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本烺[清][公元1805年-1872年,清代文史学家] 湖北荆门京山县人物 易本烺,字眉孙,故里在京山永兴镇南庄村,今有“南庄古居”为其故居(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年轻时勤于攻读,20岁时道光五年(1825年)为湖北拔贡第一名(清代每十二年各府荐二名生员,由省学政考选择优,保送入京就读),得到主考官的高度评价,赞其文“笔贯五丈,木入三分”,“清思浣月,健笔凌云”。30岁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会试以额满见遗,挑取国史馆任誊录。在任时虽多有推荐,终未得朝廷擢用。易本烺在京城不得志,回到家乡专心著书立说。他性格淳厚朴实,尊老爱幼,不善逢迎交往,但对朋友真诚无欺,与族邻和睦相处。他常出访乡里采风,遍访全县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获得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将这些编成《一粟斋全集》、《云杜故事》。当时有名的学史冯誉骥、王文元为《一粟斋全集》作了序言。清光绪年间续修《京山县志》时,易本烺已去世十年,他生前没有实现续修县志的宿愿,但遗留的文稿大大丰富了《京山县志》的内容。他擅长民调方言和诗词文论,治学严谨勤奋,著述甚丰,有《诗文别外余集》、《诗三百论苑》、《春秋楚地答问》、《字辨证篆》、《识字璅言》、姓觽刊误》、《伸顾》、《字体蒙求》、《常语搜》等百种,共二百余卷。他对语言文字音韵的研究成果,受到现代学术界的重视,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县志收录有易本烺创作《京山竹枝词十七首》和其它诗作,歌咏京山人文历史和田家之事,描写平民生活,表达底层心声。悯农词如:“春深便计授衣无,种得木棉几万株。桃子未成花似海,何曾作苦是农夫。”;议时诗如:“毕生冰雪几摩挲,介骨清才唤奈何。不信催租能败兴,满城风雨负他多。”语言朴实无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高文学价值。 易本烺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去世,终年67岁。学史洪钧、侍郎彭久馀为其作传(见光绪八年《京山县志》)。 易本烺(1805—1872),字眉孙,是湖北荆门京山县永兴镇南庄村人。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史学家,在学术领域成果丰硕,其生平经历丰富,著述众多,对地方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家族背景与成长环境 易本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易履泰是乾隆庚辰举人,曾任广东广宁知县、湖广均州学正。父亲易大醇以廪生推荐到国子监,授枣阳训导,后乞养归里,擅长古文词与诗歌,著有《周易指掌》《万松斋文集》等。叔父易大枞以贡生出任赣州府通判。兄长易镜清更是幼有神童之称,22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历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等职,政绩显著。 在这样的家族氛围熏陶下,易本烺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家中浓厚的学术气息和长辈们的学识素养,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故居南庄村易家大塆的“南庄民居”,始建于康熙三十七年,乾隆年间经易履泰整修扩建,是土木结构,朝门为灰砖砌筑的“金包银”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充满古色古香的气息。 求学与仕途经历 易本烺年轻时勤奋好学,致力于经史学问,学业成绩优异。20岁时,即道光五年(1825年),他考中湖北拔贡第一名。清代每十二年各府荐二名生员,由省学政考选择优,保送入京就读,易本烺凭借出色的才华获得这一殊荣,主考官对其文才评价极高,赞其“笔贯五丈,木入三分”“清思浣月,健笔凌云”。 30岁时,易本烺考中举人,展现出了卓越的科举应试能力。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参加会试,虽文章出色,但因额满未被录取,后被挑取到国史馆任誊录。在国史馆任职期间,他多次得到他人推荐,然而不知为何,始终未得到朝廷的提拔重用。长期在京城却仕途不顺,易本烺最终选择回到家乡京山,专注于学术研究和著书立说。 学术研究与著述成就 易本烺治学严谨勤奋,著述极为丰富,一生著有百余种作品,共二百余卷。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诗文、历史、语言文字等多个方面。 在诗文方面,他著有《诗文别外余集》《一粟斋文钞》等。其诗歌作品风格独特,县志收录有他创作的《京山竹枝词十七首》和《惠亭山》《过多宝湾》等诗。《京山竹枝词十七首》颇具特色,内容多歌咏京山当地的人文历史、田家之事,描写平民生活,表达底层民众的心声,如“春深便计授衣无,种得木棉几万株。桃子未成花似海,何曾作苦是农夫”,语言朴实无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历史研究上,他著有《春秋楚地答问》《云杜故事》等。他常出访乡里采风,遍访京山全县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收集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将其编成《一粟斋全集》《云杜故事》。这些著作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语言文字领域是易本烺的研究重点之一,他在此方面成果丰硕,著有《字辨证篆》《识字璅言》《字体蒙求》等。他对语言文字音韵的研究深入,其成果受到现代学术界的重视,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例如《字辨证篆》一书还被收入了《续修四库全书》。 性格特点与乡居生活 易本烺性格淳厚朴实,为人正直善良。他尊老爱幼,在家乡深受族邻的尊敬。他不善于逢迎交往,为人真诚,对待朋友真心实意,与族邻相处和睦,在当地有着良好的口碑。 回到家乡后,他除了专心著书,还时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生活,收集民间传说、方言等资料。他对家乡充满热爱,关心家乡的文化建设,虽未亲自参与清光绪年间续修《京山县志》,但他遗留的大量文稿为县志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极大地丰富了县志的内容。 后世影响 易本烺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去世,终年67岁。学史洪钧、侍郎彭久馀为其作传,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也为他立传,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 他的学术著作和诗文作品,不仅是个人学术思想的体现,更是京山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语言文字音韵的研究成果,为后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而有关京山当地的诗文和历史著作,让后人能够了解当时京山的社会风貌、历史变迁和民俗风情。他的治学精神和方法,也为家乡的后学之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之中,对京山乃至湖北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易本烺从一个勤奋求学的书生,到仕途失意后专注学术的文史学家,他用一生的精力致力于学问研究,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清代文史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也成为了湖北荆门京山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其名字和成就被永远载入史册,为后世所铭记和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