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潜[公元1865年-1938年]+像 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人物 刘显潜,贵州军阀,字如渊,别号井陆。贵州兴义人。1902年任其叔父刘官礼组织的“靖边”团营中哨,参加镇压广西会党起义军。战后升团营管带。1911年任广西边防军督军,率兵镇压群众反清斗争,后升广西省防军统带。1912年任安义镇总兵兼西防统领。1914年4月被北洋政府委任为贵州黔西观察使。 5月被委任为贵西道尹兼上游清乡督办。1916年1月被袁世凯委任为贵州巡按使,后被迫反袁,任护国军黔军援川总司令,6月被黎元洪授陆军中将衔。后任贵州全省游击军总司令。1920年被王文华等逼走,投靠唐继尧。1922年2月回黔, 11月被北京政府委任为滇黔边防督办。次年任贵州军事会办。1925年被唐委任为第一路军第七军总司令官,率部进军广西。被桂系军队打败,后被迫下野。1938年病死于兴义,终年73岁。 刘显潜生平详述:从黔军奠基到桑梓实业的“西南屏障” 一、家世渊源与早年发轫(1865-1905) 刘显潜,字如渊,号井陆,1865年生于贵州兴义下五屯刘氏庄园。其家族为兴义望族,祖父刘官礼是地方团练首领,父亲刘官德为廪生,长兄刘显世 later 成为“贵州王”。自幼受家族尚武重文传统熏陶,刘显潜16岁中秀才,后入贵阳武备学堂,兼修经史与兵略,形成“文治武功”的早期理想。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刘显潜投笔从戎,随黔军将领黄呈祥赴辽东参战,在摩天岭战役中率乡勇伏击日军运输队,以灵活战术初显军事才能。战后返乡,见家乡匪患猖獗,遂协助长兄刘显世编练“靖边团”,以兴义盆地为中心筑堡屯粮,建立起黔西南最早的地方武装体系。1902年,率团剿灭盘江流域“白旗教”残余势力,因功被清廷授予“都司”衔,成为黔西南地方实力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二、清末新政与军事崛起(1905-1911) 1905年,刘显潜顺应清末新政潮流,赴日本考察军事,在东京振武学校短期进修,系统学习近代陆军编制与战术。归国后,力主“编练新军、革新武备”,在兴义创办军事讲习所,以日式操典训练靖边团,引入马克沁机枪、克虏伯山炮等装备,使其成为贵州最早的近代化地方武装。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刘显潜审时度势,一面派长子刘公亮率部响应云南蔡锷起义,一面以“保境安民”为名控制黔西南政局。同年11月,贵州军政府成立,因派系之争,刘显潜暂未直接参与省城事务,而是专注经营“盘江八属”(今黔西南州及安顺部分地区),在贞丰、安龙等地设税卡、办团练,形成独立于贵阳的地方军政体系,时称“盘江王”。 三、护国战争与黔军分裂(1912-1920) 1915年袁世凯称帝,刘显潜与长兄刘显世支持蔡锷发动护国战争,任“贵州南路游击军统领”,率部经广西入粤,在钦廉地区阻击北洋军。1916年护国战争胜利后,刘显世任贵州督军,刘显潜则被任命为“贵州陆军第一师师长”,驻防兴义,掌控黔西南军政财权。兄弟二人形成“贵阳-兴义”二元权力格局,为日后黔军分裂埋下伏笔。 1920年“民九事变”爆发,贵阳发生兵变,刘显世被迫下野,逃往昆明。刘显潜闻讯后,在兴义通电声讨兵变者,率部沿北盘江布防,与贵阳新政权对峙。此时他已60岁,仍亲自巡视防线,在贞丰县白层古渡修建炮台,史称“刘公炮台”,至今遗迹尚存。但因黔军内部派系倾轧,加之滇军干预,刘显潜最终未能夺回贵阳政权,遂转向经营地方实业。 四、桑梓建设与实业救国(1921-1938) 卸任军职后,刘显潜以“兴义慈善会”名义,将家族资产投入地方建设: 交通实业:1922年主持修建兴义至安顺公路,动员民众凿山填谷,历时3年通车,打破黔西南交通闭塞局面;在盘江流域设航运局,购置小火轮开通贞丰至望谟航线,促进物资流通。 农业改良:从广西引进甘蔗良种,在兴义巴结(今属义龙新区)创办“开源糖厂”,采用机器制糖,带动周边万余亩蔗田种植,使盘江流域成为贵州重要糖产区。 教育兴乡:1925年创办“盘江中学”(今兴义一中前身),延聘名师,购置理化仪器,设奖学金资助贫寒学子,培养出王伯群、何应钦等一批黔籍军政要员。 水利建设:在兴义下五屯修建“刘氏庄园灌溉渠”,引木浪河水灌溉农田万余亩,至今仍在使用;在贞丰修建“显潜堰”,解决山区农田缺水问题。 此外,刘显潜注重文化传承,主持编纂《兴义县志》,搜集整理布依族、苗族民间文献,出资修复安龙招堤、兴义大佛洞等古迹。1935年,红军长征过黔西南,他虽已70岁高龄,仍告诫地方团练“勿与红军为敌”,保持中立态度,客观上减少了地方冲突。 五、晚年岁月与历史评价(1938) 1938年,刘显潜在兴义刘氏庄园病逝,享年73岁。临终前留下遗嘱:“毋争权位,毋废实业,毋轻教育”,体现其一生治乡理念。葬礼上,黔西南各族民众自发哀悼,送葬队伍从下五屯绵延至兴义县城,沿途设路祭30余处。 历史定位: 军事层面:作为黔军早期核心人物,他与刘显世共同奠定了“兴义系”军阀在贵州的统治基础,其军事实践推动了黔军从团练向近代军队的转型。 地方治理:在盘江流域首创“军政合一”治理模式,通过实业、教育、交通建设,将封闭的黔西南带入近代化进程,被时人称为“西南屏障”。 家族影响:刘氏家族因他与刘显世的经营,成为民国时期贵州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族,培养出刘公亮、刘公度等军政人物,其庄园至今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见证着近代贵州的历史变迁。 争议与局限:刘显潜的一生兼具封建团练首领与近代实业家的双重属性,早年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后期在军阀混战中亦有权力博弈之举,但其晚年致力于地方建设的实绩,仍被视为“兴义近代化之父”。如今,兴义市“显潜路”“显潜桥”等地名,仍在铭记这位对黔西南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