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师昌绪

中国两院院士
师昌绪
师昌绪[公元1918年-2014年,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师昌绪(1920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河北徐水人,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
师昌绪(1918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河北徐水人,是我国著名金属学及材料学大师、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师昌绪出生在河北徐水县大营村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师克和是清末秀才,以教书为生;母亲出身破落官宦家庭。他7岁入邻村荆塘铺小学,两年后转入徐水县城模范小学,在全县统考中名列第一。1933年,师昌绪入县立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保定师范(河北保定第二师范)。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他随家人迁居河南,入读冀绥平津联合中学、国立第一中学。1940年中学毕业后,他步行到陕南,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以优异成绩获林森奖学金。

海外求学
1945年夏,师昌绪大学毕业,凭借专业第一的成绩进入资源委员会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工作。两年后,转入鞍山钢铁有限公司铸造所,担任业务秘书、助理工程师。1948年8月,他赴美留学,进入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入学8个月便获硕士学位毕业,同时荣膺麦格劳·希尔奖。1950年起,师昌绪在美国欧特丹大学任研究助教,攻读冶金学博士学位。

1952年博士毕业时,正值朝鲜战争时期,他回国受阻,应聘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师从著名金属学家M.柯恩从事博士后研究。其间,他开展的“硅在高强度钢中的作用”研究,奠定了300M超高强度钢材料的研制基础,解决了飞机起落架冲击韧性不够的问题。

当时,师昌绪被美国列为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他积极组织领导“在美中国留学生争取回国的斗争运动”,公开撰稿抨击美国政府,两次致信周恩来总理表达回国意愿,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请愿申诉,最终在1955年排除万难回到中国。

投身国家建设
1955年7月,师昌绪回到中国,出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驻鞍钢工作组组长。1957年7月,转任中科院金属所高温合金研究组负责人、合金钢研究室主任,开始介入高温合金研究领域。他带领团队与抚顺钢厂合作,率先创制了应用于中国航空发动机的首型关键材料——铁基高温合金808(GH135)。同时,在中国率先开展高温合金铸造及其工艺研究,提出“发展不含镍铬或少含镍铬的高温合金钢及以铁基高温合金代镍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思想,研发出不含钴的镍基铸造涡轮叶片高温合金,打破了中国合金制造受制于人的僵局。

1960年前后,师昌绪首提包套挤压工艺制备合金法,衍生拓展出包套轧制工艺法,开创了中国变形高温合金开发的新路径。1964年冬,他接受邀约,领衔组织上百名科研人员与参研机构,攻关精密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研制任务,历时一年多,成功创制出M17合金和中国首型九孔铸造空心涡轮叶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精铸气冷涡轮叶片技术的国家。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师昌绪的科研工作中断,一度被关进牛棚、下放劳改,1972年恢复工作,改任中科院金属所第四研究室主任。他随即带领团队与无锡动力厂合作,攻坚中国第一代耐热腐蚀大型涡轮叶片研发项目,开发了M38、DZ38G、DSM11等一系列抗热腐蚀合金,推广应用于多个领域。1975年,师昌绪赶赴贵州170厂指导空心涡轮叶片生产改造,领衔创制的一系列工艺标准,提升了航空涡轮叶片的成品率。

1978年3月,师昌绪受邀出席全国科学大会,他主导的铁基高温合金等三项研究成果荣膺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同年7月,师昌绪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他力主确立“开发新材料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办所方针,亲自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推动金属所回到正常发展轨道。1980年1月,师昌绪升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推动科研发展与学术建设
1982年9月,师昌绪与张光斗、罗沛霖等人联名发表文章,首倡发起设立国家级工程科学学术机构。同年10月,创办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拓展学术视野至环境腐蚀及工程腐蚀研究领域,建构基于快速凝固理论的非晶、微晶研究新方向,建成真空雾化制粉及激光制粉装置,促成国家计委和世界银行在金属所设立相关基地与中心。他还领衔首创重腐蚀防护涂层与阴极保护联合防护技术,应用于大型桥梁工程,提升了中国桥梁设计寿命。

1984年8月,师昌绪调任北京,出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金属所名誉所长,从事战略科学研究。他始创学部“主动咨询”模式,建言国家钢铁产业、通讯产业和科技队伍建设,推动产研对接,指导金属所创办薄板研究会,开辟中国高强深冲汽车薄板钢研究新领域。

1986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师昌绪受命出任首届基金会副主任。他推动编写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学科规划》系列丛书,主持创办多本核心学术期刊,主导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方案、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办法及其细则,倡导设立“数学天元基金”,提出一系列战略性办会思想,奠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发展基础。同时,他筹措资金设立重大专项支持材料腐蚀网站维保工作,为三峡大坝和核电站工程提供数据支撑。

1991年起,师昌绪转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特邀顾问,积极呼吁国家批准筹备设立中国工程院,同年发起成立中国材料联合会。1994年6月,当选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他发出院士联名倡议,将镁元素研究与开发列入国家重点攻关计划,奠定了中国镁矿产能全球第一的国际地位。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首届“学部咨询工作委员会”主席。

人才培养与荣誉等身
师昌绪治学严谨,注重培养人才。自建立学位制度以来,他指导毕业的博士生有20余人、硕士生60余人。在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中,多人成为材料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师昌绪一生荣誉众多。他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1998年获得国际材料研究联合会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2002年,被美国金属、矿物、材料学会(TMS)授予“杰出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奖。2011年1月,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2月,国际编号第28468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师昌绪星”。2015年2月,当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师昌绪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材料科学事业,为中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爱国精神、科研精神和育人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不断前行。
上一篇:王迎军下一篇:靳树梁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政协主席
中共福建省委原书记
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
江西省委原第一书记
十二届中央委员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国务院原副总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开国少将
山东省委原书记
开国少将
澳大利亚工党政治家
佛山市卫生局原局长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秘书长
文学巨匠
甘肃省委原书记
经济学家,教育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江西省省委书记
高级编辑
原湖南省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两院院士
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