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姬重耳(前697年或前671年-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为狐姬。
重耳年少时谦虚好学,善于养士。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至翟国,后辗转五鹿(卫)、齐、卫、曹、宋、郑、楚、秦等国,在外十九年,备尝艰辛。晋文公元年(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即位为晋君。重耳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创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襄王赏赐。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战后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被周襄王策命为诸侯之伯,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同年又会齐、鲁、宋、秦等国君于温。会后,先后伐依附楚的许、郑两国。同时,他还在攘夷的旗号下对付北方戎狄的扩张,继续作“三行”以抵御狄人。晋文公九年(前628年),重耳逝世 。
重耳文治武功卓著,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或“桓文”。司马迁《史记》称赞他是“古所谓明君” 。除卓越的事功外,他还留下了“退避三舍” “志在四方”“贪天之功”等典故。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历经磨难后最终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母亲为狐姬。他自幼喜好结交贤能之士,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等有才能的人都围绕在他身边。晋献公五年(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得到骊姬及其妹,骊姬受宠,生下儿子奚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君位,开始设计陷害太子申生和其他公子。
被迫流亡
初逃蒲城: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骊姬诬陷太子申生企图毒害晋献公,申生自杀。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也遭到骊姬的谗言陷害,被迫逃离晋国。重耳逃到了蒲城(今山西隰县西北),据城坚守。晋献公派人攻打蒲城,重耳拒绝了手下人抵抗的建议,翻墙逃走,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流亡狄国:重耳先是逃到了狄国(今陕西延安一带),狄国是他母亲的娘家。在狄国,重耳受到了狄君的礼遇,并娶了狄女季隗,生下伯鯈、叔刘两个儿子。他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期间,晋献公去世,骊姬之子奚齐继位,但不久后奚齐被大臣里克所杀,骊姬也被鞭杀。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国即位,重耳因局势不明,担心回国后遭遇不测,拒绝了邀请。后来,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
辗转流亡:晋惠公担心重耳威胁到自己的君位,派人到狄国刺杀重耳。重耳得知消息后,决定离开狄国,前往齐国。在流亡途中,他们经过卫国,卫文公对重耳一行很不礼貌,没有给予他们帮助。重耳等人只好继续前行,在路过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时,由于饥饿难忍,向当地人乞食,却得到一块土块。重耳非常生气,想要鞭打那个人,狐偃却阻止了他,说这是上天赐予的土地,是吉兆,重耳这才平息了怒火。
齐国受宠:到达齐国后,齐桓公热情接待了重耳,并将宗女齐姜嫁给了他,还送给他二十辆马车。重耳在齐国过上了安逸的生活,渐渐有了长期停留的想法。然而,他的随从们认为不能一直贪图安逸,应该继续寻找机会回国夺取君位。于是,在齐姜和狐偃等人的策划下,他们灌醉了重耳,将他带出了齐国。
曹、宋、郑、楚之旅:离开齐国后,重耳一行先后经过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在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很奇特,是连成一片的,就趁重耳洗澡时偷看,这让重耳感到非常屈辱。在宋国,宋襄公刚刚在泓水之战中受伤,国力衰微,但仍然以国礼接待了重耳。在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重耳。而在楚国,楚成王以诸侯之礼接待了重耳,重耳十分感激。楚成王问重耳,如果将来他回到晋国,会如何报答自己。重耳回答说,如果晋楚两国交战,他会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流亡秦国
重耳在楚国停留期间,晋惠公去世,他的儿子晋怀公即位。晋怀公害怕重耳回国争夺君位,于是下令跟随重耳流亡的人限期回国,否则将治罪他们的家人。重耳的舅舅狐偃的父亲狐突不肯召回儿子,被晋怀公杀害。秦国国君秦穆公对晋怀公的做法很不满,同时也想利用重耳来控制晋国,于是派人到楚国迎接重耳到秦国。重耳到达秦国后,秦穆公将五个女子嫁给了他,其中包括晋怀公的妻子怀嬴。在秦国的支持下,重耳开始积极准备回国夺取君位。
回国即位
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率领秦军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晋国的许多大臣都支持重耳,晋怀公的军队纷纷倒戈。重耳顺利进入晋国都城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即位为君,是为晋文公。晋怀公逃到高梁(今山西临汾东北),不久后被重耳派人杀死。
文公称霸
稳定政局:晋文公即位后,首先任命狐偃、赵衰等人担任重要官职,整顿吏治,安抚百姓,稳定了晋国的政局。他还对跟随他流亡的功臣以及在国内支持他的人进行了封赏,使晋国上下人心归附。
勤王周室:公元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发动叛乱,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向各国诸侯求救。晋文公听从狐偃的建议,决定出兵护送周襄王回朝。他率领晋国军队打败了王子带,将周襄王送回洛邑(今河南洛阳)。晋文公因勤王有功,得到了周襄王的赏赐,包括阳樊、温、原、欑茅四邑的土地,在诸侯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
城濮之战: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国、蔡国、郑国、许国等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为了报答宋襄公当年的礼遇,决定出兵救援宋国。晋文公采用先轸的计策,首先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迫使楚国撤军。楚国将领子玉拒绝撤军,并向晋国军队挑战。晋文公兑现了当年在楚国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主动后退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驻扎下来。晋军的后退被楚军误认为是害怕,于是楚军贸然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心理,采用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大败楚军。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国通过这场战争威震诸侯,晋文公也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霸主。
践土会盟: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召集诸侯举行会盟,周襄王也亲自前来参加。晋文公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俘虏和战利品,周襄王任命晋文公为诸侯的领袖,赐给他彤弓、彤矢、卢弓、卢矢等礼物,正式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从此,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晋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晚年及去世
晋文公在位期间,继续推行改革,加强晋国的国力。他在国内发展经济,鼓励商业贸易,重视农业生产,使晋国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军事上,他扩充军队,设立三军六卿制度,加强了晋国的军事力量。在外交上,他采取灵活的策略,与各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使晋国在诸侯中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重耳去世,终年六十九岁。他的儿子晋襄公即位。晋文公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他在流亡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国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战争,使晋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强国,他的霸业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后人传颂不衰。
晋文公重耳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广阔的胸怀,在春秋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君主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晋国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