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公元1881年-1921年,辛亥革命先驱江汉义军领袖] 湖北荆门京山县人物 刘英,原名光铭,字丹书,号聃述,京山永隆镇刘家榨人。刘英,武昌起义期间成功发动永漋河起义响应革命,牵制了湖北汉水流域一带的清军力量。为保卫武昌起义,率领京山子弟兵东进武汉参加战斗,为“阳夏之战”立下了不朽功勋。 京山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辛亥先烈,在县烈士公园建有刘英遗冢和刘英亭,供后人瞻仰。 刘英:辛亥革命江汉义军的擎旗者 刘英(1881年—1921年),原名光铭,字丹书,亦作聃述,湖北省荆门州京山县(今荆门市京山市)永隆镇人。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时期江汉义军的主要领袖,在鄂中地区率先举义响应武昌起义,为推翻清王朝在湖北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其一生历经反清革命、捍卫共和、反袁护法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为理想殉道,以生命践行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誓言。 一、世家子弟的觉醒:从科举之路到革命洪流 1881年,刘英生于京山县一个显赫的地主家庭。其父刘作栋是当地廪生,家有良田千亩,在永隆镇开设当铺、钱庄,是鄂中有名的乡绅。作为家中长子,刘英自幼被寄予“科举入仕”的厚望,5岁入家塾,10岁能熟背“四书五经”,17岁考中秀才,被誉为“京山神童”。然而,清末的内忧外患逐渐击碎了他的传统仕途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廷签订《辛丑条约》,消息传至京山,20岁的刘英目睹乡亲们对“朝廷无能”的愤懑,首次对封建帝制产生怀疑。他在日记中写道:“百姓嗷嗷,而庙堂歌舞依旧,如此江山,安得不变?”此后,他放弃科举,转而研读西学,购置《天演论》《海国图志》等书籍,逐渐接受“变法图强”思想。 1905年,刘英赴日本考察实业,实则寻求救国之道。在东京,他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亲耳聆听“三民主义”演讲,思想发生剧变。他在《致家乡同志书》中写道:“欲救中国,非推翻满清不可;欲推翻满清,非革命流血不可。”同年,他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湖北籍早期同盟会员之一。为学习军事,他考入日本陆军速成学堂,与黄兴、蔡锷等同学,系统学习战术指挥,为日后举义奠定基础。 二、江汉举义:武昌起义的“鄂中引擎” 1906年,刘英奉同盟会之命回国,以“兴办教育”为掩护,在鄂中开展革命活动。他变卖家中300亩良田,创办“永隆学堂”,表面教授国学,实则秘密传授革命思想,培养骨干力量。学堂学生多为贫苦子弟,刘英免费供其食宿,常对他们说:“我辈读书,非为功名,乃为救国。”至1911年,该校已培养革命志士200余人,成为鄂中革命的重要据点。 与此同时,刘英联络会党力量,秘密组建革命武装。他亲自拜访江汉流域的“江湖会”“哥老会”等团体首领,以“反清复明”为号召,将数万会众纳入革命麾下。为购置军火,他再次变卖祖产,从日本、上海秘密运回步枪300余支、弹药数万发,藏于京山、钟祥交界的山洞中。其弟刘铁(后为鄂西讨袁军总司令)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兄弟二人被鄂中志士称为“刘氏双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刘英立即响应。10月26日,他在京山永隆镇召集会党、学堂师生及农民武装共3000余人,宣布举义,号称“江汉义军”,自任总司令,刘铁为副总司令。义军臂缠白布,高呼“驱除鞑虏,建立共和”口号,连夜攻占京山县城,处死知县孙叔谦,成立“湖北军政府京山分府”,这是鄂中地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随后,刘英制定“西拒荆襄清军,东援武昌主战场”的战略:他命刘铁率主力西进,攻克钟祥、荆门,切断清军南下援鄂通道;自率一部东进,牵制孝感、汉川的清军。在钟祥战役中,义军以土炮、大刀对抗清军正规军,刘英亲登城楼指挥,身中流弹仍坚持作战,最终击溃清军张彪部,缴获大批军火。此战震动鄂西,清廷急调河南、湖北两省清军围剿,极大缓解了武昌的军事压力。 至11月初,刘英部已控制鄂中十余县,兵力扩充至万人,成为湖北革命军中仅次于武昌新军的第二大武装。孙中山曾电赞:“江汉义军,振臂一呼,鄂中响应,功在国家。” 三、捍卫共和:从民国功臣到反袁斗士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刘英任湖北军政府安襄郧荆招讨使,节制鄂北、鄂西军务。他整肃军纪,废除苛捐杂税,推行“耕者有其田”试点,在京山、钟祥等地将没收的官田分给农民,深得民心。当地民谣唱道:“刘司令,爱百姓,分田地,享太平。” 然而,革命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窃取。1913年,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解散国会,复辟野心渐露。刘英怒斥袁世凯“假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率先通电全国,呼吁“兴师讨袁”,成为“二次革命”在湖北的发起者之一。他任湖北讨袁军总司令,在武汉、沙市一带组织起义,因寡不敌众失败,被迫流亡上海、日本。 在日本期间,刘英加入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参与起草《讨袁宣言》。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潜回国内,在湘西、鄂西联络旧部,组建“护国军湖北支队”,配合蔡锷的讨袁行动。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刘英任总统府高等顾问,一度寄望于“恢复约法,重建共和”。 但军阀混战的现实很快打破了他的幻想。1917年张勋复辟,刘英通电反对;段祺瑞执政后拒绝恢复国会,他又追随孙中山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军事委员,负责联络湖北义军。1918年,他奉命回鄂组织武装,在荆门、宜昌一带组建“湖北护法军”,与北洋军阀吴佩孚部激战,一度收复公安、石首等县,成为鄂西护法运动的中流砥柱。 四、喋血武昌:理想主义者的悲壮落幕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计划北伐,刘英奉命再次潜回湖北,策动武昌新军起义,配合北伐军行动。此时的湖北,由直系军阀王占元统治,特务遍布,搜捕革命党人。刘英不顾危险,秘密潜入武昌,住在法租界好友家中,联络旧部及新军同情者,计划于10月10日武昌起义十周年纪念日发动暴动。 然而,起义计划被叛徒出卖。10月8日凌晨,王占元派军警包围法租界,刘英不幸被捕。在狱中,王占元亲自审讯,以高官厚禄诱降:“君若归顺,湖北督军之位,非君莫属。”刘英厉声斥道:“我刘英为共和而生,为共和而死,岂肯与尔等军阀同流合污!”他写下绝笔书:“十年革命,壮志未酬;杀身成仁,含笑九泉。愿同志继起,直捣黄龙,实现三民主义,则我死无憾矣!” 1921年10月15日,刘英在武昌阅马场被处决,年仅40岁。临刑前,他面对围观群众,高呼“打倒军阀!”“拥护共和!”“孙中山先生万岁!”,从容就义。其遗体由革命同志设法运回京山,安葬于永隆镇故里,数万百姓沿途相送,哭声震野。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追赠刘英为陆军上将,在武昌、京山两地修建“刘英烈士祠”,孙中山为其题词“革命先烈,精神不死”。1949年后,京山县人民政府对其陵墓进行修缮,将其事迹纳入地方史教育内容,永隆镇建有“刘英纪念馆”,馆内陈列的起义军旗帜、手枪等文物,见证着这位江汉义士的革命历程。 五、历史坐标中的刘英:从地方领袖到时代符号 刘英的革命生涯,贯穿了清末民初民主革命的全过程,其命运折射出早期革命者的理想与挣扎。作为鄂中地区革命的核心人物,他打破了“湖北革命仅靠新军”的传统认知,证明了会党、农民等基层力量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评价:“刘英以世家子弟投身革命,毁家纾难,联络工农,其路径在辛亥革命中具有典型意义。” 他的悲剧性结局,也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性: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依赖武装投机与个人英雄主义,最终难以抵御军阀势力的绞杀。但刘英身上体现的“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成为荆楚文化中“敢为天下先”特质的生动注脚。 如今,京山永隆镇的刘英故居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上万名青少年前来参观。这位从江汉平原走出的革命先驱,虽已逝去百年,但其“为共和流血”的壮举,仍在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坚守理想。正如他在永隆学堂题写的校训:“为国为民,虽死犹生”,这八个字,正是刘英一生的最好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