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钟书:铁血丹心卫家国,碧血忠魂耀千秋
陈钟书,字树藩,1891年出生于云南安宁八街月照屯村(故居现址八街何家营村)。在兄弟姐妹8人中排行第二的他,家境贫寒,仅读两年私塾,11岁便辍学放牛。16岁独自开荒种荞麦,1908年,为偿还家中债务,他以十二吊铜钱抵身成为大里屯户籍兵,自此踏入滇军十九镇七十四标,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
初入滇军后,陈钟书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军事才能。1911年,他随军参与“重九”起义,此后投身北伐,在护国、靖国、护法运动以及反对张勋复辟等诸多战役中,始终冲锋在前、作战英勇,凭借赫赫战功,从普通士兵逐步晋升为排长、连长。为进一步提升军事素养,他获保送至云南讲武堂深造,毕业后进入龙云部队近卫团担任营副。此后,他历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军第九十八师第三旅第六团少将团长、麻栗坡特别区少将衔边防督办、第六十军第一八三师第五四二旅旅长等重要职务。
1931年4月,陈钟书调任麻栗坡特别区少将衔边防督办,不仅掌管行政、司法、军事和外事事务,还兼任麻栗坡学校督监。任职期间,他时常微服私访或派人深入民间与边防,了解民情。治军方面,他纪律严明,积极兴办团练巩固边防。经其一年多的苦心经营,边防地区滇军军威大振,边境安宁,盗匪销声匿迹,连越南的法国人都对他敬畏有加。面对危害民族利益、欺压百姓的地方恶势力,他果断出手,查抄土豪劣绅宋某家,严惩其母吴氏,制服马关地霸李某。为让边地儿童获得受教育机会,他动员士绅集资办学,聘请有志青年任教。1932年10月17日卸任时,当地群众摆香案送别,父老乡亲赠送金质纪念章,并立德政纪念碑,赞颂他的功绩。
陈钟书虽身为将军,却始终保持质朴本色。每次回乡都身着便服,常与穷人在狗肉摊共饮交谈,与乡亲们亲切无间,老人甚至会当众唤其小名。他常借此机会向乡亲讲述爱国故事,传递爱国情怀。得知家乡受灾,他拿出建房积蓄,三次在集市施米救济百姓;打破“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与贫穷的杨老五结为亲家。对亲人,他要求极为严格。族中兄长任五县联防剿匪大队长,借“接风”为由请他帮忙办私事,他诚恳劝诫:“我们是为百姓办事的官,应处处为百姓着想,多做实事”;弟弟让帮工砍伐风水林,他严厉批评:“若人人效仿,水土流失,大龙潭水枯竭,我们陈家将成为罪人,遭后人唾弃”。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钟书义愤填膺,对家人坚定表示:“日本帝国主义欺我同胞太甚,我定要奔赴抗日前线,不打败日寇誓不还乡!”同年9月,他调任六十军一八三师五四二旅旅长,10月5日,从昆明誓师出征,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
1938年4月22日至5月14日,在惨烈的第二次台儿庄血战中,六十军一八三师作为主攻部队首当其冲,战斗尤为激烈。陈钟书所部奉命守卫邢家楼、五圣堂。战斗打响后,面对武器装备远优于己方的日寇,他沉着指挥,滇军将士凭借满腔爱国热忱,一次次打退敌人进攻。日军惊觉遭遇劲敌,出动飞机低空扫射,以密集炮火狂轰滥炸。友军汤恩伯部不敌撤退后,滇军孤军坚守在无险可守的平原,顽强粉碎日寇40余次疯狂进攻。面对日寇步骑配合、飞机大炮掩护的猛烈攻势,陈钟书传令部队隐蔽,待敌人进入射程,一声令下,机枪扫射、手榴弹齐发,打得日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23日下午,日军发起更大规模冲锋,此时我方弹药供应告急。陈钟书端起步枪,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率领将士们冲向敌阵,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展开白刃肉搏。他们以血肉之躯奋勇拼杀,再次击溃日军。然而,激战中,陈钟书面部不幸被流弹击中,被运过运河后壮烈牺牲,年仅47岁。他的遗体由火车运至徐州,安葬于东关外乱葬岗。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赠其陆军中将军衔。
陈钟书牺牲后,云南各界代表纷纷前往其家中吊唁,昆明工农商学兵各界举行集会沉痛追悼,政府向其家属颁发抚恤金。安宁、八街等地群众也分别召开追悼大会,将他及其他抗日阵亡将士灵位供奉于忠烈祠,并在八街关圣宫悬挂“功勋不朽”“金碧生辉”匾额。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特颁“金碧生辉”横锦表彰其抗日功绩。198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陈钟书为革命烈士。他以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其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丽篇章,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激励着后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