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吴国柄

市政建设专家、学者

吴国柄

吴国柄[公元1898年-1987年]+像 湖北恩施州建始县人物
吴国柄,湖北省建始人,前国民党官员,著名市政建设专家、学者。吴国柄著有《军事工程学》、《道路工程学》、《铁路火车工程》等学术著作及《英伦留学记》、《徐树铮将军与我》、《江山万里行》等长篇回忆录。1987年7月,吴国柄在台湾去世,享年89岁。
吴国柄:从鄂西学子到民国交通要员的跌宕人生

吴国柄(1898年—1987年),字执中,湖北省建始县业州镇人,是民国时期政界与交通领域的重要人物,其一生跨越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近代中国剧烈变革的动荡岁月。他以留学背景投身国家建设,在交通行政领域多有建树,同时也因时代洪流而辗转多地,最终客居海外。

一、鄂西少年:乱世中的求学之路
1898年,吴国柄出生于建始县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吴楚珍为当地廪生,曾任建始县劝学所总董,是推动地方教育的开明乡绅。受家庭熏陶,吴国柄自幼熟读经史,10岁入县立高等小学堂,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当时的建始虽地处鄂西山区,却已受辛亥革命前夜思想浪潮的波及,其父常与进步人士议论时政,吴国柄耳濡目染,逐渐萌发“实业救国”的志向。

1912年,14岁的吴国柄徒步数日赴宜昌求学,考入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今宜昌市一中前身)。在校期间,他接触到《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与同学组织“励志社”,探讨救国之道。1916年,他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获公费赴武汉深造资格,进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前身)理化科学习。此时的武汉已是全国革命中心,吴国柄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曾作为代表赴南京请愿,要求废除“二十一条”,成为学界活跃分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吴国柄在武汉组织学生游行,因言辞激烈被校方记过。恰值北洋政府选派优秀青年赴欧美留学,他以“工业救国”为志,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通过考试获得赴美留学资格,于1920年远赴美国,开启了人生的重要转折。

二、留美深造:交通工程领域的专业奠基
抵达美国后,吴国柄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后转入土木工程系,专攻交通工程与市政管理。当时的美国正值汽车工业崛起、公路系统快速扩张的时期,他敏锐意识到交通对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将研究重心放在公路规划与交通行政上。1923年,他获学士学位后,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公共行政硕士,师从著名行政学家伦纳德·怀特,研究“政府与交通事业的协同管理”,其毕业论文《美国州际公路系统的立法与执行》获全美公共行政学会年度奖,成为首位获此荣誉的中国留学生。

留学期间,吴国柄与宋子文、顾维钧等旅美华人精英多有交往,还曾担任美国东部中国留学生联合会主席,组织“中国工程学会”,推动中美技术交流。1925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拒绝美国 firms 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立志将所学应用于国家建设。

三、投身路政: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实干岁月
1926年,吴国柄回到广州,正值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他经留美同学推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交通处技术专员,负责军用公路抢修。次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他调任交通部公路总局工程师,参与沪宁、浙赣公路的规划建设,首创“分段招标承包制”,将美国公路建设经验与中国实际结合,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

1930年,国民政府设立全国经济委员会,负责统筹国家建设,吴国柄升任公路处副处长,主持全国公路网规划。他力主“以干线连接战略要地”,推动修建了从南京至西安、武汉至重庆的两条国防公路,其中汉渝公路(今G318部分路段)穿越鄂西崇山峻岭,仅用3年完工,成为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的重要通道。他还主持制定《公路工程标准》,统一全国公路宽度、承重标准,为中国公路标准化奠定基础。

1935年,吴国柄调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任期内重点推进家乡建设:修建建始至恩施的公路(今S233),结束了建始不通汽车的历史;创办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今湖北农业大学前身),设茶叶、烟草专业,推广鄂西经济作物种植;整修长江宜昌段堤防,抵御洪涝灾害。这些举措使他在家乡赢得“务实厅长”的赞誉。

四、抗战风云:辗转西南的坚守与争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吴国柄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统制局副局长,负责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调度。当时滇缅公路是唯一的国际通道,他常驻昆明,协调中英美方力量,组织数万民工抢修公路、架设桥梁,使每月运抵中国的物资从1939年的3000吨提升至1941年的1.5万吨,为抗战前线输送了大量军火、汽油。

1942年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他参与“中印驼峰航线”的地面保障工作,在印度汀江机场设立中转站,建立物资分配制度,缓解了大后方的物资短缺。这段时期,他因严格管理、拒绝回扣,与部分腐败官员产生矛盾,曾被诬告“挪用公款”,后经宋庆龄亲自调查澄清,才得以继续任职。

1945年抗战胜利后,吴国柄任交通部次长,主持战后交通复员工作,推动修复被日军破坏的京沪铁路、长江航运设施。但此时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建设经费被大量挪用,他的规划多未能实施,逐渐对时局感到失望。

五、宦海沉浮:从大陆到台湾的转折
1948年,吴国柄调任上海市公用局局长,负责管理上海的公共交通、水电供应。当时上海经济濒临崩溃,物价飞涨,他推行“公交票价与米价挂钩”的浮动机制,暂时稳定了公共交通秩序。但随着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1949年4月,他在蒋介石的催促下,携家人前往台湾,任“交通部”顾问,后因与台湾当局的派系斗争失势,于1953年辞职。

在台湾期间,吴国柄转向学术研究,任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讲授《交通行政学》,出版《中国公路建设史》,系统梳理了清末至1949年的公路发展历程,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参与的多项工程,成为研究近代交通史的重要资料。他还创办“中华道路协会”,推动两岸公路技术交流(尽管当时受政治限制)。

六、晚年漂泊:客居海外的乡愁与著述
1960年,吴国柄应美国斯坦福大学邀请,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近代交通史”。此后他定居美国加州,仍关注中国交通发展,曾致信周恩来,提出“战后中国公路重建建议”,虽未获回复,但足见其对国家建设的牵挂。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他多次申请回国探亲,终因两岸局势未能成行。晚年他致力于整理回忆录,著有《执中自述》,详细记录了从建始少年到交通官员的经历,其中对鄂西民俗、留美见闻、抗战运输的描写尤为详实,还收录了他与宋庆龄、宋子文等人物的交往轶事。书中特别提到1946年回乡时,曾出资修复建始县孔庙,并捐赠图书千余册,设立“执中图书馆”(今建始县图书馆前身)。

1987年,吴国柄在旧金山逝世,享年89岁。临终前,他嘱咐子女将其骨灰送回建始安葬,并将全部藏书捐赠给家乡图书馆。1990年,其子女遵遗嘱将骨灰带回建始,安葬于业州镇笔架山,墓碑上刻有他生前手书“根在施南”(施南为恩施古称)。

结语:历史夹缝中的实干者
吴国柄的一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实业救国”理想的缩影。他以专业能力在动荡年代推动交通建设,既服务于国民政府,也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他虽因时代选择而远离故土,却始终心系家乡与国家发展。如今,在建始县档案馆仍保存着他主持修建的公路图纸、书信手稿等遗物,成为研究近代鄂西发展与民国交通史的珍贵史料。他的人生轨迹,映照出近代中国在苦难中求进步的艰难历程,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专业、责任与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24 17:29
上一篇:朱玉庭下一篇:吴国桢
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革命烈士
家乡建设的奉献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心理学家
国民党陆军上将
福田区人物
法学巨匠
广东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革命烈士
岭南画派著名画家
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南进士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北京大学校长
落马官员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北宋时期贤能官员
明朝首辅,明朝兴化三相
清藏书家、学者
开国大校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文化部副部长
开国少将
赤坎晨光小学创办人
开国大校
开国大校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印度政治家
国家科委委员兼地方局局长
五河县人物
开国大校
市政建设专家、学者
辛亥革命志士
蒋介石的亲信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