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俘天子、复辟之君、变革推动者 朱祁镇(1427 年 11 月 29 日 —1464 年 2 月 23 日),籍贯为北京(彼时称北平,为燕王朱棣驻地),是明朝第六位(1435—1449)和第八位(1457—1464)皇帝,年号正统、天顺。他乃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生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明代宗朱祁钰之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 宣德二年(1427 年)十一月十一日,朱祁镇诞生于北京,他的降临给宣宗朱瞻基带来了极大的喜悦。因其母孙贵妃在宫中备受宠爱,次年二月初六,不足三个月大的朱祁镇便被立为皇太子。宣宗还废黜了当时的皇后胡氏,改立孙贵妃为皇后 。 宣德十年(1435 年),宣宗朱瞻基因病驾崩于乾清宫,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登上皇位,次年改元正统。由于朱祁镇年纪尚幼,国事便交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太皇太后张氏颇具政治才能,她倚重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史称 “三杨”)主持政务。在这一时期,明朝继续推行仁宣之治的政策,“三杨” 辅政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明朝国力鼎盛,呈现出一番繁荣景象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正统五年(1440 年),杨荣去世;正统八年(1443 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朱祁镇正式亲政;正统九年(1444 年),杨士奇去世;正统十一年(1446 年),杨溥去世。曾经掌控朝政大局的关键人物相继离世,这给朱祁镇的统治带来了巨大转变 。 朱祁镇亲政后,逐渐宠信宦官王振。王振原本是河北蔚县人,略通经书,入宫后深得明成祖朱棣喜爱,因做事小心谨慎,受宠于三朝,最终被选为朱祁镇的贴身太监,备受朱祁镇信任。太皇太后张氏病逝后,王振开始勾结内外官僚,在京城东建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排斥正直之士。他利用手中权力,一面结党营私、大肆受贿,一面对忠臣残酷打压,朝中敢于反对他专权或对他不敬之人,都遭到无情镇压。在王振的操控下,朝廷陷入混乱,开启了明代宦官专权的恶劣局面 。 在军事方面,朱祁镇在正统年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北伐战争。正统二年(1437 年),阿台汗入侵明朝边境,朱祁镇任命任礼为平羌将军,蒋贵、赵安为副,王骥督军。正统三年(1438 年)春,明军分路东西夹击鞑靼,使得鞑靼本部兵马几被全歼,其势力自此日渐衰弱,此为亦集乃之战 。 正统四年(1438 年)十月九日,朱祁镇鉴于 “瓦剌脱欢人马,猎于近塞沙净州。此贼谲诈叵测,其意不专在猎”,决定整军殄灭丰州滩以肃边境。正统六年(1440 年),朱祁镇调度指挥佥事石亨、戴旺率兵追捕胡虏至丰山,奋勇进击,大获全胜,此为丰州之战 。 正统九年(1443 年),杨洪擒获兀良哈部长朵栾帖木儿,其部下向西逃至大同、延安,朱祁镇命沿边诸将及在京官军出境剿杀,明军在迤北克列苏擒获兀良哈首领,此为以克列苏之战 。 在航海事业上,正统元年(1436 年),辅政大臣杨荣和杨士奇以朱祁镇的名义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下西洋暂时落幕。但正统八年(1443 年),朱祁镇又命郭琰督造下西洋海船,遣下西洋和番都指挥马云再下西洋,重新联络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剌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及古里官厂。正统十三年,府军卫卒赵旺等自西洋还,献紫檀香、交章叶扇、失敕勒叶纸等物。朱祁镇复辟后本欲重启下西洋之举,却因忠义前卫吏张昭反对而作罢 。 彼时,西南地区的 “麓川政权” 也让明朝颇费周折。“麓川政权” 是以傣族为核心在云南西部建立的强大地方政权,元朝时被授封瑞丽江河谷一带为麓川路。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 年),思可法继任后开始对外扩张,势力逐步强大。到明朝时,麓川政权持续侵扰周边,西南地区动荡不安,严重威胁明中央政权。正统初年,因宣慰使刁宾玉实力衰弱,无法平息诸夷族叛乱,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趁机挑起叛乱,大肆杀掠孟定、湾甸等地,并于正统三年(1438 年)十二月,继续掠夺腾冲、孟养等地,占领潞江,自称曰 “法”。明政府多次谕令无果后,于正统四年(1439 年)正月,对思任发一族发起四次征伐战争,史称麓川之役。此役中,明军多次与麓川军交锋,虽有胜绩,但过程艰难。正统十三年(1448 年)三月,思任发之子思机发仍无视明朝警告,多次掠夺孟阳地区,朱祁镇命靖远伯王骥领军,几番交战过后,王骥考虑到大军连年征战仍无法彻底消灭麓川军,便与思机发之子思禄达成和约。《明史》称麓川之役为 “以一隅骚动天下”,明政府为对抗西南这个土司小国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不仅扰乱了西南各地区的经济秩序,还使明朝经济下滑,且对北方蒙古瓦剌的防御力量也受到严重削弱 。 正统十四年(1449 年),北方局势陡然紧张。二月,瓦剌首领派遣两千人马向明政府邀赏,因王振不肯满足其要求,同年七月,瓦剌大举攻明。瓦剌部首领亲自率领人马攻打明朝边境大同,又分兵骚扰辽东、宣府、甘肃。在宦官王振的极力怂恿下,年轻气盛的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攻打瓦剌。七月十六日,朱祁镇带领文武官员、将士共五十余万人从北京出发。尽管起阵前众多大臣都反对此次冒险行动,但朱祁镇心意已决。行军途中,朱祁镇多次收到朝臣恳请班师回朝的奏章,却一概不予理会 。 八月,明军进入大同,瓦剌得知朱祁镇御驾亲征后,假意撤退,诱敌深入。明军果然中计,在与瓦剌军的交战中惨败,死伤众多。此时,朱祁镇和王振决定班师回朝。王振为了衣锦还乡,竟提议修改回朝行军路线,从蔚州绕道返回京师。随行大臣纷纷反对,认为此举会延误撤军的最佳时机,可朱祁镇和王振一意孤行。至宣府时,瓦剌追兵赶来,斩杀明军三万余人。八月十三日,明军逃至土木堡,因连日降雨,行军艰辛,粮草未齐,将士们饥寒交迫,士气低迷。瓦剌骑兵破阵而入,明军全军覆没,王振死于乱军之中,朱祁镇被俘,这便是震惊朝野的 “土木堡之变”。此变导致明军精锐死伤几十万,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众多大臣战死,明朝国力遭受重创,由盛转衰 。 朱祁镇被俘后,明朝陷入危机。为稳定局势,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改元景泰。景泰元年(1450 年),朱祁镇被释回京,却被朱祁钰软禁于南宫 。 景泰八年(1457 年),朱祁钰病重不能临朝,武清侯石亨等趁机发动夺门之变,迎朱祁镇复位。朱祁镇复位后,改元天顺。复位初期,他大规模清洗朝堂,冤杀了于谦等重臣,还为宦官王振平反。但此后,朱祁镇也开始任用贤臣,致力于治理朝政,明朝政治逐渐清明起来 。 朱祁镇在位期间,还在一些方面展现出积极的变革举措。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防御和军事力量的建设,派遣军队平定了一些边疆的叛乱,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同时,他重视火器的使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 。在文化领域,他鼓励文化创作,支持书院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他还重视对外交流,派遣使者出使外国,加强了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在经济方面,他推行一系列政策,如减轻赋税、鼓励农业生产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对商业的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环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朱祁镇遗诏取消了明朝的宫妃殉葬制度,《明史》赞誉道他 “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 天顺八年(1464 年),朱祁镇病危,同年 2 月,朱祁镇与世长辞,享年三十八岁。他被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庙号 “英宗”,谥号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 朱祁镇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他既经历了身为帝王的荣耀,也遭遇了被俘的屈辱,还面临着复辟的艰难与复杂。他的统治对明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独特而复杂的印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