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中国近代解剖学与活血化瘀理论先驱
在清代医学史上,王清任以其大胆革新的精神和卓越的医学贡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生于1768年,卒于1831年,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唐山市玉田县)人。在那个传统医学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王清任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深入探究人体解剖学奥秘,并在气血理论及活血化瘀治法上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为后世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习武从医,初涉医道
王清任出生于一个文化家庭,自幼习武,练棍棒、精骑射,凭借出色的武艺成为武庠生,青年时还考取了武秀才,后又纳粟获得千总衔 。然而,在官场的经历让他目睹了诸多腐败现象,空有一身武艺却难以施展抱负,加之受祖上行医的影响,逐渐萌生出“不为良相,宁为良医”的志向 。于是,20岁的王清任毅然弃武习医,从此踏上医学之路。他精究岐黄之术,刻苦钻研各类医学典籍,凭借自身的聪慧与勤奋,短短几年间便在玉田一带声名鹊起,医术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 。
当时,王清任的家乡还乡河上仅有渡桥,围绕过桥渡船的收费问题,存在“官桥官渡”和“善桥善渡”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王清任秉持正义,力主“善桥善渡”,以减轻百姓负担。在与知县就此争议对簿公堂时,知县多次摘去凉帽示意王清任下跪,王清任却义正辞严地回应:“我跪的是大清法制‘顶戴花翎’,不是为你下跪。”他的这种刚正不阿的态度触怒了县官 。不仅如此,平日里王清任还常用文言辞令表达对封建衙门的蔑视,这使得县衙与当地豪绅合流,对他进行迫害。无奈之下,王清任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前往滦县稻地镇(今属唐山市丰南区)、东北奉天(今沈阳)等地继续行医 。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未磨灭他对医学的热爱,反而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病症和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30多岁时,王清任来到北京,设立医馆“知一堂” 。在这里,他凭借独特的用药思路和精湛的医术,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逐渐成为京师名医。据清光绪十年《玉田县志》记载,有一人夜间睡觉必须用物品压在胸口才能入眠,另一人仰卧就寝时只要胸口稍盖被子便无法入睡,王清任用同一药方,巧妙地治愈了这两种看似毫无关联的病症 。这一案例充分展现了他不拘泥于传统、善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用药的高超医术,也进一步提升了他在京城的声誉。
质疑传统,探索解剖
王清任一生研读了大量医书,但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他越发觉得古人关于脏腑的论述及所绘图形存在诸多矛盾之处 。他深刻认识到,医学关乎生死,“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若著书不明脏腑,就如同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无异于盲人夜行 。于是,怀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王清任冲破封建礼教对人体解剖的重重禁忌,开启了近30年漫长而艰辛的解剖学研究之旅 。
1797年,王清任在滦县稻地镇行医时,当地正流行“温疹痢症”,病情极为严重,每日都有上百小儿不幸夭折 。面对如此惨状,王清任冒着被感染的巨大风险,一连十多天,仔细观察研究了30多具因疫病死亡小儿的尸体内脏,并将其与古医书所绘的“脏腑图”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两者存在多处不符 。例如,古书中对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的描述,让他深感怀疑。为了验证这一说法,1799年六月,当他在奉天行医时,听闻有一名女犯将被判处剐刑,便毫不犹豫地赶赴刑场,在极其残酷的场景下,仔细观察女犯的脏腑结构,发现成人与小儿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 。此后,他又多次前往北京、奉天等地的刑场以及疫病暴死者的乱葬岗,不放过任何一个观察尸体的机会 。
除了观察人体尸体,王清任还进行了动物解剖实验。他采用“以畜较之,遂喂遂杀”的方法,通过对牲畜的解剖,进一步了解动物内脏的结构与功能,并尝试与人体进行类比,以辅助对人体脏腑的研究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钻研,王清任逐渐对人体脏腑结构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结果,绘制成人体内脏图形,并结合自己的医学见解,于1830年著成《医林改错》一书(两卷) 。
在《医林改错》中,王清任对古代解剖学中的许多讹谬进行了订证。他明确指出人体腔由膈膜分为胸、腹两腔,纠正了古图中关于隔膜和体腔划分的错误 。对于肺的结构,他纠正了古图中肺有六叶两耳二十四管的错误认知,提出“肺有左、右两大叶,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的24孔” 。在肝脏方面,他指出肝有四叶,胆附于肝右第二叶,改变了古图中肝为七叶的错误说法 。此外,他对胰腺、胆管、幽门括约肌、肠系膜等的描绘也更加符合实际 。虽然由于观察条件的限制,他在解剖学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比如对心脏左、右颈总动脉的分布存在误解,误认为动脉为行气的管道,但这些瑕疵并不能掩盖他在解剖学领域的巨大贡献 。更为重要的是,他明确论证了思维产生于脑而非心,提出“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这一观点与现代解剖学及生理学的认知极为相近 。
创新理论,活血化瘀
王清任不仅在解剖学上有卓越贡献,对祖国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也作出了新的阐释与发挥,尤其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独树一帜 。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致病因素 。外感邪气或内伤病因对人体的损伤,本质上是对气血的损伤,而非单纯的脏腑病变 。气存在虚实之分,实为邪气盛,虚为正气不足;血有亏瘀之别,亏指失血,瘀即阻滞 。他进一步提出,瘀血的形成往往是由于正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所致,所以血瘀证大多属于虚中夹实之证 。
基于上述理论,王清任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治疗法则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他创立了一系列活血化瘀方剂,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 。这些方剂针对性强,疗效显著,在中医界受到广泛重视,并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历经数百年的实践检验,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
以“血府逐瘀汤”为例,该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患者常见胸痛、头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等症状 。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君药;当归、川芎、赤芍助君药活血祛瘀,为臣药;生地黄凉血清热,合当归又能养阴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共为佐药;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全方配伍精妙,气血兼顾,活中寓养,升降并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
又如“补阳还五汤”,这是王清任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半身不遂而创立的名方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为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等症状,疗效显著,至今仍是治疗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常用方剂 。
在临床实践中,王清任根据瘀血所在的不同部位,灵活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若瘀血阻于头部,出现头痛、头晕、耳聋、脱发等症状,常用“通窍活血汤”;瘀血停滞于膈下,导致腹中积块、疼痛拒按等,则选用“膈下逐瘀汤”;少腹瘀血,引发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等,“少腹逐瘀汤”较为适宜;若肢体关节疼痛,因瘀血阻滞经络所致,“身痛逐瘀汤”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 。这种根据不同部位瘀血进行精准治疗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王清任对瘀血证认识的深刻性和治疗的科学性 。
后世影响,毁誉参半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问世后,在医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后世医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一方面,许多医家高度赞扬他的革新精神和对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评论道:“王勋臣……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 。”范行准在《中国医学史略》中评价王清任:“就伟大的大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 。”唐宗海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也提到:“中国《医林改错》中,剖视脏腑与西医所言略同,因采其图以为印证 。”他的活血化瘀理论及所创立的方剂,为中医临床治疗多种疾病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丰富了中医的治疗手段,至今在中医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治疗中仍广泛应用 。例如,在治疗冠心病、脑梗死、痛经、跌打损伤等疾病时,活血化瘀法常常是重要的治疗思路,王清任的方剂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用药参考 。
然而,也有部分医家对他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一些传统中医学者认为,中医学中“脏腑”的概念并非单纯基于解剖学和形态学,而是融合了“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理论,是一种功能化的概念 。《黄帝内经》中虽有关于脏腑大小、重量等的记载,但蕴含着数术学等深奥内容,不能简单地从形态学角度去理解和评判 。王清任以解剖学为依据对传统脏腑理论进行“改错”,与中医传统理论体系存在冲突,因此有“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的说法 。此外,他的解剖学研究方法在当时也受到一些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在刑场、乱葬岗等地观察尸体的行为有违道德伦理,“教人于胔骼堆中、杀人场上学医道……东张西望,东集西凑,便可驾圣贤而上” 。
尽管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王清任作为一位杰出的医学革新家,其贡献是多方面且不可磨灭的 。他在解剖学领域的探索,为中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证依据;在气血理论和活血化瘀治法上的创新,拓展了中医临床治疗的思路和方法,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勇于质疑、敢于实践的精神,激励着后世医家不断探索医学真理,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 。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王清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