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宸濠[明][公元1479年-1521年] 江西南昌市东湖区人物
朱宸濠(1476年7月1日—1521年1月13日),号畏天,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宁献王朱权之玄孙,宁康王朱觐钧庶子,明朝宗室,第四任宁王。
朱宸濠初封上高王,因宁康王没有嫡子,于弘治十年(1497年)袭封宁王。正德二年(1507年),朱宸濠贿赂太监刘瑾,恢复已裁撤的护卫,刘瑾死后护卫又被裁撤。后朱宸濠又贿赂佞臣钱宁、伶人臧贤等,正德九年(1514年),已裁撤的护卫再次被恢复 。朱宸濠畜养亡命,随意杀逐幽禁地方文武官员和无罪百姓,强夺官民田产动以万计,并劫掠商贾,窝藏盗贼,密谋起兵。太监张忠、御史萧淮等先后告发朱宸濠之罪行。朱宸濠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兴兵,集众号称10万,攻打安庆,欲取南京。四十三天之后,朱宸濠大败,与诸子、兄弟一起为王守仁所俘,押送北京,十二月初五日赐死于于通州。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稳固统治,大封子弟分藩。明代分封制下,皇子封亲王,岁禄万石,王府设官属,地位尊贵,虽“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却有统兵之权,王府配有3000至近2万人的护卫,地方驻军调动需亲王令旨,各王国成为军事中心。
宁王朱宸濠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玄孙。初代宁王朱权以卓越的野战指挥能力闻名,获封大宁(北京以北草原地带的重要军事前哨)。但在1399 - 1402年的内战中,因受永乐皇帝猜忌,先被迁至北京,后改封江西。天顺年间,宁王因卷入谋反案,被剥夺维持卫队的权力,且再未恢复。
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因其“嗜酒而荒其志,好勇而轻其身”,政事荒废,大权落入以刘瑾为首的宦官手中。江彬等流氓式人物得宠,在其怂恿下,武宗四处巡游,朝政腐败不堪,这为宁王朱宸濠反叛提供了机会。而正德五年(1510年)宁夏安化王朱寘鐇为反对刘瑾专权起兵叛乱,虽35天即失败,却导致刘瑾倒台,也给朱宸濠起到了示范作用。
朱宸濠为组建私人武装,谋复前代宁王被革除的护卫屯田。1507年夏,他派太监携重金贿赂刘瑾,得以恢复卫队,但随着1510年9月刘瑾伏诛,卫队旋即被取消。此后,他又贿赂兵部尚书陆完、伶人臧贤及幸臣钱宁等人,于正德九年(1514年)四月成功恢复卫队。在此过程中,他通过各种手段排除异己,如毒杀不附从自己的巡视江西右佥都御史王哲;江西副使胡世宁弹劾他,他便诬陷对方,欲置其于死地;还对因反对其请复护卫屯田的费宏进行疯狂报复,焚毁其船只,掘其先人坟墓,劫掠乡民;擅杀都指挥戴宜,驱逐布政使郑岳和御史范辂,幽禁南昌知府郑巘、宋以方等,使得当地官员人人自危。
朱宸濠为谋取皇位,一方面贿赂钱宁等人在明武宗面前为自己美言,获取皇帝好感;另一方面,他不断扩充势力,请求获得更多权力,将自己的命令称为皇帝敕令,行为愈发僭越。1515年起,他延募战略家和谋士,招募土匪作为私人卫队,还在西南土著居民中招募军队,贮存武器,积极筹备谋反。
1517年起,朱宸濠的谋反意图逐渐显露,江西巡抚孙燧多次上报,但均未引起重视。直到1519年,江彬与太监张永为扳倒与宁王勾结的钱宁,向皇帝揭露宁王的阴谋,明武宗这才有所警觉,派驸马都尉崔元、都御史颜颐寿、太监赖义等前往收其护卫,令其归还所夺官民田。朱宸濠得知消息后,决定立即发动叛乱。
他积极筹备,铸造印章,购置兵器,勾结地方不法武装。1519年7月10日,朱宸濠在南昌召集官员,声称奉太后密旨起兵入朝,自称皇帝,年号顺德,任命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王纶为兵部尚书,集兵号称10万,发布檄文声讨朝廷,随后派将领攻下九江、南康,亲率水师东下攻打安庆,企图夺取南京称帝。
然而,这场叛乱一开始就不顺利。出征时,祭坛坍塌,船只毁于暴风雨。江西南部巡抚王守仁得知叛乱后,迅速集结军队,采用直取南昌、围魏救赵的战略。他散布假消息迷惑宁王,使其延迟出兵。宁王围攻安庆不下,又听闻南昌被破,只得回师。七月二十四日,双方在南昌近郊黄家渡交战,王守仁指挥军队采用诱敌深入、南北夹击战术,大败宁王。二十五日,宁王再次战败,退保樵舍,以联舟为方阵。二十六日晨,王守仁用火攻之计,焚毁宁王副舟,宁王及其世子、郡王、仪宾,以及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被擒获。从起事到失败,朱宸濠的叛乱仅持续了43天。
朱宸濠被俘后,朱厚照担心生变,未按以往处置叛王的惯例将其送到京城献俘告庙、议罪正法,而是于十二月初五日将他赐死于京郊通州,并焚毁其尸。
娄素珍与朱宸濠:一段充满悲剧色彩的往事
轶事典故
据传在明正德年间,上饶女子娄素珍出身不凡,她是成都训导、理学家娄谅之女。娄素珍自幼聪慧过人,博学多才,不仅擅长诗词绘画,还在政治见解上颇有见地。成年后,她被选为宁王朱权五世孙朱宸濠的王妃,南湖内的杏花楼曾是她梳妆之处。楼内留存的“屏、翰”二碑,字体优美、笔力雄健,传说便是她以头发为笔书写而成。
明朝正德十四年,朱宸濠听信术士所言,认为自己有天子之气,遂萌生谋逆之心,妄图夺取帝王之位。娄素珍得知后,曾作诗规劝丈夫,诗中写道:“妇语夫兮夫转听,采樵须知担头轻。昨霄雨过苍苔滑,莫向苍苔险处行。”她以生动的比喻,委婉地劝诫朱宸濠莫要走上危险的谋反之路。然而,朱宸濠并未听从妻子的劝告,执意举兵反叛。最终事败被擒,他在囚车中懊悔不已,感叹道:“昔纣用妇人言而亡天下,我以不用妇人言而亡其国,今悔恨何及!”娄素珍不愿面对这样的结局,毅然跳进赣江自尽。令人称奇的是,娄妃投江后,尸首并未顺流而下,反而倒流至南昌。市民们见状深感惊异,认为这是娄妃生前不愿随夫谋反,死后也不肯随波逐流的体现。王阳明感念她的义烈贤德,命人在德胜门外赣江边以礼安葬。乾隆初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重新修缮娄妃墓,并亲自题写碑文“前明宁王庶人宸濠娄妃在此” 。可惜在“文革”期间,娄妃墓在破“四旧”运动中被全部拆除,如今已难寻遗迹。
人物评价
朱宸濠天生举止轻佻,缺乏威严仪态,却擅长通过文学品行来粉饰自己。在南昌,他肆意巧取豪夺,疯狂聚敛钱财,同时野心勃勃,觊觎更高的政治权力。
在南昌,朱宸濠的恶行令人发指。他肆意掠夺民众财产,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强行夺取王府周边百姓的房屋,索要民间借贷利息,强占他人田宅子女;豢养一群强盗,在江湖上公然抢劫财物,地方官府对此敢怒不敢言。他还多次借着火灾的名义,强占百姓的店铺和土地。更为恶劣的是,他纠集凌十一、闵廿四、吴十三等一众强盗四处劫掠,一旦遇到反抗,便纵容强盗屠杀百姓全家,使得南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为了顺利实施叛乱计划,朱宸濠极力排斥异己。他对反对自己的江西地方官员,采取陷害、打击甚至擅自杀害的手段,为叛乱扫除障碍。
此外,朱宸濠还善于伪装,通过讨好明武宗来掩盖自己的叛逆意图,以此获取皇帝的信任,为谋反争取时间和机会 。
据传,朱宸濠在文学方面有一定才能,也因作为文艺爱好者和贪图享乐之人而小有名气。然而,这些表象之下,实则是他奸诈且野心勃勃的本性。在谋划反叛的过程中,他始终依靠诡计和阴谋,而非凭借真正的军事力量,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