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曾国藩

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

曾国藩

曾国藩[清][公元1811年-1872年,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像 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人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荷叶镇),是“晚清第一名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原名子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五年(1866年)被清廷赐予一等“毅勇”侯封号,是文官中获此封爵的第一人。同年在安庆大营建立起官办学局,重印经史典籍。同治六年(1867年),拜大学士。次年出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奉命调查并处理“天津教案”。因对西方列强采取谋求和解的策略,次年又被调回南京原任。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
曾国藩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促使清地方官员中满汉比例变化。“内轻外重”的局面开始出现。曾国藩工诗与古文。其诗宗苏轼、黄庭坚,雄峻排奡;其文宗法桐城而能扩大,变雅洁为雄肆。曾国藩还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是中国晚清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 早年经历
曾国藩祖籍湖南衡阳,家中世代务农,至其五世祖时,已颇有产业。父亲曾麟书是一名秀才,在父亲的督责下,曾国藩五岁起开始读书,九岁时读完“五经”,并开始学作八股文。

1826年,曾国藩应长沙府试,名列第七。此后,他先后入读衡阳唐氏家塾、湘乡涟滨书院。1833年,曾国藩考中秀才后,进入长沙岳麓书院学习,一年后肄业,并参加湖南乡试考中举人。年底,曾国藩前往北京参加会试,先后两次都未考中,只好南归返乡。归乡途中,他把大部分路费用来购书,回乡后又苦读两年,终于在1838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三十八名,殿试中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时列一等第三名,拔置第二名,入翰林院庶吉士,由此更名曾国藩。

### 京师为官
1840年,曾国藩以庶常馆散馆授检讨而入仕,此后十年大多在京师为官。他接连担任侍读、国史馆协修、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等职。在京期间,曾国藩结识了众多人才,如满洲镶蓝旗穆彰阿,以及经世派人物刘蓉、郭嵩焘、江忠源、罗泽南、欧阳兆熊等,还拜理学大师唐鉴学习理学。

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曾国藩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并推举了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随着太平天国声势日益浩大,他又上“简练军实以裕国用”折,向咸丰皇帝提出“惟有量加裁汰,痛加训练,庶饷不虚糜,而兵归实用”的见解。

### 创办湘军
1852年,曾国藩得江西乡举试差,途中获悉母亲去世,遂回乡丁忧。此时太平军起义发展迅猛,清政府谕旨曾国藩在籍兴办团练。起初,曾国藩想以“丁母忧”推辞,但在湖南巡抚张亮基、好友郭嵩焘等人的劝说下,决定前往长沙组织团练。

他以罗泽南等人兴办的“湘勇”和江忠源兴办的“楚勇”为基础,抽调各县练勇,在省城成立一大“团”,并将“团”与“练”区分开,团即“保甲之法”,练则是制器械、练丁壮、造堡垒。同时,他在长沙城中鱼塘口行辕设立审案局,不到半年时间,斩首、杖毙二百多人,因此被时人称为“曾剃头”。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曾国藩见团练规模太小,上奏朝廷招募团练丁勇为官勇,并模仿戚继光的戚家军编练新军,团练逐渐变成正式军队,“湘军”由此形成。同年,江忠源致信曾国藩,建议造战船、调水师,曾国藩开始考虑创立水师。因提督鲍起豹和曾国藩意见不合,营兵和湘勇发生械斗,曾国藩遂移驻衡州,委任彭玉麟、杨载福招募水勇,湘军水师由此创立。

至1854年,湘军共造成大小船只三百六十一号,装备大小炮四百七十门,其中新购洋炮三百二十门。

### 围剿太平军
1854年2月,曾国藩练成水陆兵勇各十营五千人,发布《讨粤匪檄》后,从衡州出发东征。太平军因寡不敌众抛弃岳州,曾国藩进驻岳州,但随后在洞庭湖被太平军击败,退回长沙,太平军又袭取湘潭。4月,曾国藩亲自督师进击靖港,因西南风发,战船不能停泊,或被焚毁,或被夺走,曾国藩再次战败,愤而投水自杀,幸被救起。

回到长沙后,曾国藩重整水陆各军,另募新勇进行训练。7月,曾国藩率湘军再度出击,在城陵矶与太平军作战,起初水师因内部不和失利,后塔齐布率陆师赶到,大败太平军曾天养部,曾天养战死,太平军退向武昌。10月,湘军攻毁太平军花园大营,防守武昌的太平军逃往田家镇,汉阳太平军守将也弃城而逃,曾国藩占领武昌。咸丰皇帝得知捷报后,起初任命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但后来收回成命,只赏赐他兵部侍郎衔。

此后,曾国藩率领湘军继续与太平军作战,经过多年苦战,1864年7月9日,湘军轰塌天京城门,天京陷落,太平军主力基本覆灭。曾国藩因镇压太平军起义的首功被清政府封为“毅勇”侯,留任两江总督。为避免朝廷猜忌,他主动奏请裁撤湘军,并令弟弟曾国荃回乡养病,行事愈发谦恭谨慎。

### 后期政治生涯
1865年,曾国藩奉命前往山东地区围剿捻军,但到任一年未见成效,于次年返回南京原任。1868年,曾国藩被授为武英殿大学士,调任直隶总督。在查办“天津教案”期间,他因主张向法国求和,严查“凶犯”,遭到天津人民的指责,1870年11月回到两江总督任上。

此后,曾国藩终日忧郁,1872年3月12日,病逝于两江总督衙门,终年六十一岁。清政府追赠其为太傅,谥号“文正”。

### 主要成就
- **军事成就**: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且把德放在首位,其“忠义血性”的将领主要从儒生士子中选择。他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主张在乡农中招募兵员,并对绿营的编制进行改革,湘军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他还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了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化。
- **政治成就**:曾国藩认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他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在中西邦交方面,他既痛恨西方侵略中国,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 **文学成就**: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 **思想学术成就**: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他对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有汲取,认为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他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

### 历史评价
曾国藩在晚清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暂时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但也因在镇压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如长沙审案局的杀戮等,受到一些争议。不过,他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诸多举措,如创办湘军、推动洋务运动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清史稿》评价曾国藩:“中兴以来,一人而已。”他的治军思想、政治理念以及家书等,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8-28 15:25
上一篇:曾国荃下一篇:曾纪琛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连平人物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道光帝第八子
清朝杰出的抗倭将领
著名的华侨领袖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清康熙官员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医学家
清代官员、画家,指画开山祖
中国台湾学者、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
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晚清诗人
身兼演员、导演、编剧多重身份
风水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特别行政区原行政长官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太平天国五虎上将
清岳麓书院山长
中国近代科学启蒙的先驱数学家
晚清金石学家、书法家,西南巨儒
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
云南回族穆斯林起义领袖
清代文史学家
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
双峰县人物
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
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
抗法保台英雄
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日名将
原涞源县政府任教育科长
曾国藩么女,世称崇德老人
晚清官员、曾国藩之孙
晚清八大名臣
曾国藩的次女
清朝官员
教育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