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鸿霄(1931年10月4日-2022年12月16日),男,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环境工程与环境水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汤鸿霄,1931年10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环境工程与环境水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汤鸿霄在日本侵略统治下的北平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光,这段经历让他树立了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发奋的信念。1944年,他考入北平市立第二中学,1947年进入河北省立北平高级中学就读。1950年,在前苏联援建中国的背景下,汤鸿霄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同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他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地质系,半年后转入采矿系,由苏联专家以俄语进行专业教学,后来又根据院系调整转到土木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最终取得学士学位。
工作与科研经历
留校任教与早期研究:1958年,汤鸿霄毕业留校成为一名教师,主讲“水化学与水微生物学”课程。1959年,他进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任教。在此期间,他不断进修各门化学化工课程和实验操作技术,为后续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他还主编了新的《水化学及水微生物学》教材,该教材成为1964年全国高教会议通过的《水化学及水微生物学》通用教学大纲的基础。
调入中科院与污染研究:1977年,汤鸿霄被调入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工作场景从教学课堂转向江河流域等自然环境,开始从事自然环境中水体重金属的污染评价和防治工作。他参加或主持了天津蓟运河汞污染、湖南湘江镉污染、江西鄱阳湖铜污染等重大科研项目,开辟出“重金属污染水化学”领域,深入研究水体颗粒物吸附的界面化学。
国外访学与学术交流:1984年至1985年,汤鸿霄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瑞士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研究所(现为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所,EAWAG)工作,跟随水化学专家W.斯塔姆教授学习,进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发表的论文提出了水解度的新概念和计算方法。1987年,他主持翻译并出版了《天然水体化学》中文版,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回国后的科研成就:1985年回国后,汤鸿霄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化学研究室主任。1989年,他领导建立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精干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数项国际和国家的重要环境课题项目,在环境水质学领域开辟了新模式。1993年,他主持创建中国第一座聚合氯化铝现代化生产厂及稳定化聚合氯化铁工艺,全用国产设备,喷雾干燥固化粉末产品达到与日本同等水平。1995年,汤鸿霄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至2022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带领研究团队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领域形成了一条龙的研究链,并于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科研贡献
开创环境水质学学科:汤鸿霄是中国环境水质学学科的开拓者。他在参与众多重金属污染科研项目后,深入研究水体颗粒物吸附的界面化学,提出将自然环境与工艺过程化学原理融合为统一体系的“环境水质学”,推动了该领域的理论发展。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与应用:他在中国率先研究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和絮凝剂,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座聚合氯化铝现代化生产厂,创立稳定化聚合氯化铁工艺。广泛开展微界面水质过程和表面络合计算模式、吸附絮凝理论等研究,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理论、开发、生产及应用工艺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为提高水处理效率和质量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其他研究领域:汤鸿霄还先后从事有机有毒物的吸附、光催化降解,酸雨水化学及水质模式计算,水体颗粒物、污染沉积物、高效水处理工艺技术、计算模式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多个环境科学领域都有深入的探索和重要的贡献。
教育贡献
汤鸿霄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水质工程人员所需的化学基础写出约75万字的《用水废水化学基础》一书。他还研究编写了《环境水质学文集》,该书成为该领域的必读经典和教科书。此外,他培养了一批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截至2013年,已培养博士生60余名,硕士生10余名,1994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为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
社会任职
汤鸿霄曾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还曾兼任多科学刊物的编委,为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物逝世
2022年12月16日,汤鸿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汤鸿霄一生致力于环境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水环境保护与饮用水安全保障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学术成就和敬业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环境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