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朝元[清][公元1768年-1797年] 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人物 韦朝元,布依族,又名德明。南笼府(今安龙县)人。嘉庆二年(1797)与王囊仙等人利用宗教发动、组织群众,在南笼发动起义,以王囊仙为“皇仙娘娘”,自为天王玉帝仙官,其他人为丞相,总兵元帅、军师等,以洞洒寨为京师,当丈寨为仙城。声势扩至黔西南、黔西北广大苗族、布依族地区,并影响到云南、广西两省边地。后清廷调大军围剿义军。8月,义军大本营洞洒寨等失守,不幸被俘,同年十月,在北京就义。 韦朝元(1768 - 1797),小名阿成,又名韦德明,号七绺须,是贵州省南笼府(今安龙县)北乡当丈寨的布依族人,清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首领。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韦朝元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是韦抱发。他自幼对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深感愤恨,养成了刚正不阿、喜欢为不公之事打抱不平的性格。 韦朝元勤奋好学,不仅练习拳术,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还精通巫医之术。他经常免费为乡亲们治病,无论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因此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大家都尊称他为“韦大先生”。他还曾远游湖湘地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后来领导起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起义背景 乾隆末年,湘西和黔东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苗民起义,清政府为了镇压苗民起义,在南笼府征调布依族青年入伍,这一举措使得广大农民惊恐不安,民怨沸腾。同时,南笼府的土官和流官相互勾结,对布依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韦朝元意识到,只有奋起反抗,才能改变布依族人民的命运。 起义经过 密谋起义:嘉庆元年(1796年),韦朝元与他的门徒王抱良、王抱平等人开始秘密策划起义,他们积极联络各地的布依族群众,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以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 正式起义: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初五,韦朝元与王囊仙(王阿崇)联合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军推举王阿崇为首领,号称“皇仙娘娘”,韦朝元则自任为大王玉帝仙官。王抱良、王抱羊、李阿六等分别担任丞相、副丞相、总兵元帅等职务,他们以洞洒寨为京师,当丈寨为仙城,建立了起义军的领导核心。 攻城略地:起义军首先进攻南笼府城,但由于府城防守严密,未能攻下。不过,这并没有挫败起义军的士气,他们转而相继攻克了册亨、永丰、永宁、黄草坝、普安、定番、捧鲊、罗斛、归化以及广顺州的坝场等地。起义军所到之处,严惩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百姓,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省城贵阳也危在旦夕。 起义失败 清军围剿:当湘西和黔东北的苗民起义失败后,清朝政府得以腾出手来,在嘉庆二年(1797年)七月将重兵调往黔西南,对南笼起义进行大规模的镇压。清军由云南总督勒保亲临督师,两广总督吉庆和云南巡抚江兰也带兵增援,形成了对起义军的三面围攻之势。 内部问题: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起义军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起义军人数与清军相比悬殊,势力孤单薄弱;另一方面,韦朝元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对王阿崇也不太尊重,导致起义军内部各自为政,形成了两个中心,政令和指挥都不统一。此外,在战略战术上,起义军又犯了“负坚死守”的错误,没有充分利用山区的有利地形进行灵活作战,从而陷入了被动局面。 不幸被俘:嘉庆二年八月十四日晚,起义军遭到清军的突然袭击。十五日凌晨,洞洒、当丈相继失守,韦朝元、王阿崇等人不幸被俘。 英勇就义 韦朝元被俘后,被押解到北京。在狱中,他遭受了残酷的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向清朝政府屈服。同年十一月七日,韦朝元在北京英勇就义,年仅二十九岁。 韦朝元领导的南笼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次起义是布依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一次伟大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政府在贵州的统治,显示了布依族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韦朝元作为起义的领袖,他的名字和事迹一直被布依族人民铭记和传颂,成为了民族英雄和精神象征。 后世纪念方面,1981年,安龙县人民政府将硐洒王囊仙战斗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8月,立王囊仙纪念碑,后因石材等原因风化,经协商用青石复制新立纪念碑。2012年12月4日,王囊仙纪念碑接碑仪式在栖凤街道幺塘社区洞洒寨举行。2015年2月23日,安龙县栖凤街道幺塘村主办了首届安龙·洞洒“仙姑田”布依歌节,以纪念起义相关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些纪念活动不仅是对韦朝元等起义英雄的缅怀,也是对布依族人民反抗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