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占清[著名医学家] 湖北恩施州宣恩县人物 杨占清:从鄂西山区走出的著名医学家 在湖北恩施州宣恩县的崇山峻岭间,曾走出一位以热带病防治和军队卫生防疫为毕生事业的著名医学家——杨占清。他的一生,始终与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从鄂西山区的懵懂少年到军队防疫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的科研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医学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鄂西少年:在贫瘠土地上埋下医学种子 1954年,杨占清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一个偏远的土家族村寨。彼时的宣恩,群山环抱,交通闭塞,医疗条件极为落后,村民们常常因小病不治而延误病情,甚至失去生命。童年时期的杨占清,亲眼目睹了乡亲们被疾病折磨的痛苦——母亲因产后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治疗而落下病根,邻居家的孩子因感染疟疾夭折……这些场景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让他早早萌生了“治病救人”的念头。 尽管家境贫寒,父母却深知“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拼尽全力供他上学。杨占清从小聪慧懂事,学习刻苦,常常在煤油灯下读到深夜。197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恩施地区卫生学校(现湖北民族大学医学院前身),成为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准医生”。在卫校的三年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从解剖学、生理学到病理学、药理学,每一门课程都反复钻研,笔记写满了厚厚的十几本。课余时间,他常跟着老师到周边乡镇义诊,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基层医疗的匮乏与重要性。 二、军旅从医:在实践中淬炼防疫专长 1975年,杨占清从卫校毕业,恰逢军队征兵。怀着对军人的崇敬和“用医学报效国家”的理想,他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军队卫生员。在部队里,他不仅要承担日常的医疗保障工作,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的卫生防疫任务。当时军队基层医疗条件有限,他常常背着药箱深入训练场、哨所,为战士们处理外伤、防治常见病。 1979年,杨占清被选送进入解放军军医学校(现南方医科大学)深造,系统学习军队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这段经历让他的医学视野得到极大拓展,尤其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有了全新认识。他意识到,对于军队而言,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能保障战斗力。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解放军第302医院传染病科,从此与传染病防治结下不解之缘。 在302医院的十余年间,杨占清参与了多次重大疫情防控工作。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期间,他作为军队医疗支援队成员奔赴一线,负责病例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他创造性地提出“分区域隔离+粪便无害化处理”的防控方案,有效遏制了疫情在集体单位的扩散。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传染病防治不仅需要医学技术,更需要科学的管理和社会动员能力。 三、深耕热带病:填补国内研究空白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军事交流和维和任务的增多,军队人员在热带地区面临的传染病威胁日益凸显。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等热带病成为影响海外任务执行的重要障碍,而国内相关研究却相对薄弱。杨占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领域的紧迫性,主动申请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专注于热带病防治研究。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他多次深入云南、海南等热带病高发地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赴非洲、东南亚等疫情严重的国家开展实地调研。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他曾连续数月蹲点观察蚊虫习性,采集疟原虫样本;在非洲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期间,他顶着40℃的高温,为当地驻军和民众建立疟疾防控体系,不仅保障了我军维和人员的健康,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防疫骨干。 经过多年研究,杨占清团队在热带病防治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 研制出“复方青蒿素缓释片”,显著提高了恶性疟疾的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 - 建立了“热带地区军队人员传染病风险评估模型”,为海外任务的卫生保障提供了科学依据; - 编写《热带地区军队卫生防疫手册》,成为我军海外行动的必备指南。 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热带病军事防控研究的空白,还多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热带病快速诊断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05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军队卫生战略:构建全链条防疫体系 进入21世纪,杨占清的研究视野从具体疾病转向军队卫生战略层面。他提出“平战结合、军地联动”的防疫体系构想,强调平时积累与战时应急的有机统一。在他的推动下,军事医学科学院建立了“军队传染病监测预警平台”,整合了全国各驻军医院、疾控中心的数据资源,实现了疫情的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 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杨占清作为军队防控专家组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疫情研判和防控方案制定。他提出的“严格隔离+流行病学追踪+环境消杀”三位一体防控策略,被纳入军队非典防治指导手册,为遏制疫情在军队系统的传播发挥了关键作用。疫情结束后,他牵头撰写了《军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规范》,系统总结了非典防控的经验教训,为军队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操作指南。 此外,他还长期致力于军队卫生人才培养,先后培养了3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多人成为军队防疫领域的骨干力量。他常对学生说:“医生的战场不仅在诊室,更在疾病发生之前。我们要做的,是让危险消于无形。” 五、情系桑梓:反哺鄂西医疗事业 尽管常年在北京工作,杨占清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医疗发展。2008年,他利用休假回到宣恩县,看到家乡的医疗条件虽有改善,但基层防疫能力仍显薄弱。为此,他主动联系湖北省卫生厅和恩施州政府,牵头启动“鄂西山区传染病防控能力提升计划”。 在他的协调下,军事医学科学院与恩施州疾控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先后捐赠了价值数百万元的检测设备,培训了200余名基层防疫人员。他还亲自设计了“山区传染病网格化管理模式”,利用当地的村医、村干部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疫情监测网络,有效提高了结核病、肝炎等地方病的早期发现率。 2015年,宣恩县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引发肠道传染病疫情风险。杨占清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团队赶赴家乡,指导灾后环境消杀和饮用水监测,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当地百姓都说:“杨教授虽然走出去了,但心一直惦记着咱们山里人。” 六、学术传承:严谨治学与家国情怀 杨占清的学术生涯,始终秉持“务实、创新、奉献”的精神。他一生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主编专著1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被评为“全军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但他从不看重名利,常说:“科研的价值不在于获奖,而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位“拼命三郎”。为了赶一个研究报告,他曾连续三天三夜泡在实验室;为了追踪一个疫情线索,他50多岁时仍亲自带队深入疫区。在学生心中,他是严师更是慈父,既要求实验数据“零误差”,又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手。他常告诫学生:“做医学研究,首先要对得起良心,其次要对得起患者,最后才是对得起自己的学术追求。” 2018年,杨占清退休后仍未停下工作的脚步,担任军队卫生防疫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继续为军队卫生事业建言献策。直到2022年,他因积劳成疾住院,病床前还放着未完成的《热带病防治新进展》书稿。 结语:大山之子的医学人生 从宣恩山区的土家族少年到军队防疫领域的权威专家,杨占清的一生,是一部与疾病抗争、与时代同行的奋斗史。他始终牢记“治病救人”的初心,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军队的需求,在热带病防治、军队卫生防疫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他的故事,不仅彰显了一位医学家的专业素养与担当,更折射出中国卫生事业从“缺医少药”到“防控体系健全”的发展历程。正如他生前常说的:“我来自大山,是土地给了我坚韧;我身着军装,是使命给了我方向。”杨占清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专业的敬畏、对人民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