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农[公元1922年-1992年] 湖北省潜江人物 蔡元农,1922年出生于湖北省潜江市(今泰丰办事处蔡湖村),是一位从家乡走出来的功勋军人。 蔡元农少年时期在本村跟随同族蔡老先生(蔡家洪之父)读私塾。1933年,11岁的他考入荆州简师。荆州简师实质上是共产党在中原培养领导干部的一所学校,该校绝大多数学生都加入了共产党,许多人后来成为党的高级干部。 1937年2月,蔡元农入学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在学校看到一本英国记者拍摄的《日寇暴行录》,了解到日军侵华暴行,遂萌发了投身“救国家于危难,拯人民于水火”的思想。1938年春,因南京国民党政府抗日不力,荆州简师学生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下开始闹学潮。蔡元农等学生纷纷揭露日军的暴行,强烈要求南京政府积极抗日。然而,校长(国民党荆州专员邵汉元兼任)和教务主任王家福不仅不支持学生的行动,还扣押并要开除蔡元农等学潮领军人,这激发了学潮进一步升级。最终,当局撤了教务主任王家福的职,派来新的教务主任田绥祥(中共地下党员),蔡元农等得以恢复正常学习,学潮才得以平息。 1938年9月,蔡元农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次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学校党支部宣传委员。1939年8月,日军占领荆州,学校撤离到松滋县刘家场,并在这里设师范附中,蔡元农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并被选为学生自治会干事长。1940年5月,他机警地应对中统特务对学校“异党活动”的调查,使学校党组织免遭破坏。 1940年1月毕业后,蔡元农被中共湘鄂西特委派往洞庭湖滨参加抗日战争。1941年1月,他调任公安县委宣传部长。刚到任不久,由于叛徒告密,公安、石首等地党组织遭敌人破坏,很多地下党员被杀害,蔡元农死里逃生。此后,他在敌后精心策划,秘密发动群众,宣传中共抗日纲领,为组建中共敌后抗日武装做准备。 后来,中共石(首)公(安)华(容)县委和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在潜江熊口镇成立,张泽生任县委书记,蔡元农任宣传部部长。此时蔡元农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民主政权,发动组织群众参与抗战、支持抗战,同时开展统战工作。他和工作组的同志深入荆潜农村,一个乡村一个乡村地开展工作,访贫问苦,组织群众成立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儿童救国会,帮助被日寇“扫荡”过的群众建房子,发放贷款买种子,借耕牛等,组织生产自救。 根据上级指示,蔡元农与魏恒若等少数干部和县大队的部分人员留在东荆河两岸继续坚持斗争。1945年12月下旬,他利用县大队的武装力量,骚扰和牵制敌人,动员群众,组织船只先后将驻潜的襄南地委、专署和军分区机关、部队,荆潜、天潜沔两县党政机关及武工队渡过襄河(今汉江),平安转移到襄北大洪山。 解放战争时期,蔡元农继续在军队工作。1946年春,大部队和党政机关撤离后,蔡元农等人和留下的县大队分成几个小分队,坚守在东荆河两岸,宣传群众,打击土匪,开展统战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蔡元农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官至解放军工程兵副政委。他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国防工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以身作则,勤奋工作,关心下属,深受广大官兵的尊敬和爱戴。 1992年,蔡元农逝世,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潜江人民的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