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坡[公元1908年-200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北唐山市玉田县人物 贾兰坡(1908年11月25日—2001年7月8日),直隶(今河北)玉田人, 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贾兰坡是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为中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 1908年11月25日,贾兰坡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刑家坞村一个农民家庭。尽管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父母依然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为贾兰坡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贾兰坡自幼勤奋好学,对知识充满渴望。在当地小学读书时,他就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求知欲和记忆力。1923年,贾兰坡小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原因,未能继续升学,而是到玉田县一家杂货店当学徒。然而,他并未放弃学习,在工作之余,总是抓紧时间阅读各种书籍,自学文化知识。 考古生涯的开端 1929年,贾兰坡偶然得知北京协和医学院预科招生,他凭借着自学的知识和顽强的毅力,通过了考试,成为协和医学院的一名预科生。在协和医学院,贾兰坡接触到了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生物学和地质学等课程,为他日后从事考古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1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招考练习生,贾兰坡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从此正式踏入了考古学领域。他被分配到周口店遗址参与考古发掘工作,在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的指导下,开始了他漫长而辉煌的考古生涯。 在周口店的重要贡献 参与重大发现:贾兰坡参与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多次发掘工作。1936年11月,他在11天内连续发现了3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这一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考古学界,为人类进化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这几次发现不仅进一步确立了“北京人”在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使贾兰坡一举成名,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考古学家。 发掘技术创新:在周口店的发掘过程中,贾兰坡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发掘技术。他强调考古发掘要注重地层学和类型学的运用,主张对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的发掘和研究。他的这些理念和方法为后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抗战时期的坚守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工作被迫中断。贾兰坡拒绝了日方的拉拢和利诱,坚守民族气节,不为侵略者服务。他留在北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继续从事与考古学相关的研究工作,整理和分析以往发掘的资料,为日后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 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成就 推动学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贾兰坡迎来了考古事业的新春天。他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工作,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为培养新一代考古人才、推动中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重要的考古发掘项目,如山西丁村遗址、贵州观音洞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贾兰坡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卓著。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对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分类和演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提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华北两大系统”理论,即“匼河 - 丁村系”和“周口店第1地点 - 峙峪系”,这一理论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构建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框架和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国际交流与合作 贾兰坡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考古学会议,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提升了中国考古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与许多国际知名考古学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为促进中外考古学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晚年生活与学术传承 关心考古事业:晚年的贾兰坡虽然身体状况逐渐不佳,但他依然心系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他经常关心年轻一代考古工作者的成长,通过举办讲座、撰写文章等方式,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后人,鼓励他们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著作影响深远:他在晚年还坚持整理和撰写学术著作,将自己一生的考古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他的《中国猿人》《山顶洞人》《西侯度 - 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遗址》等著作,成为中国考古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为后来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2001年7月8日,贾兰坡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的一生,是为中国考古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卓越成就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考古学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来的考古工作者不断探索、追求真理,为揭示人类历史的奥秘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