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之君、怠政帝王、复杂君主 明神宗朱翊钧(1563 年 9 月 4 日 —1620 年 8 月 18 日),籍贯安徽凤阳(明代皇室祖籍),出生于北京裕王府。他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的第三子,生母为孝定李太后 。朱翊钧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其统治时期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且复杂的影响 。 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八月,朱翊钧在裕王府呱呱坠地 。彼时,明穆宗朱载坖虽有四子,但长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铃皆早早夭折,四子朱翊镠与朱翊钧同为李氏所生 。由于祖父嘉靖皇帝晚年痴迷道教,忌讳谈论储君之事,朱翊钧出生后,竟无人敢向嘉靖皇帝禀告,连名字也迟迟未取 。直至隆庆元年(1567 年)正月初十日,廷臣上疏请求立朱翊钧为皇太子,同月十八日,明穆宗才为他赐名 “朱翊钧” 。朱翊钧自幼聪慧,性格沉稳,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成熟,深得父亲喜爱与重视 。四岁时,他便已能读书识字,令众人惊叹 。隆庆二年(1568 年),因朱翊钧成为穆宗子嗣中最为年长的,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此后,穆宗为其精心挑选了高仪、张四维、沈鲤等数位一流教师,对他展开系统且全面的教育 。 朱翊钧成长过程中,曾发生一件趣事 。一日,明穆宗在宫中骑马狂奔,朱翊钧见状,焦急地对着父亲大喊,担忧父亲从马上摔落,伤及龙体 。穆宗听到儿子的呼喊,心中倍感欣慰,立刻勒住缰绳,下马走到朱翊钧身旁,对他加以慰劳 。朱翊钧不仅对父亲关怀备至,对待长辈也极为孝顺懂事 。陈皇后因病退居别宫,朱翊钧每日清晨都会随生母李贵妃前去问候起居 。陈皇后十分喜爱朱翊钧,只要每日清晨听到他的脚步声,心情便会格外舒畅 。每次见面,陈皇后都会拿出经书,询问朱翊钧的学业情况,而朱翊钧总能对答如流 。在朱翊钧的悉心维系下,两宫关系愈发和谐融洽 。 隆庆六年(1572 年)三月,虚岁十岁的朱翊钧正式出阁就学,开启了系统而正规的儒家思想文化学习之旅,期望借此获得治国平天下的本领 。然而,仅仅两个月后,明穆宗便驾崩离世,朱翊钧不得不仓促即位,接过治理国家的重任 。 朱翊钧即位之初,朝廷局势错综复杂 。隆庆年间,东宫旧臣高拱深受穆宗器重,在朝堂上与内阁首辅徐阶分庭抗礼,最终成功取代徐阶成为内阁首辅 。但高拱为人刚愎自用,不仅得罪了朱翊钧信任的内廷大太监冯保,还与朱翊钧的老师张居正矛盾重重 。在张居正与冯保的联合运作下,朱翊钧即位后不久,于隆庆六年(1572 年)六月免去了高拱的内阁首辅职位,改由张居正接任 。之后,冯保又精心策划了 “王大臣事件”,企图置高拱于死地 。幸亏吏部尚书杨博、御史葛守礼等人力保,张居正也致信冯保从中斡旋,此事才得以平息 。自此,朝廷形成了内廷事务由冯保管理,政事则委托给张居正处理的格局 。朱翊钧对张居正极为信任与尊重,尊称其为 “元辅张先生” 。 朱翊钧即位后,张居正依据隆庆遗诏以及皇帝的实际情况,提出以务学为急、以讲学亲贤为先的原则 。秉持孝定李太后的嘱托,张居正为朱翊钧制定了极为严格的学习日程,包括日讲和经筵 。隆庆六年(1572 年)八月初八,张居正上疏请求举行讲读 。五日后,又呈进日讲仪注,仪注共分八条,详细罗列了日讲的内容、方法以及时间安排等 。此后,朱翊钧常常在没有视朝的日子前往文华殿,聆听儒臣讲读经书 。稍作休息后,回到讲席继续研读史书,直至吃完午饭才返回宫内 。从即位到张居正去世,朱翊钧整整坚持了十年,通过不懈努力,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 在朱翊钧在位的前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全力辅政,在皇帝的坚定支持下,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举措 。在张居正的极力主张下,朱翊钧推行考成法 。这一方法通过明确责任、规定期限、严格考核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确保每件公事都能落到实处,形成了层层监督、各负其责的良好局面 。朱翊钧还提高了选拔提学官的标准,采纳了张居正提出的选用提学官和整顿学校的提议,为国家培养了更多优秀人才 。此外,朱翊钧先在福建试行清丈土地,随后逐步推广至全国 。在此基础上,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合并为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一举措简化了税制,方便了征收管理,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边防方面,在张居正的建议下,朱翊钧任用戚继光驻扎蓟门(今北京),李成梁驻守辽东(今辽宁省),有效加强了明朝的边防力量,抵御了外敌入侵 。朱翊钧还起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整治运河,保障了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这一系列改革使得明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国力得到恢复与提升,史称 “万历中兴” 。 然而,随着朱翊钧年龄的增长,对张居正和冯保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 。万历十年(1582 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与世长辞,朱翊钧开始亲政 。此前,张居正作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擅用职权,即便朱翊钧身为皇帝,因年龄尚小,也时常遭受他的训斥 。而冯保在朱翊钧年幼时,对他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如今朱翊钧已年满二十,难以再忍受这种状况 。此时张居正已死,冯保孤立无援,朱翊钧果断出手 。太监张鲸为争夺朱翊钧的宠幸,与好友张诚向朱翊钧陈述冯保的种种罪恶,并揭发冯保与张居正交结的罪状,请求将冯保闲置 。朱翊钧正欲整治冯保,恰好此时御史弹劾冯保的同党锦衣卫指挥同知徐爵,朱翊钧顺势下诏将徐爵下狱,判处死罪 。之后,御史李植又参奏冯保 “当诛十二罪” 。朱翊钧以 “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 为由,罢去冯保东厂提督的职位,将其押往南京软禁,并抄没了他的家产 。 张居正去世后,也未能幸免 。群臣对张居正的攻击日益激烈 。万历十年(1582 年)十二月十四日,御史杨四知上疏弹劾张居正十四项罪名,指责他欺君蔽主、穷奢极欲 。万历十一年(1583 年)三月,朱翊钧查看相关狱词后,剥夺了张居正上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的头衔,将其子锦衣卫指挥张简修贬为平民 。同年八月,又追夺张居正的谥号 。九月,御史羊可立奏称已故大学士张居正隐占废辽府第土地,请求朱翊钧严查 。随后辽庄王府次妃王氏也上疏讼冤,朱翊钧借此机会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概偕同锦衣指挥、给事中,前往湖广荆州抄张居正的家 。张诚等人尚未抵达,荆州守令便先将张家人口登记,禁锢家门,致使张居正的子女多躲在空室中 。待门打开时,饿死者已达十余口 。张诚等人搜出张居正诸子兄弟藏有的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 。张居正的长子礼部主事张敬修不堪受刑,自缢身亡 。后经多人求情,朱翊钧才下诏留下空宅一所、田十顷,用以赡养张居正的母亲 。此后,言官对张居正的攻击仍未停止 。万历十二年(1584 年)八月,朱翊钧终于尽削张居正的官秩,剥夺其谥号,抄没其家,将张居正的罪状告示天下,甚至将张居正的尸体从棺材中挖出暴晒,流放其后代 。 朱翊钧在打击完冯保和张居正后,内阁的权力和地位大幅降低,朝政的最终决定权牢牢掌握在了他的手中 。亲政初期的几年,朱翊钧展现出励精图治的一面 。万历十三年(1585 年),朱翊钧视朝后,在平台召见辅臣,与他们深入商讨政务,关心民生 。礼部陈言曾称朱翊钧 “爱民之念,靡日不切 。勤民之诏,无岁不下” 。他高度重视生产,委派徐贞明开发京畿附近水田 。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文臣武将,并且敢于接受百官的批评 。这一时期,政治相对清明,国力进一步恢复,延续了 “万历中兴” 的良好态势 。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围绕 “国本” 的争论逐渐爆发,并愈演愈烈 。万历十四年(1586 年),朱翊钧因宠爱郑贵妃,而不喜欢妃子王氏及其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遂有意废长立幼,立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 。群臣察觉到朱翊钧的意图后,纷纷上疏,强烈要求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并让福王朱常洵前往封地就藩 。李太后也加入到这场争论之中 。大学士申时行等率先上疏,要求册立太子,由此拉开了 “国本” 之争的序幕 。朱翊钧对建言的诸臣进行处罚,将奏疏留中不发,还设置圈套,企图使群臣就范,不断延后册立太子的日期 。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二月,到了朱翊钧先前许诺的册立太子之期,他却依旧推脱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八月,大学士沈一贯上疏讽谕,朱翊钧才最终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这场 “国本之争” 旷日持久,前后持续了十余年,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政治资源,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 。 在 “国本之争” 的同时,朱翊钧还发动了 “万历三大征” 。一征为宁夏之役,蒙古人哱拜叛变,朱翊钧派李如松率领大军前往平叛,历经数月,成功平定叛乱 。二征是朝鲜之役,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朝鲜,明朝应朝鲜请求出兵援助 。明军与日军展开了长达七年的战争,最终迫使日军撤退,维护了朝鲜的独立 。三征为播州之役,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朱翊钧任命李化龙为统帅,调集大军围剿,成功平定叛乱 。“万历三大征” 虽皆取得胜利,彰显了明朝的军事实力,但也耗费了巨额的钱财,对明朝的财政造成了沉重打击 。 此后,朱翊钧逐渐沉溺于酒色,对朝政日益懈怠 。朝廷政务因他的不作为而陷入混乱,党争不断加剧 。朱翊钧对朝政的厌烦情绪愈发严重,不仅没有积极亲政,反而变本加厉地消极对待,此后长达三十年不出宫门、不上朝、不见臣,整日深居内宫,如同 “宅男” 一般 。这一时期,新上任的朝臣甚至都未曾见过皇帝的模样 。朱翊钧的长期怠政,使得明朝从内廷到外廷逐渐变得颓废不堪 。与此同时,辽东后金势力迅速崛起,不断向南进犯 。面对大笔的军饷开销,朱翊钧无奈之下不断增加田赋,此举不仅未能有效缓解财政压力,反而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民怨沸腾 。 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明朝与后金在萨尔浒展开决战 。明军兵分四路,却因指挥失误、兵力分散等原因,三路全军覆没,阵亡九万人 。这场战役成为明朝与后金军事力量对比的转折点,明朝在辽东地区逐渐转为被动防御 。 万历四十八年(1620 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在弘德殿驾崩,享年五十八岁 。他死后,庙号为神宗,谥号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安葬在定陵 。遗诏由朱常洛嗣位,即明光宗 。《明史》作者张廷玉评价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 朱翊钧在位期间,前期依靠张居正改革,使明朝出现中兴迹象;后期却怠于政事,引发诸多问题,对明朝的衰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的统治充满了矛盾与复杂性,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