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清任

中医祖师爷
王清任
王清任[清][公元1768年-1831年]+像 河北唐山市玉田县人物
王清任:中国近代解剖学与活血化瘀理论先驱
在清代医学史上,王清任以其大胆革新的精神和卓越的医学贡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生于1768年,卒于1831年,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唐山市玉田县)人。在那个传统医学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王清任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深入探究人体解剖学奥秘,并在气血理论及活血化瘀治法上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为后世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习武从医,初涉医道
王清任出生于一个文化家庭,自幼习武,练棍棒、精骑射,凭借出色的武艺成为武庠生,青年时还考取了武秀才,后又纳粟获得千总衔 。然而,在官场的经历让他目睹了诸多腐败现象,空有一身武艺却难以施展抱负,加之受祖上行医的影响,逐渐萌生出“不为良相,宁为良医”的志向 。于是,20岁的王清任毅然弃武习医,从此踏上医学之路。他精究岐黄之术,刻苦钻研各类医学典籍,凭借自身的聪慧与勤奋,短短几年间便在玉田一带声名鹊起,医术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 。

当时,王清任的家乡还乡河上仅有渡桥,围绕过桥渡船的收费问题,存在“官桥官渡”和“善桥善渡”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王清任秉持正义,力主“善桥善渡”,以减轻百姓负担。在与知县就此争议对簿公堂时,知县多次摘去凉帽示意王清任下跪,王清任却义正辞严地回应:“我跪的是大清法制‘顶戴花翎’,不是为你下跪。”他的这种刚正不阿的态度触怒了县官 。不仅如此,平日里王清任还常用文言辞令表达对封建衙门的蔑视,这使得县衙与当地豪绅合流,对他进行迫害。无奈之下,王清任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前往滦县稻地镇(今属唐山市丰南区)、东北奉天(今沈阳)等地继续行医 。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未磨灭他对医学的热爱,反而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病症和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30多岁时,王清任来到北京,设立医馆“知一堂” 。在这里,他凭借独特的用药思路和精湛的医术,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逐渐成为京师名医。据清光绪十年《玉田县志》记载,有一人夜间睡觉必须用物品压在胸口才能入眠,另一人仰卧就寝时只要胸口稍盖被子便无法入睡,王清任用同一药方,巧妙地治愈了这两种看似毫无关联的病症 。这一案例充分展现了他不拘泥于传统、善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用药的高超医术,也进一步提升了他在京城的声誉。

质疑传统,探索解剖
王清任一生研读了大量医书,但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他越发觉得古人关于脏腑的论述及所绘图形存在诸多矛盾之处 。他深刻认识到,医学关乎生死,“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若著书不明脏腑,就如同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无异于盲人夜行 。于是,怀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王清任冲破封建礼教对人体解剖的重重禁忌,开启了近30年漫长而艰辛的解剖学研究之旅 。

1797年,王清任在滦县稻地镇行医时,当地正流行“温疹痢症”,病情极为严重,每日都有上百小儿不幸夭折 。面对如此惨状,王清任冒着被感染的巨大风险,一连十多天,仔细观察研究了30多具因疫病死亡小儿的尸体内脏,并将其与古医书所绘的“脏腑图”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两者存在多处不符 。例如,古书中对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的描述,让他深感怀疑。为了验证这一说法,1799年六月,当他在奉天行医时,听闻有一名女犯将被判处剐刑,便毫不犹豫地赶赴刑场,在极其残酷的场景下,仔细观察女犯的脏腑结构,发现成人与小儿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 。此后,他又多次前往北京、奉天等地的刑场以及疫病暴死者的乱葬岗,不放过任何一个观察尸体的机会 。

除了观察人体尸体,王清任还进行了动物解剖实验。他采用“以畜较之,遂喂遂杀”的方法,通过对牲畜的解剖,进一步了解动物内脏的结构与功能,并尝试与人体进行类比,以辅助对人体脏腑的研究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钻研,王清任逐渐对人体脏腑结构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结果,绘制成人体内脏图形,并结合自己的医学见解,于1830年著成《医林改错》一书(两卷) 。

在《医林改错》中,王清任对古代解剖学中的许多讹谬进行了订证。他明确指出人体腔由膈膜分为胸、腹两腔,纠正了古图中关于隔膜和体腔划分的错误 。对于肺的结构,他纠正了古图中肺有六叶两耳二十四管的错误认知,提出“肺有左、右两大叶,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的24孔” 。在肝脏方面,他指出肝有四叶,胆附于肝右第二叶,改变了古图中肝为七叶的错误说法 。此外,他对胰腺、胆管、幽门括约肌、肠系膜等的描绘也更加符合实际 。虽然由于观察条件的限制,他在解剖学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比如对心脏左、右颈总动脉的分布存在误解,误认为动脉为行气的管道,但这些瑕疵并不能掩盖他在解剖学领域的巨大贡献 。更为重要的是,他明确论证了思维产生于脑而非心,提出“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这一观点与现代解剖学及生理学的认知极为相近 。

创新理论,活血化瘀
王清任不仅在解剖学上有卓越贡献,对祖国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也作出了新的阐释与发挥,尤其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独树一帜 。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致病因素 。外感邪气或内伤病因对人体的损伤,本质上是对气血的损伤,而非单纯的脏腑病变 。气存在虚实之分,实为邪气盛,虚为正气不足;血有亏瘀之别,亏指失血,瘀即阻滞 。他进一步提出,瘀血的形成往往是由于正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所致,所以血瘀证大多属于虚中夹实之证 。

基于上述理论,王清任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治疗法则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他创立了一系列活血化瘀方剂,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 。这些方剂针对性强,疗效显著,在中医界受到广泛重视,并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历经数百年的实践检验,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

以“血府逐瘀汤”为例,该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胸中血瘀证,患者常见胸痛、头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等症状 。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君药;当归、川芎、赤芍助君药活血祛瘀,为臣药;生地黄凉血清热,合当归又能养阴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共为佐药;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全方配伍精妙,气血兼顾,活中寓养,升降并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

又如“补阳还五汤”,这是王清任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半身不遂而创立的名方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为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等症状,疗效显著,至今仍是治疗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常用方剂 。

在临床实践中,王清任根据瘀血所在的不同部位,灵活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若瘀血阻于头部,出现头痛、头晕、耳聋、脱发等症状,常用“通窍活血汤”;瘀血停滞于膈下,导致腹中积块、疼痛拒按等,则选用“膈下逐瘀汤”;少腹瘀血,引发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等,“少腹逐瘀汤”较为适宜;若肢体关节疼痛,因瘀血阻滞经络所致,“身痛逐瘀汤”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 。这种根据不同部位瘀血进行精准治疗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王清任对瘀血证认识的深刻性和治疗的科学性 。

后世影响,毁誉参半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问世后,在医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后世医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一方面,许多医家高度赞扬他的革新精神和对医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评论道:“王勋臣……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 。”范行准在《中国医学史略》中评价王清任:“就伟大的大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 。”唐宗海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也提到:“中国《医林改错》中,剖视脏腑与西医所言略同,因采其图以为印证 。”他的活血化瘀理论及所创立的方剂,为中医临床治疗多种疾病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丰富了中医的治疗手段,至今在中医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的治疗中仍广泛应用 。例如,在治疗冠心病、脑梗死、痛经、跌打损伤等疾病时,活血化瘀法常常是重要的治疗思路,王清任的方剂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用药参考 。

然而,也有部分医家对他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一些传统中医学者认为,中医学中“脏腑”的概念并非单纯基于解剖学和形态学,而是融合了“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理论,是一种功能化的概念 。《黄帝内经》中虽有关于脏腑大小、重量等的记载,但蕴含着数术学等深奥内容,不能简单地从形态学角度去理解和评判 。王清任以解剖学为依据对传统脏腑理论进行“改错”,与中医传统理论体系存在冲突,因此有“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的说法 。此外,他的解剖学研究方法在当时也受到一些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在刑场、乱葬岗等地观察尸体的行为有违道德伦理,“教人于胔骼堆中、杀人场上学医道……东张西望,东集西凑,便可驾圣贤而上” 。

尽管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王清任作为一位杰出的医学革新家,其贡献是多方面且不可磨灭的 。他在解剖学领域的探索,为中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证依据;在气血理论和活血化瘀治法上的创新,拓展了中医临床治疗的思路和方法,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勇于质疑、敢于实践的精神,激励着后世医家不断探索医学真理,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 。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王清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 
上一篇:张允言下一篇:张廷谔
道光帝第八子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惇勤亲王爱新觉罗·奕誴第五子
清代商人,世博会中国第一人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晚清明将
道光皇帝之孙
贝勒爱新觉罗·载瀛长子
爱新觉罗·常宁第四子
清末小刀会首领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中国第二大姓氏
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国务院原副总理
湖北省委书记
纵横家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落马官员
开国上将
文化领域的开拓者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军事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医祖师爷
中医祖师爷
中医祖师爷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