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晖(1922年2月8日—2008年1月22日),男,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工自动化学科创始人之一、著名生产过程控制专家,中国生产过程控制和化工自动化教育开拓者之一。
周春晖多年致力于化工自动化教育创建及发展,建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体系。长期深入实际,在生产过程自动化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尤其是把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显著成就,为中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周春晖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月22日20时15分在杭州逝世,享年86岁。
周春晖:中国化工自动化事业的卓越先驱
周春晖,1922年2月8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其祖辈世代务农,饱受欺压,父亲周兴权离乡后于昆明讲武堂学习并任教官,追随蔡锷投身革命多年,不幸于1927年在江西阵亡。幼年丧父的周春晖,在母亲张如芝的悉心照料下成长。
周春晖的求学之路充满波折却始终奋进。5岁入昆明第二小学,后转至实验小学,11岁考入昆明虹山中学,因与校长矛盾被开除,又转入昆明昆华中学。初中毕业后,他考入昆明工业学校机械班,三学期后,1939年以同等学历考取云南大学化学系。因家境清贫,他暂请保留学籍,同时在昆明工业学校挂名,并先后考取昆明邮政局邮务佐、邮务员,工作近两年后,于1941年进入云南大学杨林分校化学系学习。在校期间,他学业优异,还因积极追求真理,发起学潮,虽遭多次记过,却也展现出非凡勇气与担当。凭借出色表现,他考上云南省公费赴美留学,1942年进入西南联大代办的云南省留美预备班,1945年终于踏上赴美求学之路。
在美国,周春晖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德拉华大学、密歇根大学深造,1947年获麻省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士,1949年获德拉华大学化学工程硕士,1950 - 1954年在密歇根大学先后取得应用数学硕士与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求学期间,他还在大陆纸品公司实习工作一年。学业完成后,他任职于美国仑士勒理工大学化工系,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不仅教授基础课程,还主讲化工动力学及化工自动化课程,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其博士论文及多篇研究论文发表于美国IEC期刊。
尽管在美国已拥有良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周春晖却始终心系祖国。1957年夏天,他毅然携全家回国,1958年初受聘于浙江大学,担任教授,肩负起创建化工自动化专业的重任,并讲授过程控制原理课程。此后,他历任化工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化工系主任、浙江大学副校长等重要职务。1985年3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周春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我国高等教育与自动化科研事业。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他秉持“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教学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自动化领域学者、专家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真正实现“桃李满天下” 。
在化工自动化研究领域,周春晖造诣深厚。他在工业过程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方面成果卓著,兼任众多重要学术职务,如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检测控制仪表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检测控制仪表学会理事长、国家科委自动化科学学科组成员等,并在国际自动化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担任世界自动化学会应用委员会委员等职。他凭借渊博学识,主编出版大量专著、教材,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和《化工百科全书》自动化及仪表部分条目的重要撰稿与审定人,为我国工业自动化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退休后的周春晖,依旧心系教育。他坚持为研究生开设《科技英语写作》课程直至近80岁,并编写同名教材,字里行间倾注着对年轻学子的关爱。即便在病重期间,他仍牵挂着年轻教师的成长。
在担任第四、五、六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期间,周春晖深入调研、积极参政议政,为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浙江省政协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周春晖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他通过课堂实例演示、实验室实践与工厂实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他的指导下,浙江大学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室成为国内领先水平,不仅助力学生成长,还为行业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在工厂实习中,他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以工作者身份深入生产一线,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多项成果推动我国工业自动化事业发展与学术进步,如在合成氨厂、食盐电解厂等项目中取得开创性成果。
20世纪70年代,为推动控制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周春晖带领团队深入全国众多工厂企业,将生产问题归纳为研究课题,经过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提出实用解决方案。他们编写的《调节器的工程整定及校验》广受仪表工作人员欢迎,多次重印;《复杂调节》则成为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进修教材。此次行动提升了工业生产中自动化的重要性认知,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1978年后,作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周春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方式,鼓励学生在理论上创新、在实践中应用。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他仍引导学生克服难题,众多学生毕业后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团队在多变量控制系统研究、控制对象数学模型建立、容错控制等领域取得突破,相关论文获得国际认可;在工业应用上,造纸机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炼油厂常减压装置计算机控制等成果显著,实现国产化应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部分成果成为国家或部级重点推广项目。
自化工自动化专业发展初期,周春晖便积极投身专业建设与知识传播。他担任专业教材编审组组长,组织编写并亲自参与撰写多部教材,如主编的《过程控制原理》获评化工部优秀教材。他还主编《化工自动化丛书》《过程控制手册》等,为自动化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学习资源。同时,他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化工百科全书》等重要著作的自动化及仪表部分编写审定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2008年1月22日20时15分,周春晖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86岁。他的离世是我国工业自动化科学界与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为缅怀这位杰出的教育家与科学家,2008年9月9日,由浙大师生和校友自愿捐赠设立“春晖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和资助浙江大学控制系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延续他对教育事业的关爱与期望 。周春晖崇高的科学精神、高尚的道德风范和卓越的教育科研成就,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