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为(1917年8月30日-2001年12月26日),男,汉族,原籍山西省洪洞县,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国共产党党员,计算机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力为,1917年8月30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祖籍山西临汾市洪洞县。他是中国计算机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1936年,陈力为在济南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强占北平,他随学校南迁到长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长沙岳麓书院”旧址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半年后,“长沙临时大学”又迁移至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陈力为完成全部学业后留校任电机系助教。1943年,他赴英国入通用电器公司实习深造。1946年回国后,在杭州浙江大学电机系任副教授。1948年,陈力为转到时属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管辖的南京有线电公司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作经历
南京有线电厂时期: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该公司被当地人民政府接管后改称南京有线电厂,陈力为被任命为技术科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工厂担负起为抗美援朝部队制造并提供军用电话交换机的任务。他发动技术人员与工人师傅紧密结合,共同解决生产难题,带头加班,每年都提前完成军品生产任务。1956年,他被评为南京市的先进生产者。
援外工作:1954年,国务院选派100名技术人员帮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恢复经济,陈力为是其中一员,任电子工业部门三人小组组长。他在战后潮湿的平壤山洞和地道里,为朝鲜国家领导人使用的通信设备做技术保障工作,还为朝鲜培训了许多技术人才,因工作出色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的三级国旗勋章和奖状。
成都第二机械工业部第10研究所时期:1958年,陈力为被调到成都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10研究所总工程师。当时“大跃进”热潮中,他没有只顾大炼钢铁,1959年主持研制592型12路半导体载波电话机,1961年交由绵阳730厂投产,成为该厂拳头产品,这是中国投入生产的第一种半导体化的多路载波机。
北京四机部第15研究所时期:1963年,陈力为转到北京任四机部第15研究所总工程师,主持军用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他突破8项关键技术,先后开发成功并投产了七个型号的机器,满足了国防尖端工程的急需,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还提出并亲自组织实施计算机走系列化兼容和产业化道路的科研思想和实践,形成了中国自己的大中型通用系列计算机的一整套新的体系结构,最终研制出三种机型的系列机,成为中国第三代计算机的主要产品,在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及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时期:1981年到1986年,陈力为任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及随后的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的总工程师。他开创性地提出一系列发展中国计算机工业的战略性方针和措施,倡导计算机行业“为用户服务、面向应用”的工作思路,这一观点被确定为计算机行业工作指导方针,对推动中国计算机行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领域的贡献
陈力为晚年致力于组织领导中文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他主持制定了用以统一汉字代码的《GB2312汉字编码字符集 - 基本集》,作为国家标准颁布,顺利地推进了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并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组织并主持进行《信息处理用汉语分词规范》及中文信息处理应用开发平台等项目的研究,为中国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此外,他以主编身份组织编写“中文信息处理丛书”,促进了汉字文化圈区域内的计算机应用迈向新阶段,为中国机器翻译、信息抽取等智能型应用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他积极倡导并研究“拼音—汉字转换”的键盘输入技术,为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
社会任职与学术活动
陈力为热心群众性学术工作。他曾是中国电子学会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全国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1991年换届时当选为理事长。他还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电子与信息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后任名誉理事等职务。
荣誉与成就
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陈力为被选为院士。他还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导弹、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相关)、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相关)等荣誉。
2001年12月26日,陈力为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他毕生献身于中国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为中国计算机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培养了上百名专家和领导人才,他的高尚品质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