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公元1907年-1993年,抗日名将]+像 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人物 宋希濂(1907年4月9日—1993年2月13日),字荫国,湖南湘乡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日名将。 宋希濂于1923年进入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学习,后被编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山舰事件”后脱党。1926年参与北伐战争,同年被送往日本陆军步兵学校深造。中原大战爆发后被召回国,曾在“一·二八事变”后与日军在上海激战。1933年参与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及镇压“福建事变”。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他挥师南下,与日军血战两个多月。历任第七十八军军长、第七十一军军长兼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等职,曾参加武汉会战、徐州会战、强渡怒江战役等作战。1944年到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1946年任新疆省警备总司令。1948年被派为华中“剿总”副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随后任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他在解放军的攻势下一路溃退,于川康边境沙坪被俘。后作为战犯接受改造,1959年得到特赦。1961年任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此后曾当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0年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1982年任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首席顾问。1984年参与发起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任副会长。1993年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 宋希濂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重要将领,自东征陈炯明、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被俘,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被誉为“黄埔之光”。 晚年自称“鹰犬将军”。著有《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 宋希濂,字荫国,1907年4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的一个富裕中农家庭,其“先世多为文人”。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 早年经历 1921年,宋希濂考入长郡中学,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孙文学说,并成为救国运动的积极分子。1923年,宋希濂进入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学习,1924年3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并在同年6月加入了国民党。1924年年底,黄埔第一期学员毕业,宋希濂被分派到教导第二团第四连任副排长,半个月后升为排长。 ### 东征北伐时期 - **第一次东征**:1925年2月,黄埔军校“校军”奉命东征陈炯明。攻打淡水时,宋希濂所在的第二团担任攻城任务。棉湖之战时,宋希濂所属的二团在鲤湖附近碰上正和敌人交战的第一团,时任团长钱大钧要求立即参与攻击,宋希濂带领将士越过枪林弹雨抵达出击位,和其他几路军对敌人形成包抄之势,最终打垮了敌人。首次东征凯旋,宋希濂由少尉升为中尉排长,不久又升任第四连副连长、连长。 - **平定杨刘之乱**:杨希闵的滇军和刘震寰的桂军在首次东征时按兵不动,还私下与陈炯明的部下勾结。1925年6月,宋希濂投入到歼灭杨刘叛乱的战斗中,他指挥第四连,配合兄弟连队,对广州郊外瘦狗岭的滇桂军轴心阵地展开猛烈攻击,扫除了敌军设置的层层障碍,敌军纷纷溃退。 - **第二次东征**:1925年9月,国民政府再次东征陈炯明。宋希濂率部在惠州城外的东北角一带占领阵地,对河源、紫金方面进行严密戒备,并对惠州城的东北角施行佯攻,牵制敌人的兵力。惠州攻克后,东征军向潮梅挺进,宋希濂带领一营将士,将敌人围困在两个山头上,经过半天的时间将敌人尽数解决。第二次东征胜利不久,宋希濂升任副营长,驻防潮州。 - **随部北伐**:1926年7月,宋希濂率一营随部北伐,从韶关出发,越大庾岭,经江西进浙江,与孟昭月部为争山头、抢渡口发生了肉搏。攻克桐庐时,宋希濂身受重伤,被送到杭州医院治疗,后转苏州教会医院养伤。 - **留学日本**:1927年冬,宋希濂及黄埔军校40多名毕业生被蒋介石派赴日本学习军事。“五三惨案”发生后,留日学生推举宋希濂担任中华青年大会主席团主席,组织留学生游行示威,他因此被日本警察抓捕并殴打,半个月后才得以释放。1930年5月,中原战争爆发,宋希濂被召回国,任国民政府警卫军教导一师中校参谋,随后调任营长、副团长,因功升任为该师第二团团长,后又调任该军第二师第六团团长,年底,升任该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 ### 抗日战争时期 - **“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驻守闸北的十九路军发起攻袭,宋希濂时任陆军第八十七师第二六一旅旅长,驻扎于南京,其所旅的全体官兵同仇敌忾,一致要求开赴上海参战,数次请求均被拒绝。2月11日,第二六一旅接防蕴藻浜北岸阵地,2月20日至22日,日军多次发起攻击,均被二六一旅击退。22日,日军倾巢来犯,宋希濂带领一团士兵强渡蕴藻浜,攻击日军的侧背以为增援,打退了敌军的几次反扑。淞沪抗战结束不久,宋希濂升任八十七师副师长。 - **“八一三”淞沪会战**: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宋希濂奉命率三十六师赴上海参战,与日军血战近3个月。8月17日,宋希濂指挥三十六师在天宝路、汇山码头一带对敌作战,意图阻止日军的增援部队在虹口登陆。20日,他亲自率领军官们侦察地形地物,当晚十二点发起攻击,双方僵持一个多小时。 - **南京保卫战**:上海失陷后,宋希濂率部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 **兰封会战和武汉会战**:1938年5月8日任第七十一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收复河南兰封的战役,此后在富金山战役中给日军以重创。在武汉会战中,他指挥坚持沙窝防线有功,被国民党政府授予华胄荣誉奖章。 - **滇西抗战**:1941年11月,宋希濂调升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2年5月,日军企图进占滇西,宋希濂在怒江边成功地阻截了日军。后又率部参加滇西反攻之役,歼灭日军3个师团,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取得了滇西北反击战的彻底胜利。抗战胜利后,宋希濂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和美国政府赠予的自由勋章。 ### 解放战争时期 1948年,宋希濂调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14兵团司令,蒋介石交给他阻止人民解放军西进四川及湘西的重任,驻防鄂西北。1949年初,宋希濂被任命为湘鄂边区绥清公署主任,2月,人民解放军发起荆门战役,克荆门,歼宋部79军。6月,发起宜沙战役,突破宋部防线,宋部溃败向川鄂边界转移。8月,宋希濂改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陈明仁曾电约宋共同通电起义,中共方面亦派人劝其起义,宋以“事关重大”为词拒绝。11月,国民党军西南防线全面崩溃,宋希濂率兵团直属部队数千人向西昌方向逃窜,12月19日抵达川康边境沙坪,在大渡河边被人民解放军包围俘虏。 ### 改造与晚年生活 宋希濂被俘后,作为战犯接受改造,1954年进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1959年12月,他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的特赦。1961年,宋希濂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被特邀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后,相继当选为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宋希濂赴美探亲并定居,在美国与久别的子女团聚。在旅美期间,他参加了旅美爱国华人发起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任总顾问。1984年,宋希濂与蔡文治、李默庵、候德如在美国成立了黄埔同学及其家属联谊会,发表宣言称:“切盼我全体军校同学及其家属奋发参加促进中国统一运动”。同年6月,宋希濂回到北京参加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被推选为黄埔同学会副会长。1993年2月13日,宋希濂因病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其骨灰安葬在长沙唐人永久墓地的“名人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为其墓碑题写了“抗日名将宋希濂之墓”。 宋希濂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在解放战争后期拒绝起义,最终成为战犯,但在改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晚年积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奔走,也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