得宋庠解围 。
家庭争议
不良家风
陈执中家中存在诸多问题,其宠妾张氏骄横暴戾,先后致使侍女迎儿冻饿而死,另外两名侍女不堪其辱自缢身亡;女婿李章参与非法贱卖商人财物事件;儿子陈世儒与妻子李氏谋划杀死生母,最终皆被处死;嬖妾张氏还屡屡凌辱陈执中的妻子谢氏,导致谢氏在陈执中死后出家为尼并很快去世,这些家庭乱象使他饱受世人谴责 。
仙乐侑席与得画致仕
陈执中在洛阳时,曾遇道士吕洞宾展示仙乐,他却认为是幻觉未予相信,道士离去后他后悔不已。此外,他罢政判亳州时六十九岁生日,亲族献《老人星图》,侄子陈世修献《范蠡游五湖图》,他领会其中归隐之意,随即上书请求退休 。
谥号之争
陈执中去世后,谥号拟定引发争议。礼官韩维最初拟定为“荣灵”,并详细阐述理由,但陈执中家人请求改为“恭”。孙抃、杨南仲等人结合实际情况,认为可改为“恭”或“恭襄” 。韩维多次上奏辩论,仁宗最终采纳“恭”作为谥号,并亲自为其墓碑篆写“褒忠”二字,这场谥号之争才得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