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皋,1929年1月2日生于江西南昌,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林皋于1951年在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1954年大连工学院水能利用研究班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皋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水坝抗震理论和模型实验技术、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和混凝土结构动态断裂技术理论研究方面,为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解决大坝、海港、核电厂等工程实际问题的关键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皋:筑起科技与教育的坚固“堤坝”
林皋,1929年1月2日出生于江西南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领域的杰出专家,大连理工大学的教授。他的一生,与水利工程紧密相连,为中国在水工结构工程领域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尤其在大坝抗震等关键方向上,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与领路人。
林皋的求学生涯,深受时代浪潮的影响。出生于平民家庭的他,父亲是邮局普通职员,家境虽不富裕,但父母依然重视他的教育。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空袭南昌,年幼的林皋随家人踏上颠沛流离的逃难之路。即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他对知识的渴望未曾熄灭,始终坚持勤奋读书。终于,在1946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迎来了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在清华园里,林皋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为日后投身水利工程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1951年,大学毕业的林皋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大连理工大学(时称大连工学院)急需优秀师资力量以培养专业人才。尽管林皋从小在南方长大,对前往东北可能面临的环境差异有所顾虑,但他秉持“国家需要第一”的信念,毅然决然地服从组织分配,奔赴大连。工作后不久,因其才华出众,学校于1951年底送他先后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本校水能利用专业攻读研究生。读研期间,林皋刻苦钻研,1954年以全班唯一优等生的成绩毕业,回到大连理工大学任教,自此开启了他在这所高校长达数十载的教育科研生涯。
20世纪50年代,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迎来重要发展期,林皋也迎来了科研生涯的首个重大挑战。1956年,广东流溪河上要兴建国内第一座双曲拱坝,上海设计院提出坝顶挑流泄洪方案,但该方案的可行性需论证挑流造成的水流脉动振动对大坝安全的影响。由于试验难度极大,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婉拒。时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屈伯川秉持“科研要为国家服务”的理念接下任务,并将其交给年仅27岁的林皋。林皋深知责任重大,毫不犹豫地带领团队投入工作。当时,资料匮乏、设备简陋、毫无经验借鉴,困难重重。但他和团队凭借顽强的毅力,经过一年多废寝忘食的努力,成功建成我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式振动台,完成我国第一个拱坝振动试验,得出挑流造成的水流脉动振动不影响大坝安全的结论,为拱坝挑流泄洪方案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这项成果在国际水利技术科学交流会上收获好评,初显林皋在水工结构研究领域的卓越才能。
1958年,云南以礼河要建设土石坝,而当时我国土石坝抗震技术近乎空白。林皋临危受命,承担起土石坝抗震技术研究任务。他每日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与实验室之间,深入研究分析,最终制定出土石坝抗震方案,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良好效果。60年代初,林皋又主持我国第一个支墩坝模型的纵向弯曲抗震稳定试验研究,并提出拱坝与重力坝地震响应的计算模型,为我国大坝抗震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正当林皋在科研道路上稳步迈进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他无端受到审查,被迫下放劳动。但即便身处逆境,林皋始终坚信科学的春天必将到来,始终怀揣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咬牙坚持。1976年,“文革”结束,林皋重获科研自由,再次投身于他热爱的事业。1978年,丰满大坝拟增建泄水隧洞,需进行大药量水下岩塞爆破,东北勘测设计院历经数年未能研究出满意方案,慕名找到林皋。林皋深知丰满大坝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欣然接受委托。他调阅大量资料,实地考察后,编制动力计算程序,经过数月艰苦奋战,完成课题,其方案顺利通过水电部审查。1979年5月,丰满大坝水下岩塞爆破成功,1985年,该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我国核能事业起步,核电站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成为关键问题。1984年,林皋加入国家城乡建设部核电抗震规范编制工作,担任结构组组长。他带领团队历经8年多调研、编撰,于1992年完成我国第一部核电抗震规范。期间,他还带领科研团队为红沿河、田湾、防城港等核电站的抗震适应性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凭借在水利工程与地震工程领域的卓越贡献,林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进入新世纪,我国水电能源建设高速发展,一批高坝工程在地震活动区开工建设。已至古稀之年的林皋多次担当重任,带领团队为各大坝抗震设计提供可靠方案,显著提升我国大坝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水平,推动我国大坝抗震研究跻身世界前列。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紫坪铺水库大坝安全备受关注,其安危关乎成都平原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近80岁高龄的林皋心急如焚,一年之内6次奔赴现场查看,对大坝加固等问题提出权威意见,确保了大坝安全运行。
在科研成果方面,林皋著述颇丰,发表著作3本,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诸多重点水利工程与核电站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皋不仅是科研领域的巨匠,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深知教育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意义,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自1981年成为我国恢复博士生制度后的首批博士生导师以来,林皋辛勤耕耘,培养出12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桃李满天下。他治学极为严谨,对学生的论文,从文章结构、公式推导,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都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众多学生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其中2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获评各类高端人才,十多人成为博士生导师。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权威、探索未知,将爱国情怀与团队精神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事业紧密相连。
如今,已90多岁高龄的林皋依然精神矍铄,每天坚持奋斗在科研和育人一线。疫情期间,即便校园封闭,他也隔着栅栏为校内研究生修改毕业论文。他时刻关注着国内外学术动态,坚持参加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与同行交流研讨。他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令人敬仰。林皋用自己的一生,筑起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坚固“堤坝”,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和学子,为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行,在中国水利工程与地震工程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