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芝(1913年12月12日—2016年1月14日),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南侯村,原名贾植芝,汉族,诗人,民俗学家 ,民间文艺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贾芝:民间文艺领域的开拓者与守护者
贾芝,原名贾植芝,1913年12月12日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南侯村。他出身于当地颇具声望的“善人贾家”,家族经济殷实,伯父曾任亚细亚石油总公司中方董事,父亲管理家中田地并负责村里水利工程,以乐善好施闻名。作为家族长孙,贾芝自幼备受重视,在优渥且充满善意的环境中成长。
贾芝7岁入私塾,后就读于太原成成中学。这所学校汇聚了众多共产党员与进步人士,进步的文学思潮深深影响着贾芝,他开始阅读鲁迅、郭沫若等革命文学家的作品,文学的种子就此在心中萌芽。中学时期,他受祖母和母亲熏陶,热衷于诗歌创作;进入大学后,创作热情愈发高涨,1935年,他的诗集《水磨集》得以出版。1936年,贾芝积极投身“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1938年,贾芝从西北联合大学毕业,毅然奔赴延安,进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政治系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至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室从事翻译工作,由此开启了与文艺事业的不解之缘。1943年,贾芝调任延安大学中学部,先后担任教导员、教员、支部书记等职务;1946 - 1947年,他负责筹建延安中学;1948年,调任延安大学创办文艺系,并担任文艺系秘书、系副主任、系总支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贾芝在文艺领域继续发光发热。1949年,他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同年5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局编审处编审组副组长。1950年,贾芝创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并创编《民间文艺集刊》;1951年,参与创办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民间文学编辑室副主任、支部书记;1953年,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55年,创办《民间文学》杂志。
1980年,贾芝迎来了学术生涯的重要阶段,他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并创办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担任社长。在这一时期,他积极推动民间文学的发展,1981年参与创办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1982年创办《民间文学论坛》,同年作为中国民间文学代表团团长赴日本访问;12月离职休养后,他依然心系民间文学事业。1983年9月,他率领中国民间文学考察组赴芬兰、冰岛考察;此后多年,他持续深入民间,到广西、云南、内蒙古、甘肃、贵州等地讲学、调查、采风,为民间文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2006年7月,贾芝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2016年1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在学术研究方面,贾芝成就斐然。1950年起,他组织多民族的民间文学采集、出版和研究工作;1980年着重于歌词审稿;1982年,他提出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歌、民谣集成》《中国谚语大观》,推动民间文学集成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他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撰写了大量关于民间文学各形式的研究文章,提出“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工作方针,强调“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为民间文学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贾芝一生致力于“三个对接”。他注重与民众的交流,将自己融入民众之中,确保采录的民间文学作品保持原生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出书斋,深入田野,在实践中总结理论,指导民间文学工作;同时,他积极推动民族民间文学走向世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在著作方面,贾芝成果丰硕。他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丛书》《中国歌谣选(上﹑下集)》等众多重要著作;个人专著有《民间文学论集》《新园集》《播谷集》等;译著包括《磨坊书简》《米特利亚·珂珂尔》等。他的学术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曾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最高荣誉奖、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著作奖等重要奖项。
在人才培养上,贾芝也成绩显著,他指导培养了李鹏、段宝林、吕薇芬等众多优秀人才。此外,他还担任了众多社会职务,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秘书组组长、理事,到《民间文学》执行副主编、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秘书长、副主席,再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民间口头文学集成》副总主编等,在民间文艺领域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个人生活中,贾芝的婚姻也颇具传奇色彩。1936年,他与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结婚,二人育有两儿四女,携手走过多年岁月,1979年12月李星华去世后,贾芝与金茂年结为伴侣。贾芝的弟弟是著名作家、翻译家贾植芳,兄弟俩虽性格迥异,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
贾芝的一生,是致力于民间文学事业开拓与发展的一生。他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民间文学的传承、研究和推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民间文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