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对清额[清] 北京市东城区人物 爱新觉罗·对清额(1681年-1742年),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宗室成员,系清世祖顺治帝第五子恭亲王爱新觉罗·常宁第四子。其一生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虽未在政治舞台上留下显赫功绩,却以宗室身份参与了清代中期的重要事件,成为观察清代宗室制度的典型样本。 一、家族背景与早期生活 对清额出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日,母亲为恭亲王侧福晋萨克达氏。其父常宁是顺治帝庶出子,康熙十年(1671年)封恭亲王,曾参与平定三藩之乱,在宗室中地位显赫。对清额作为常宁第四子,自幼接受满族传统教育,学习满汉文字、骑射武艺,并按例享有宗室子弟的优厚待遇。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对清额二十岁时受封三等辅国将军,正式跻身宗室贵族行列。这一封号虽属较低等级的宗室爵位(清代宗室爵位共十二级,辅国将军位列第八),但标志着他开始承担皇室成员的责任与义务。 二、政治生涯与主要活动 (一)康熙朝:宗室的常规仕途 对清额在康熙朝的主要活动集中于宫廷事务。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第六次南巡时,对清额随驾前往江南,参与祭祀明孝陵等活动。此次南巡旨在彰显清朝对汉族文化的尊重,对清额作为宗室成员的参与,体现了清廷对其政治忠诚度的认可。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部入侵西藏,清廷发兵征讨。对清额奉命率镶黄旗护军参与后勤保障,虽未直接参战,但其在军事行动中的调度能力受到关注。此次经历为他后来在雍正朝的晋升奠定了基础。 (二)雍正朝:权力结构的调整 雍正帝即位后,对宗室采取既拉拢又防范的策略。对清额因与雍正帝无直接利益冲突,得以保持爵位。雍正四年(1726年),他被任命为正黄旗满洲副都统,负责旗务管理。这一职位虽非核心要职,却使他深度参与八旗制度的运作,对清代军事与行政体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雍正八年(1730年),对清额因“办事勤谨”被加封为二等辅国将军,爵位晋升一级。此时他已年近五旬,政治生涯进入平稳期,主要精力转向维护宗室内部秩序,协调旗务纠纷。 (三)乾隆朝:宗室的边缘化 乾隆帝继位后,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宗室权力受到更多限制。对清额虽未卷入政治斗争,但年事已高,逐渐淡出权力核心。乾隆五年(1740年),他以“身体抱恙”为由请求告老,获乾隆帝批准,结束了四十年的仕途。 三、社会角色与文化活动 (一)宗室的社会责任 作为宗室成员,对清额需定期参与宫廷祭祀、朝贺等礼仪活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六十大寿时,对清额参与组织宗室祝寿活动,负责协调礼仪流程,展现了其在宗室事务中的组织能力。 此外,对清额还承担着维护旗人权益的责任。雍正年间,他多次上书朝廷,反映旗人生活困苦问题,建议减免赋税、增加旗地分配。这些建议虽未全部被采纳,却体现了宗室成员对基层旗人的关注。 (二)文化交流与学术兴趣 对清额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与汉族文人多有交往。他曾出资赞助《八旗通志》的编纂工作,并参与校订满文文献。乾隆初年,他主持翻译了《资治通鉴纲目》为满文,推动了汉族经典在满族中的传播。 对清额的书法造诣颇深,其满文书法作品被收录于《盛京故宫书画录》。他还擅长骑射,曾在宗室比武中获得“神射手”称号,体现了清代宗室“文武兼修”的传统。 四、家庭与后裔 对清额一生娶一妻三妾,共育有四子。长子永瑞承袭二等辅国将军爵位,次子永琳任銮仪卫云麾使,三子永瑾、四子永璜均未获封爵。其家族在清代中后期逐渐没落,后裔多从事文职或旗务管理,未再出现显赫人物。 乾隆七年(1742年)九月初六日,对清额病逝于北京,享年六十二岁。乾隆帝赐谥号“恪僖”,并按宗室例举行葬礼,葬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的宗室陵园。 五、历史评价与争议 对清额的一生是清代中期宗室成员的典型缩影。他既未像清初宗室那样开疆拓土,也未如晚清宗室般卷入政治漩涡,而是在制度框架内平稳度过一生。其政治活动虽缺乏亮点,但在维护宗室稳定、推动满汉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对清额在雍正朝的晋升与乾隆朝的退隐,反映了清代宗室政策的演变:从康熙朝的宽松包容,到雍正朝的严格管控,再到乾隆朝的边缘化。这种变化深刻影响了清代宗室的命运,对清额的个人经历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微观体现。 结语 爱新觉罗·对清额的生平轨迹,折射出清代宗室制度的复杂性与局限性。作为宗室成员,他既享受着特权,又受制于严格的等级秩序;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难以突破制度束缚。其一生虽无惊天动地的事迹,却为研究清代宗室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角色提供了重要案例。正如《清史稿》对其评价:“谨守宗室本分,无过亦无功,足以为后世法。”这种“平庸中的坚守”,或许正是多数清代宗室成员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