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全[公元1898年-1964年] 河南省济源市人物 孔全,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孔庄村人,是当地著名的中医骨伤科医师。他自幼随父学医,传承并发展了孔氏骨伤疗法,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闻名乡里,一生救治了无数骨伤患者,为济源地区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家学渊源,少年立志 孔全出生于中医骨伤世家,其父孔庆余是清末济源一带颇有名气的骨伤医师,擅长治疗跌打损伤、骨折脱位等病症。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孔全自幼便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从8岁起,他便跟随父亲左右,在药铺里帮忙碾药、晒药、整理药材,耳濡目染中熟悉了各种中草药的性味、功效和配伍。 10岁时,孔全开始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背诵《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经典医籍中的相关篇章。父亲对他要求极为严格,不仅要求他熟记药方,还要理解其中的医理。为了让他掌握正骨手法,父亲先让他在稻草人上练习复位、固定的基本动作,熟练后再在家人身上实践。少年时期的孔全常常因为手法不到位而被父亲批评,但他从未懈怠,日夜钻研,逐渐打下了坚实的中医骨伤基础。 16岁那年,邻村一位村民因从高处坠落导致大腿骨折,当地几位医师都束手无策。孔全在父亲的指导下,运用“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等手法为患者复位,再用自制的夹板固定,辅以活血化瘀的中药外敷内服。一个月后,患者竟能拄拐行走,半年后彻底康复。这件事让孔全坚定了继承父业、治病救人的决心,也让他在乡里小有名气。 精进医术,独成一派 20岁时,孔全正式随父坐堂行医。他在继承父亲医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当时,济源山区多樵夫、矿工,常有复杂骨折病例,传统疗法往往效果不佳。孔全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三步正骨法”:第一步通过触诊摸清骨折移位情况,第二步运用巧力复位,第三步根据骨折部位特性制作个性化夹板固定。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质量,尤其对粉碎性骨折、关节脱位等疑难病症有显著疗效。 为了完善治疗体系,孔全还深入研究中药配伍。他发现济源当地盛产的续断、骨碎补、自然铜等药材对骨伤愈合有特殊功效,便以此为基础,研制出“活血接骨汤”“消肿止痛膏”等方剂。其中,“活血接骨汤”由20多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骨痂生长的作用,至今仍是孔氏骨伤疗法的核心方剂之一。 30年代初,孔全在承留镇开设了“孔氏骨伤诊所”。他对待患者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对于贫困患者,他常常减免医药费,甚至赠送药材。一次,一位来自王屋山深处的采药人被毒蛇咬伤后跌落山崖,造成多处骨折,被家人抬到诊所时已昏迷不醒。孔全先为其处理蛇毒,再连夜进行正骨手术,之后又免费提供药物和食宿,直至患者康复。此事传开后,“孔神医”的名号在济源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甚至山西、河南交界的患者也慕名而来。 战乱行医,坚守仁心 1938年日军入侵济源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许多百姓在战乱中受伤,却因医院被炸毁、医师逃亡而无处求医。孔全不顾家人反对,坚持开诊,还常常冒着炮火前往各村救治伤员。他把诊所的后院改造成临时病房,收留了数十名受伤的军民,其中既有被炮弹炸伤的士兵,也有被日军殴打致伤的平民。 为了应对药品短缺的问题,孔全带领家人上山采药,还教会村民识别常用草药。他发明了“草药应急疗法”,用艾叶、花椒煮水熏蒸消肿,用松节油调和锅底灰外敷止血,在艰苦环境中挽救了许多生命。1944年,八路军某部在济源开展游击战,多名战士在战斗中受伤。孔全主动联系部队,成为随军医师,在战地医院传授正骨技术,培养了一批懂骨伤急救的卫生员。他还根据战场需求,设计出便于携带的“急救夹板”,用当地的枣木制作,轻便且坚固,深受战士们的欢迎。 抗战胜利后,济源又经历了国共内战。孔全始终坚守医者本分,拒绝为任何一方充当“御用医师”,只专注于救治伤员。1947年济源解放时,他因救治过大量解放军伤员,被当地政府评为“支前模范”,但他婉拒了所有荣誉,只说:“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 传承推广,泽被后世 新中国成立后,孔全的医术得到了政府的重视。1952年,他响应号召,将私人诊所并入济源县人民医院,担任骨伤科主任。在医院里,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孔氏骨伤疗法,带教了10多名徒弟,其中包括后来成为济源骨伤科骨干的李存义、王书礼等人。他编写了《孔氏骨伤诊疗要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录了正骨手法、药方配伍和临床经验,成为济源中医学校的教材。 1956年,河南省举办中医技术交流会,孔全演示的“三步正骨法”引起轰动。他治疗的一位肘关节脱位患者,在他“一摸、二旋、三推”的手法下,瞬间复位,现场掌声雷动。此后,他多次受邀到郑州、洛阳等地讲学,将孔氏骨伤疗法推广到全省。1960年,他参与编写了《河南省中医骨伤科诊疗规范》,为中医骨伤科的标准化、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晚年的孔全仍坚持坐诊,每天接待患者数十人。他常对弟子说:“医者,不仅要医病,更要医心。”他注重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康复信心,这种“身心同治”的理念也成为孔氏疗法的特色之一。1964年春,孔全因积劳成疾,在诊所为最后一位患者看完病后溘然长逝,享年66岁。 后世影响与传承 孔全去世后,他的儿子孔令传、孙子孔祥明相继继承衣钵,继续发扬孔氏骨伤疗法。如今,“孔氏骨伤疗法”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孔庄村的“孔氏骨伤医院”年接诊患者超万人次,成为豫西北重要的骨伤治疗中心。 孔全的一生,是践行“大医精诚”的一生。他不仅以精湛的医术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痛苦,更以高尚的医德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套完整的骨伤治疗体系,更是一种“医者仁心”的精神传承。如今,在济源市的医史馆里,还陈列着他当年使用过的正骨器械和手写医案,无声地诉说着这位民间医师的传奇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