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华[公元1888年-1921年,中国近代革命家民国将领]+像 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人物 王文华,字电轮。贵州兴义人。光绪三十年(1904)在美国三藩市(今旧金山)加入最初以“同盟会”命名的革命团体。回国后创办贵州体育会。辛亥革命后,在其舅贵州都督刘显世部下任副官长;唐继尧督黔时,任黔军第一团团长。1916年参加蔡锷领导的护国讨袁战争,任护国军左翼司令,率军出征湘西。袁死后,升任黔军第一师师长。同年,因反对段祺瑞组阁并借督军团强行解散国会,潜赴上海,被孙中山授以川黔军务重任。1917年任黔军总司令。1921年任广东政府军委常委,旋在上海被刺身亡。 王文华(1888-1921):护国名将与黔军领袖的传奇生平 一、早年教育与革命启蒙 王文华,字电轮,号果严,1888年生于贵州兴义市下五屯景家屯村。早年就读于兴义笔山书院(今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兴义一中前身),精研史地,深受新思潮影响。1910年因病休学回乡,任兴义高等小学堂学监,教授史地、体操,并向学生传播进步书刊,奠定革命思想基础12。 二、辛亥革命中的崛起 投身光复运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贵州革命党人酝酿独立。其舅刘显世(时任兴义团防总局局董)受清廷调令率兵入贵阳护卫,王文华任前队官,率体育学会百余人随行。抵安顺时,贵阳已光复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刘显世欲返兴义,王文华力劝其支持革命,最终促成刘部编入新军,刘任标统,王文华任管带1。 治军严明:驻守贵阳期间,王文华整饬军纪,肃清盗匪,所部秋毫无犯,百姓称颂,崭露军事才能1。 三、护国战争:西南反袁砥柱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王文华成为贵州反袁核心: 力主讨袁:在贵州军事会议上,反战派以“以卵击石”为由劝阻出兵。王文华拔枪怒斥:“袁世凯毁弃约法,实属国贼!敢附逆者,必诛之!”震慑全场,促成贵州1916年1月27日独立13。 征战川湘:任黔军总司令,率军东征湘西、北击川南。在湘西大败北洋军,牵制袁军主力,为护国运动赢得战略主动12。 政治谋略:为说服犹豫的刘显世,王文华献策:“佯称我部叛变,事成归功于舅,事败灭我王氏一族”,体现其忠勇与权谋1。 四、护法运动与政治理想 反对毁法:1917年任贵州督军代表赴京参加督军团会议。见段祺瑞毁弃《临时约法》、解散国会,他拒绝签字,联名十一省代表反对,并南下上海与孙中山共商另组政府13。 投身革命:1920年向孙中山汇报贵州政局,被委任为革命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筹划驱逐贵州旧军阀1。 五、遇刺之谜与历史遗憾 1921年,王文华联络周素园等志士,计划返黔执政。部将袁祖铭(被北洋政府收买)忌惮其威望,派何厚光、张克明于上海一品香酒店将其刺杀,年仅33岁。孙中山痛惜其为“西南后起之秀”的陨落134。 六、历史评价与影响 军事革新:创建黔军现代化体系,培养何应钦、谷正伦等将领,影响民国军事格局4。 共和卫士:以“护国首义,护法砥柱”载入史册,与蔡锷并称西南反帝制双璧。 地域精神象征:兴义以其为荣,笔山书院旧址立碑纪念,彰显贵州近代革命先锋地位23。 补充深析: 王文华之死折射军阀混战时代的悲剧性。其甥袁祖铭夺权后,1927年亦在常德赴宴时遭伏击身亡,印证权力斗争的残酷循环3。其兄王伯群后投身教育,创办上海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延续家族报国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