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绍(?~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唐朝开国名将、军事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柴绍任侠仗义,矫捷勇武。初仕隋朝,起家左千牛备身,保护元德太子,迎娶唐国公李渊之女平阳公主。晋阳起兵后,领马军总管,册封右光禄大夫、临汾郡公。武德初年,拜左翊卫大将军。跟从秦王李世民平定四方,屡立功勋,进封霍国公。贞观初年,拜右卫大将军,屡次大破突厥,迁左卫大将军、华州刺史。参与定襄会战,从灭东突厥,迁镇军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参与平定梁师都,改封谯国公。
贞观十二年(638年),柴绍去世,追赠荆州都督,谥号为襄。
柴绍是唐朝初期的名将,出生于公元588年,卒于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将门之后,少年有为
柴绍出身于世代公卿之家。祖父柴烈,为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州、梁州刺史,封为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朝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柴绍自幼习武,身手矫健勇猛,且行侠仗义,名震关中。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家族的背景,年少时他就担任了隋元德太子千牛备身,负责保护太子的安全。同时,他还迎娶了唐国公李渊的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昭公主)为妻,与李渊家族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参与晋阳起兵,助力唐朝建立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并秘密召回了还在长安的柴绍夫妇。柴绍接到信后,立即启程赶往晋阳。途中,他遇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建成认为隋朝的郡县城池众多,又有官兵驻守,难以通过,而且密信催得紧急,恐怕赶不及父亲起义,觉得就近投靠一处先行避难。柴绍当即否决,认为应当听从密信指挥,尽快赶路,不能依附其他势力。李建成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三人一起赶赴太原。进入雀鼠谷后,得知李渊已经起义,三人共相庆贺,李建成、李元吉称赞多亏柴绍的计策。
李渊任命柴绍为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兼领马军总管,率领大军从晋阳出征。大军行至霍邑(今霍州),隋将宋老生据险死守,顽强抵抗。柴绍先行至城下,打探宋老生虚实,详查城内守军情况,回营后和众将领商议,认为宋老生逞匹夫之勇,也无谋略,等大军一到,趁他出城应战之时,先行捉拿即可。八月初三,柴绍诱敌出城,宋老生一战而败,李渊由此夺得霍邑,柴绍力战有功。之后,柴绍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率大军一路攻取临汾、绛郡(今新绛县),升为右光禄大夫。
柴绍部队抵达潼关城下时,隋朝大将桑显和来袭击,孙华率精锐部队前来支援,柴绍率军自其后方掩袭,和唐军将领史大奈协同作战,成合击之势,击溃桑显和。之后,柴绍率领数百骑兵,前往华阴山与妻子平阳公主率领的部队会合。当时柴绍赶赴太原,夫妇二人自长安分别,之后平阳公主去到鄠县集结一众人马,举兵响应起义,然后派密使送信告知李渊,等到大军渡过黄河时,李渊特命柴绍去华阴山迎接平阳公主。最后,柴绍协同诸将领一起攻取了隋都长安。唐朝建立后,柴绍被封为左翊卫大将军,妻子平阳公主也被封为平阳公主,夫妇二人各自带领军队,开设幕府,驻扎在京城周围。
跟随李世民征战,屡立战功
唐朝建立后,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各地仍有许多割据势力。柴绍跟随秦王李世民继续征战,参与了平定薛举、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诸多战役。
在浅水原之战中,柴绍作为李世民的副将,参与击溃薛仁杲,收复陇右,为唐朝巩固了西北边境。在与宋金刚的作战中,柴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率领骑兵多次冲击敌军防线,为唐军的胜利立下功劳。
武德四年(621年),在虎牢关决战中,柴绍率轻骑迂回穿插,配合李世民完成对窦建德十万大军的合围,奠定了中原地区的归属。他还绕道汜水切断窦建德的粮道,使得窦建德的军队陷入困境,最终被唐军击败。在平定王世充的战役中,柴绍也积极参与,协助李世民攻克洛阳,消灭了王世充的势力。
通过这些战役,柴绍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的战斗精神,为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霍国公,赐食邑一千二百户,并转为右骁卫大将军。
抵御外敌入侵,稳定边疆局势
唐朝建立初期,边疆地区并不安宁,时常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柴绍在抵御外敌入侵、稳定边疆局势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武德六年(623年),吐谷浑侵扰芳州等地,柴绍奉命率兵前去救援,并在岷州与吐谷浑作战。两军相对,柴绍安营扎寨,坚守阵地,敌兵居高临下,向柴绍军中放箭。柴绍不但没有躲避,反而命人弹奏胡人琵琶,让两女子随乐起舞。胡人见状惊诧不已,纷纷停止放箭,驻足观看。柴绍见敌军队伍不整,拥挤纷乱,趁机率精骑出营从后方偷袭,发起冲锋,敌军自乱阵脚,溃散而逃,柴绍率军斩首敌军五百余人。此役彰显了柴绍的机智和果敢,成功击退了吐谷浑的入侵,保卫了唐朝的边疆安全。
自武德七年(624年)三月起,突厥军不断入侵唐边,柴绍多次率军抗击突厥,取得了显著的战绩。贞观初年,他拜为右卫大将军,并屡次大破突厥。贞观三年(629年),东突厥汗国各部族之间矛盾冲突,正值内忧外患,十一月唐太宗决议出兵,命李勣、李靖、柴绍、薛万彻、李道宗、卫孝节等总管共率军十余万,其中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由李靖统一指挥,分六路进攻东突厥。柴绍在这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将领密切配合,最终击败东突厥,为唐朝解除了北方的威胁。
贞观二年(628年),柴绍还率军攻打梁师都。梁师都自大业十三年二月起在朔方起兵反隋后称帝,并依附突厥经常引其南下侵扰唐朝。柴绍与殿中少监薛万均率军出征,最终梁师都被其堂弟梁洛仁所杀,举城投降。唐以其地置夏州,为反击突厥准备了前进基地,柴绍因功改封谯国公。
晚年及身后殊荣
贞观十二年(638年),柴绍病重卧床,太宗亲自前往府邸探视。不久柴绍逝世,加赠荆州都督,谥号襄。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下诏命阎立本描绘二十四位功臣画像,褚遂良题字,制成“二十四功臣图”陈列于凌烟阁,柴绍名列第十四位。他是唯一以“驸马”身份入选的功臣,这也彰显了他在唐朝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卓越贡献以及特殊的政治地位。
柴绍的一生,从隋朝的宫廷侍卫,到唐朝的开国名将,再到凌烟阁功臣,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凭借着自身的勇猛、智慧和忠诚,为唐朝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同时,他与平阳公主的传奇婚姻及军事协作,也成为唐代历史中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