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1371年? - 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 ),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郑和:从滇池之畔起航的航海巨擘
在昆明市晋宁区的历史长河中,郑和是一颗极为璀璨的明星。他以非凡的勇气、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在 15 世纪初叶的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波澜壮阔的一生,至今仍为人所传颂。
滇池之畔,少年初长成
1371 年,郑和出生于云南昆阳(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一个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名三宝。他的家族具有深厚的伊斯兰教背景,祖父和父亲都曾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被尊称为 “哈只”,备受乡里敬重。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年幼的郑和不仅对伊斯兰教教义和教规耳濡目染,更从长辈的讲述中,听闻了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奇妙故事,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外部世界好奇与向往的种子。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朝代更迭的动荡时期。1381 年,明朝大将蓝玉、沐英等奉命平定云南,郑和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转折。在这场战事中,郑和的父亲马哈只因支持元梁王对抗明军而战死,郑和本人则被俘获,随后被阉割,分配至燕王朱棣府中执役。尽管遭受了如此磨难,年少的郑和并未一蹶不振,他凭借着学习刻苦、聪明伶俐、勤劳谨慎的品质,逐渐获得了燕王朱棣的赏识与信任,被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得以跟随朱棣四处征战。
靖难建功,崭露头角时
建文年间,朱棣发动 “靖难” 之役,试图夺取皇位。郑和毅然投身其中,在长达四年的战争中,他跟随朱棣南征北战,历经无数次激烈战斗。郑和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军事谋略,多次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的重要功臣之一。
1402 年,朱棣成功登基,是为明成祖。即位后的朱棣论功行赏,郑和因其卓越表现,被擢升为内官监太监,并获赐 “郑” 姓。自此,马和正式更名为郑和,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这次赐姓与升迁,不仅是对郑和过往功绩的高度认可,也为他日后承担更为重大的使命奠定了基础。
七下西洋,耀世之壮举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决心通使西洋。一方面,朱棣希望通过此举向海外宣扬国威,展示明朝的富强与繁荣;另一方面,也有传言称建文帝朱允炆逃亡海外,朱棣欲借此机会探寻其踪迹。而郑和,凭借着自身出众的条件 —— 身材容貌出众、文才斐然、富有智慧谋略且熟知兵事,成为了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的不二人选。
首航扬威
1405 年 6 月,郑和与搭档王景弘率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带着大量金、帛、货物,乘坐着六十二艘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巨型宝船,从苏州刘家河出发,开启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征程。船队泛海至福建,再从福建五虎门启航,首站抵达占城(今越南中部)。此后,船队一路南下,历经爪哇(今印尼爪哇岛)、旧港(印尼苏门答腊的巨港)、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最终到达古里(今印度卡里库特)。郑和每到一处,都郑重地向当地藩国宣布天子诏令,向其君长赐赠礼物,展现明朝的友好与威严。在返航途中,船队遭遇旧港酋长陈祖义的抢掠威胁。郑和先是派使者招安,陈祖义诈降,妄图趁机抢劫船队。郑和洞悉其阴谋,果断出兵将其打败,并擒获陈祖义。1407 年 9 月,郑和等人凯旋回国,献上俘虏的陈祖义,各藩国使者也随船来京朝见。朱棣大喜,处死陈祖义,并对郑和等人论功行赏,第一次下西洋大获成功,为后续的远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航增谊
回国不久,郑和便再度奉命出使西洋。此次率领二百四十九艘船的庞大船队,依旧从刘家河出发,经福建长乐太平港顺风南下。船队先后访问了占城、爪哇、古里、暹罗(今泰国)、柯枝(今印度科钦)等国,各藩国国王纷纷向明朝贡以珍宝、珍禽、异兽。郑和的船上满载各国贡物,于 1409 年 6 月回到南京。此次航行进一步加深了明朝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促进了文化与贸易交流,而郑和也在南京修建了一座祠来供奉海女神天妃(妈祖),感恩其庇佑船队平安归来。
三航平乱
1409 年 9 月,郑和率大船四十八艘、官兵二万七千多人,第三次奉命南下西洋。船队沿着之前开辟的航线,历经占城、真腊(今柬埔寨)、满剌加、阿鲁(印尼苏门答腊岛勿拉湾)、苏门答腊、南巫里(南渤利)、小葛兰(印度奎隆)、柯枝、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并于古里返航。在锡兰,国王亚烈苦柰儿心怀不轨,将郑和引诱到国中,索要金币并发兵抢劫船只。郑和冷静应对,侦察到敌人大军已出、国内空虚后,果断率领二千多人,出其不意地攻破都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儿、属官。1411 年 6 月,郑和携带十九国的使者回到南京,向朱棣献上俘虏。朱棣热情款待外国使者,赦免了亚烈苦柰儿的罪责并将其释放回国。经此一役,明朝在海外的威望进一步提升,前来朝见的邦国愈发众多。
四航远行
1412 年 11 月,郑和奉命第四次下西洋。此次航行将前往更为遥远的南亚以西阿拉伯世界,筹备时间较长,直到次年 1 月才正式出航。远航前,郑和奏请在福建长乐兴建天妃宫,祈求航海平安。船队沿着旧路前行,抵达苏门答剌时,遇到了复杂的局势。苏门答剌前伪王子苏干剌自立为王,发兵攻击国王,国王向明朝求援。郑和依惯例赏赐国王,却未给苏干剌赏赐,苏干剌怀恨在心,出兵攻击明军。郑和率军奋勇奋战,追到喃渤利(今印度尼西亚亚齐区)抓住了苏干剌,并俘获其妻儿。随后,船队经锡兰、加异勒、古里,向西横穿阿拉伯海,历经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麻林(今坦桑尼亚基尔瓦基)等国,最终抵达目的地波斯湾的急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海峡)后返航。1415 年 7 月,郑和率船队回到南京,献上俘虏苏干剌,朱棣下令诛杀苏干剌,并对将士进行奖赏。1416 年 4 月,朱棣亲撰《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碑文,纪念此次远航功绩。
五航盛景
1416 年 11 月,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贡,不久后辞归。朱棣命郑和等人护送他们回国,并赏赐各国君长。1417 年 5 月,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途径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彭亨(今马来西亚南岸)、苏门答剌、南巫里、锡兰、柯枝、古里、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海峡)、阿丹(今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之亚丁)、木骨都束、卜剌哇(今索马里布拉瓦)、麻林等国。1419 年春,郑和自麻林横渡印度洋返航,于 7 月抵达南京,此次随船归来的还有亚非 17 个国家的使臣,他们皆是各国王室,捧着金叶表文朝贡,献上狮子、金钱豹、麒麟(长颈鹿)、鸵鸟、骆驼等珍禽异兽,一时间,朝堂之上热闹非凡,彰显了明朝与海外各国交往的盛景。
六航扩交
1421 年 3 月,郑和再度奉命护送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臣回国,率船队六下西洋。此次出航,郑和历经占城、暹罗、满剌加、锡兰、古里、祖法尔(今阿曼佐法尔一带)、木骨都束、麻林等国,并进一步访问了东非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港)、竹步(今索马里南部淮博)等地。郑和的第五、第六次下西洋,对非洲东岸诸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地拓展了明朝与这些地区的外交与贸易往来。1422 年 8 月,郑和船队经锡兰、苏门答剌等地回到南京,随行各国使臣多达一千二百余人,再次见证了明朝外交的辉煌。
七航余晖
1431 年 6 月,宣宗朱瞻基为重振国威,与藩国恢复朝贡关系,授命郑和七下西洋。年末,郑和率船队从南京龙湾出发,前往福建长乐等候季风出航。此次航行,郑和几乎走遍了南洋、北印度洋沿岸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诸国,是七次出使中到达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一次,最远甚至抵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的某个地方。由于郑和年事已高,船队在苏门搭剌便分出几个分队同时访问亚非国家,如王景弘率队访问苏门答腊;太监洪保先是率队访问榜葛刺国(今孟加拉),后又从古里前往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然而,令人惋惜的是,1433 年,郑和在返航途中于古里病逝,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航海生涯,但他所率领的船队继续完成了此次航行,且有二十多个国家的使臣再次随船前往南京上贡,延续着郑和开辟的海上交流之路。
深远影响,后世永铭记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在那个时代,他率领的船队航行距离最远、跨越海域最广,开辟了众多亚非航线。通过和平外交与贸易往来,郑和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度交流。在政治上,加强了明朝与各国的友好关系,提升了明朝的国际威望;经济上,推动了中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商品流通与经济发展;文化上,传播了中华文化,同时也吸收了各国优秀文化,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郑和的航海活动还极大地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船队在长期航行中,完善和发展了古代航海技术,并绘制和应用了我国历史上流传至今的一部最早的远洋航海用图 ——《郑和航海图》,为后世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此外,郑和展现出的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赢得了世人的广泛尊重和纪念。他的事迹成为了中华民族对外交流的光辉典范,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未知、勇往直前。在郑和的故乡昆明市晋宁区,至今仍留存着许多与他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郑和公园、郑和故里碑林等,这些都是后人对他的缅怀与追思。而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历史的丰碑之上,成为永恒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