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鸿劼[公元1897年-1927年,革命烈士]+像 湖北鄂州市鄂城区人物 范鸿劼 (1897年-1927年4月28日), 湖北省鄂州市葛店镇人,1918年入北京大学学习,积极参加和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以及北方地区的各次革命斗争。1927年4月28日被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三十岁。 范鸿劼,1897年11月3日出生于湖北省鄂州(原鄂城)葛店范家“太和堂”,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之一,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范鸿劼在家排行第六,父亲早逝,他在慈母的教导下,自小就立下了为国为民的大志。他勤奋好学,15岁赴省城外国语专科学校学习,次年进入武昌文华大学,1917年,因不满学校的黑暗而愤然退学。1918年,范鸿劼考入北京大学,先入理预科,后在化学系、英文系学习。期间,他受到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广泛接触社会,了解人民疾苦,并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的带领下,逐步成长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范鸿劼与邓中夏等人于5月3日夜召集各校代表,商讨集会和示威游行事宜。5月4日,他参与组织了十几所大学、中学的3000余名学生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五四运动由此爆发,范鸿劼作为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在游行集会中起到了核心领导作用。 1920年初,山东被划分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天津学生为反对日本侵占山东举行游行示威,遭到反动军警镇压和逮捕。消息传到北大,担任北京大学学生评议部总务委员的范鸿劼立即以学生会名义发出“万急通告”,并于2月4日带领几十名学生在北京前门一带讲演,呼吁国民觉醒,却被反动军警逮捕,押送到卫戍司令部。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反动军阀不得不释放范鸿劼等被捕学生。 1920年3月,范鸿劼与邓中夏等人在李大钊的具体指导下,发起和组织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受同志们委托,与邓中夏、黄日葵轮流担任会议的主持人,并被公推为研究会图书室“亢慕义斋”的经理,负责购买和收集马恩原著的各种版本书籍数百部。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范鸿劼成为小组成员。 1922年三、四月间,范鸿劼和李大钊、高君宇等共产党人参加,联合各界人士发起组织了“非宗教运动大同盟”,5月10日,他担任大会主席,主持召开了“非宗教运动大同盟”成立大会,并被推选为大同盟的干事。8月,在中共北京党组织的领导下,范鸿劼与缪伯英、蔡和森等人负责组织“民权运动大同盟”,他担任同盟宣传股主任,积极开展活动,支持和声援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等。 二七大罢工遭到军阀血腥镇压后,范鸿劼与包惠僧、刘子通等人在北京组织群众到参、众两院请愿,并联络议员对吴佩孚、萧耀南等人提出弹劾。同年秋,他遵照中国共产党的决议,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在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任职。 1924年3月,中共北京区委改组,范鸿劼当选为执行委员。1925年秋,中共北京区委改称中共北方区委,李大钊任书记,范鸿劼任宣传部长,主编区委机关报《政治生活》,他用“一鸿”“鸿”等笔名发表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文章。 1926年3月18日,北京总工会等200多个团体、10余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反帝示威大会,范鸿劼是请愿团的领导人之一,在请愿过程中,他与李大钊等遭到反动军警袭击,200余人受伤。“三一八”惨案后,北京一片白色恐怖,范鸿劼随同李大钊等北方区党、团组织其他负责人迁入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旁的旧俄兵营内,秘密领导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工作。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不顾国际公法和惯例,悍然调动大批军警,闯进旧俄兵营,逮捕了李大钊、范鸿劼等革命志士和革命群众60余人。狱中,范鸿劼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慷慨激昂,大力宣扬爱国无罪,始终没有泄露组织的秘密。4月28日下午2时,李大钊、范鸿劼等20名革命志士被押解到北京西交民巷看守所,随即被送往绞刑台,范鸿劼“自送刑场至就刑,未尝发言,寂然受死”,年仅30岁。 范鸿劼牺牲后,家族料理后事,筑灵柩屋于北京宣武门外湖北义地。1950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改葬范鸿劼遗柩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