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廉方[公元1878年-1959年,辛亥首义都督府首席秘书、教育家] 湖北荆门京山县人物 李廉方,原名步青,字福廷,号莲舫。湖北京山人。15岁中秀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入湖北经心书院。1902年留学日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科,参与创办《湖北学生界》、《汉声》杂志,鼓吹社会改革。次年被清政府取消学籍,勒令回国,寓居武昌花园山孙森茂花园。时兴中会会员吴禄贞任职武昌,常和吕大森、李书城、耿伯钊等聚会于李之寓所,畅谈革命,联络志士,并介绍青年潜入军队,以运动新军;李负责接待、组织和经费筹措。其寓所被称作“花园山机关”,后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察觉,将与会骨干分别遣离。1903年底,李调湖南,历任湖南学务处主办,长沙明德、经政学堂堂长,长沙中路师范学堂教员等职。1906年回武昌,先后任湖北师范戊堂堂长和两湖总师范学堂、安陆府师范学堂教员。日知会刘静庵、胡瑛等被捕入狱时,曾出力营救。 李廉方(1878—1959),名步青,字福廷,号莲舫,湖北京山邓李场人,辛亥首义元勋、近代平民教育改革先驱。其生平可分为革命救国与教育兴国两大主线,以下是基于搜索资料的详细梳理: 一、早年求索与革命启蒙(1878–1911) 教育奠基与留日觉醒 15岁入学,1896年入湖北经心书院(近代革命思想摇篮),1902年公派留学日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科。在日期间,与黄兴、李书城等组织反清活动,创办《湖北学生界》《汉声》杂志鼓吹革命,遭清廷取消学籍勒令回国13。 武昌花园山革命机关 1903年归国后寓居武昌花园山孙森茂花园,此处成为革命核心据点。李廉方负责联络志士、筹措经费,介绍青年潜入新军,与吕大森、耿伯钊等策划反清行动,史称“花园山机关”。后遭湖广总督镇压,骨干被遣散13。 辗转办学掩护革命 历任长沙明德学堂教务、清肃王府教读、两湖总师范历史教习等职,借教育传播新思想。任方言学堂监学期间,秘密营救日知会革命党人刘静庵、张难先12。 二、辛亥首义与民国建政(1911–1912) 首义核心参与者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鄂军都督府首席秘书,主持军政文电起草。一月后随季雨霖北伐,任安襄郧荆招讨使行署参谋长,制定战略收复鄂西北,被誉“晓畅军事,走笔如飞”12。 确立“双十节”国庆日 1912年7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上,力驳北洋政府拟定的“清帝逊位日”“袁世凯就职日”等方案,援引法美先例,倡议以武昌首义日(10月10日)为国庆日,获四分之三代表支持,经参议院通过成为法定“双十节”23。 拒任官职与理想受挫 南北议和后拒任湖北教育司长,因见新政府旧派官僚掌权,民主共和徒具虚名2。 三、教育救国实践(1920–1949) 主政河南教育革新 1920–1922年任河南省教育厅长,革新学制,倡导教育普及。因廉洁奉公获赠“廉洁四方”匾额,遂改名“廉方”1。 开封教育实验区开创 1930年代在开封创办杏花园、大花园两所实验小学,针对工农子弟设计“廉方教学法”: 创新理念:打破精英教育壁垒,聚焦底层识字与实用技能。 教学方法:从实物观察→图片→文字,循序渐进,强调直观认知。 成效显著:学生两年半识字超2400字,阅读量达4万字,远超同期四年级水平,被誉为“中国农村教育最有效实验”(朱季青评)1。 全国影响:俞子夷、江问渔等教育家高度推崇,教育部督学称其“远胜设计教学法”1。 高教深耕与学术贡献 历任河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湖北通志馆副馆长,编纂方志保存文化史料13。 四、晚年贡献与历史定位(1949–1959)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投身新中国文教建设13。 1959年逝世,终年81岁。其教育思想被视为“中国教育本土化先驱”,抗战中断的实验虽未推广,却为平民教育提供范本1。 五、历史争议与评价 生年考辨:史料记载存1878年(京山县志)、1879年(《河南大学名人传》)、1880年(《开封市教育志》)三说,主流采1878年1。 双重遗产: → 革命家:从花园山机关到首义秘书,奠定共和基石; → 教育家:以“廉方教学法”推动教育平权,践行“救国必先启民智”理念123。 参考文献: 革命事迹详见23;教育实践详见1;生卒年考据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