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春秋时期的传奇盲臣
师旷,字子野,又称晋野,平阳人,受封于晋国羊舌食邑(今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师村) ,大约活跃于春秋末年晋悼公和晋平公执政时期。他是一位盲人,常自称“暝臣”“盲臣”。关于他眼盲的原因,存在三种说法:一是天生眼盲;二是认为眼睛所见会干扰专心做事,故而用艾草熏瞎双眼以静心;三是因自幼痴迷音乐,向卫国宫廷乐师高扬学琴时,为专注技艺用绣花针刺瞎双眼,发愤苦练,终在琴艺上超越师父。
师旷在晋悼公初年进入宫廷担任主乐大师,凭借卓越的艺术造诣、渊博的学识以及出色的辩才,赢得了悼公、平公的信任。在悼公末年或平公时期,师旷升任太宰,是集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杰出人物。据《淮南子》记载“师旷譬而为太宰”,他辅佐治理晋国,使晋国“始无乱政” 。其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马家村,原墓冢呈圜丘状,1957年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一、登峰造极的艺术造诣
(一)音乐著作与创作
师旷在艺术领域成就斐然,备受世人敬仰。据《拾遗记》记载,师旷曾“撰兵书万篇”“述《宝符》百卷” ,可惜大多已失传。现存署名师旷的作品仅有《禽经》1卷 ,不过历代学者多认为此书是后人伪托之作。
在音乐创作方面,《庄子·齐物论》称师旷“甚知音律”,《洪洞县志》也赞其“师旷之聪,天下之至聪也” 。先秦文献中,常以师旷作为音感敏锐的代表,如“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他不仅精通琴曲,还擅长用琴声模仿自然界的声音,生动描绘飞鸟飞翔的姿态与鸣叫。师旷听力超凡,辨音能力极强,《淮南子·氾论训》也有类似记载。《周书》显示他不仅擅长弹琴,还会鼓瑟。他对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也颇为精通,《左传》中记载,晋人听闻楚军来袭,师旷通过歌唱南北风的曲调,判断“南风不竞,楚必无功” 。此外,师旷曾指出晋平公铸造的大钟音调不准,后经卫国乐师师涓证实。晚年的师旷精通星算音律,《阳春》《白雪》《玄默》等曲目,据说便出自他之手。
师旷虽音乐才华卓越,但较为保守。晋平公喜爱新声,听师涓演奏新曲时,师旷当场斥其为“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他认为音乐应承担传播德行的使命,传统礼乐制度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
(二)古传太极的渊源
古传太极起源于长治,相传由师旷所创,历经传承演变,如今已在山西、江西、上海、广州、深圳、河南等地广泛流传。这一拳术在学理上可追溯至中华文明始祖伏羲,伏羲画八卦蕴含“太极”妙理。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太师,精通音律,辨音力强,多种乐器演奏技艺高超,尤以古琴为最,因“师旷之聪”闻名后世。他为专注音律自伤双目,还是阴阳家、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被时人称为“多闻”。师旷一生刚正不阿,多次直言进谏,传说他能听到天庭之音,通晓鸟兽语言,抚琴时能引来凤凰,是顺风耳的化身。
师旷的易学传承自师永,师永曾教导周文王。在文王之前,师氏家族就为皇室服务,可上溯至黄帝时期,其家族姓氏“师”即源于教导皇家的职责。孔子时代的师襄,是孔子的易学老师,师氏家族的易学为隐秘之学,不公开宣扬。师氏家族将易学文化精髓融入拳法,形成了古传太极拳(又称“师氏太极”)。
二、政绩卓著的政治生涯
(一)匡主裕民的政治实践
在春秋时期,乐律常与神秘色彩相关,备受重视。乐师因掌握乐律,常被纳入军国大事的决策,负责占卜吉凶、提供咨询。师旷不仅在音乐上造诣深厚,还积极参与政治,匡主裕民。众多乐师中,他凭借渊博的学识和善辩的口才脱颖而出,得到晋君赏识,深度参与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事务。正如韩垧所言:师旷“迹虽隐于乐官,而实参国议” 。
文献记载显示,师旷常向悼公、平公进献治国安邦之策,每次都能“因问尽言”,发表深刻的治国见解。他论述的“天下五墨墨”“人君之道”等观点,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展现出作为政治活动家的远见卓识与广阔胸怀。
(二)系统全面的政治主张
政治上,师旷主张为政清明,德法并重。他认为国君应“清净无为”“务在博爱”,同时借助法令维护统治,因为“法令不行”会导致“吏民不正” 。用人方面,他强调应重用德才兼备之人,否则“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处高,不肖临贤”,将埋下乱政隐患。经济上,师旷主张富国强民,认为只有百姓富足,政治才能平稳,“空虚府库”会引发“国贫民罢,上下不和”的局面。在统治手段上,他建议国君“广开耳目,以察民情”,为百姓提供申诉冤屈的途径。此外,师旷还提出“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认为国君应“廓然远见,踔然独立”,避免决策失误,有所作为。师旷的治国理念是其政治理想的体现,见解深刻独到。在悼公、平公时期,晋国能重振文襄霸业,师旷功不可没。他还多次随平公出征,并代表晋国出使周朝,鲁季武子将他与赵孟、叔向等著名政治家相提并论,足见其地位之高。
从现存先秦文献可知,师旷匡主裕民的事迹众多,其政治成就丝毫不亚于艺术成就。《淮南子》记载师旷担任太宰“大治晋国”,使晋国“始无乱政” 。太宰一职“总六官之事,事无所不统”,地位显赫。不过,师旷初入宫廷时不太可能位居此职,据考证,他最早参与政治活动是在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推测其担任太宰应在悼公末年或平公时期。平公晚年骄奢,师旷多次力谏,这或许与他的太宰身份有关。
三、深邃多元的思想体系
(一)民本思想
师旷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与国君一样都是上天的子民。国君的主要职责是养护百姓,不能“肆于民上,以从其淫”,否则就是违背天地本性。对于让百姓绝望的君主,师旷主张可以将其驱逐,他说:“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这种君民平等的思想,与商周以来君主拥有绝对权威的传统观念截然不同,体现了师旷思想的进步性。
(二)倡导仁政
晋悼公和齐景公都曾向师旷请教治国之道,师旷均以“仁义”“惠民”作答。他反对用残暴手段对待百姓,晋平公晚年大兴土木修建虒祁宫,师旷借石头说话进行劝谏 。虽然师旷的“惠民”主张出发点是为统治者考虑,但在客观上对百姓有利,因此受到人民的怀念。
(三)宇宙观
师旷的宇宙观具有两面性,既重人又重神。他倡导以民为本,体现了重人的思想,但同时也难以摆脱商周以来尊神观念的影响,常表现出对神的崇拜和迷信,如他曾问天老关于忌日杀生、井上种桃等不祥之事,这些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形象。
(四)劝学思想
师旷的劝学思想至今仍具启迪意义,他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于昧行乎?”鼓励人们无论何时都应坚持学习。
四、刚正不阿的性格品质
师旷性格刚烈,正道直行,娴于辞令却不趋炎附势。晋平公曾感叹“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认为此言不当,竟操琴向平公撞去,展现出不畏权势的勇气 。晋平公晚年奢侈无度,师旷多次犯颜直谏。《说苑》记载,平公三次打猎,认为有“霸王之主出”的祥兆,师旷却认为这是自欺欺人。平公恼怒之下在台阶上布置蒺藜,让师旷解履拾阶而上,师旷忍着疼痛仰天长叹,预言“君将死也”,既体现了他守正不阿的品格,也流露出对晋国前途的忧虑。
此外,师旷博学多闻,他曾根据绛县老人的描述,准确推算出其出生年份及相关历史事件,其渊博的知识令人惊叹。
五、流传千古的轶事典故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担心为时已晚。师旷劝他“何不炳烛乎”,并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作比,成功说服晋平公,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
(二)师旷论卫人逐君
针对卫国人驱逐暴虐的卫献公一事,晋悼公认为民众做得过分,师旷则反驳说,如果国君暴虐,使百姓绝望,就应该被驱逐。他阐述了国君应赏善刑淫、爱护百姓的观点,强调上天立君是为了治理百姓,不能让君主肆意妄为,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 。
(三)师旷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酒,感慨做国君的快乐在于无人敢违逆自己的话。师旷认为这不是君主应说的话,竟拿琴撞击平公。平公问他撞谁,师旷称是撞“小人”,得知是平公后,直言这不是君主该说的话。平公最终赦免了师旷,以此为戒,展现了师旷刚正不阿的性格 。
(四)师旷奏乐
传说师旷奏《白雪》之音时,神物下降,风雨骤至,晋平公因此患病,晋国大旱三年。晋平公想听清角,师旷以其德行不足劝阻,平公坚持下,师旷演奏后,引发大风大雨,晋国遭受灾害,平公也一病不起 。这些传说虽带有神秘色彩,却从侧面反映出师旷音乐的神奇魅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