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成之君、书画皇帝、太平天子 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出生于北平燕王府(今北京),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 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与诚孝昭皇后张氏的长子。他自幼聪颖,爱好读书,才智杰出,深受祖父朱棣喜爱。在朱瞻基出生前一天,朱棣梦到太祖朱元璋赐给他大圭,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他出生后,朱棣见其满脸英气,认为符合梦境,对他格外看重。 永乐七年(1409年),朱瞻基跟随朱棣前往北京,朱棣让他观看农具及田家衣食,作《务本训》送给他,让他了解民间疾苦。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北征蒙古,朱瞻基留守北京。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他被册立为皇太孙,开始加冠。此后,朱瞻基多次跟随朱棣巡幸征讨四方,朱棣还让学士胡广等人在军中为他讲论经史。 朱高炽即位后,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子。当时仁宗想迁都南京,且南京多次地震,便命朱瞻基前往南京居守,并拜谒明孝陵。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仁宗身体不佳,召朱瞻基回京。六月,朱瞻基在回京途中到达良乡,受到仁宗遗诏,入宫发丧。二十七日,朱瞻基登基称帝,放弃迁都计划,仍以北京为都城,并谕令边将加强守备。 朱瞻基登基后,着力安定政治局面。在边疆,镇远侯顾兴祖讨伐大藤峡苗蛮,平定骚乱;安顺伯薛贵、清平伯吴成、都督马英、都指挥梁成率军巡边。在吏治方面,杨溥、张瑛入直文渊阁,设置巡抚。对外关系上,哈密回回、满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乌斯藏、瓦剌等前来入贡。 然而,其皇叔朱高煦一直觊觎皇位。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谋反,联合英国公张辅为内应,被张辅告发。朱高煦还上疏指责仁宗违背旧制,敕封文臣,说朱瞻基修理南巡席殿等是朝廷罪过,夏原吉等是奸佞,要一并诛杀。朱瞻基感叹高煦果真谋反,随后御驾亲征,命郑王、襄王留守京都,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前锋,率军五万将士。大军到达乐安后,朱瞻基两次派遣书信谕令投降,又放箭书射入城中,对叛逆者宣谕祸福。最终,朱高煦出城投降,朱瞻基改乐安为武定州,班师回京。回京后,他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同谋者按法审讯。 朱瞻基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他任用“三杨”管阁务,蹇义长吏部,夏原吉管户部,对不称职的大臣予以黜退。同时,首创内阁票拟制,阁臣获得票拟权,直接掌握处理国家政事的大权。对于宦官,他采取严厉控制的策略,曾谕令六科给事中,凡是中宫传旨,必须复奏后再施行。他还进一步发扬纳谏风尚,轻刑措,注意教化百姓,命各级管理伸张教化,普及法律知识,减少犯罪,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经济上,朱瞻基实行重农政策,多次减免赋税,关心农事。宣德元年十二月,免六军所过秋粮;宣德二年十一月,免第二年税粮的三分之一;宣德三年五月,免北京受灾区的夏税,六月,免除陕西受灾区的夏税;宣德五年二月,下宽恤百姓的命令,省灾伤,宽马政,招流民赐复一年,停止采买,减少官田旧科十分之三,体恤工匠,禁止司仓包纳,戒法司慎刑狱。他还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化上,仁、宣时期改革了科举取士法,会试分南北卷取士,分配录取比例,从地域上更加平衡。朱瞻基本人也是书画家,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俱佳,留世画作有《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等。 在对外关系上,朱瞻基派郑和进行了第七次下西洋,并停止用兵交趾,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当时明朝对北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政策是“脱扰塞下,驱之而已”,戒边将“毋贪功”;东北地区在奴儿干都司的管辖下较为安定;西北地区设立卫所管理;西南地区贵州布政司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治理。 朱瞻基在位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并称“仁宣之治”,被认为是明王朝的鼎盛时期。当时人才济济,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还有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谷应泰评价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宣德九年(1434年)十二月,宣宗身体状况不佳,卫王摄享太庙。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宣宗病重无法视朝,命群臣在文华殿谒见皇太子。同月,朱瞻基在乾清宫去世,葬于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是明朝较有作为的一位帝王,他适应了洪武永乐之后明代社会稳定发展的趋势,有意识地改变了明初的国家政策,推动了明代社会的稳定发展。但他减免田赋常成空言,立内书堂教小内使读书,为明朝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了伏笔。总体而言,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统治时期的成就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