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芬[清][公元1852年-1942年,曾国藩么女,世称崇德老人]+像 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人物 曾纪芬(1852年一1942年),女,号崇德老人,祖籍湖南衡阳,出生于湘乡县荷塘(今双峰县荷叶镇),曾国藩季女。 后嫁入衡山名门聂家,其夫聂缉椝(1855年~1911年)以帮办滇捐局起家,至上海制造局总办,官迁至浙江巡抚。她一生由侯门千金小姐,而巡抚夫人,而工商巨擘太夫人,起居八座,子孙绵继,寿登耄耋,既贵且贤。幼承家学,工书,善诗文,所作楷书,雍穆浑厚,人争宝之。 ### 童年与家庭教育 曾纪芬出生时,曾国藩已经41岁,在礼部担任侍郎一职,家庭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作为家中的么女,她备受父母疼爱,但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极为严格,曾纪芬也不例外。她从小就穿着姐姐们退下来的衣服,干着力所能及的家务琐事,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在教育方面,曾纪芬自幼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学习诗书礼仪、女红等。曾国藩特意为她请来先生,教授她经典文学作品,曾纪芬天资聪颖,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文学素养日益提高。同时,曾国藩的家训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句教诲,她铭记一生。 ### 婚姻生活 曾纪芬的婚姻是曾国藩精心安排的。她的丈夫聂缉椝,是衡山名门之后,父亲聂亦峰与曾国藩是同乡,且同为翰林。聂缉椝以帮办滇捐局起家,后来担任上海制造局总办,官至浙江巡抚。 曾纪芬与聂缉椝的婚姻颇为美满,两人相依相伴36年,先后诞育了12名子女。在聂缉椝的仕途生涯中,曾纪芬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当聂缉椝担任皖浙等地大员时,身处富庶之地,面临诸多议论,曾纪芬便以父亲宦海事例劝说他,让其谨慎为官,最终聂缉椝辞官回家。 ### 持家之道 曾纪芬始终恪守治家修身的“忍、勤、俭”三字法,日常将父亲传给他们的“功课单”贴于内堂,告诫家族内眷严守自省。她自奉俭约,即使后来成为巨商之母,生活依然简朴。每届大寿,子女想送些珍贵的礼物,都会被她阻止。 在教育子女方面,曾纪芬从不放松,即使对已经成年的子女,仍随时耳提面命,管束查察从不疏忽。她教导儿女要“不求小就而求大成,当从大处着想,不可娇爱过甚”。在她的悉心教导下,聂氏一门后继有人,颇多建树。她的三子聂其杰(聂云台)开办银行、经营航运、开发矿产、从事纺织,成为沪上声名显赫的商界巨擘,还曾担任过上海总商会会长。 ### 晚年生活 宣统三年(1911年),聂缉椝与其母张太夫人相继辞世,之后聂家移居上海。六十岁的曾纪芬开始自号“崇德老人”,成为聂家实际的掌门人和子孙辈的精神领袖。 晚年的曾纪芬注重修身养性,饮食以素食为主,饭后要走一千步,每日睡前用温水洗脚,即使是数九寒冬,也把双脚露出被外。她还每日临帖曾国藩的“伎求诗”数遍,书法得自父亲真传,笔正谨严,骨肉停匀,人争宝之。 曾纪芬一生善诗文,著有《聂氏重编家政学》《崇德老人自订年谱》《廉俭救国说》《论女学》等书文传世。其中,《聂氏重编家政学》总计十一章,涵盖了伦理、人口、生理、优生、遗传、营养等方面,跳脱了基于男尊女卑的中国农耕文明的伦理秩序,处处洋溢着现代家政学的思想光辉。《崇德老人自订年谱》则是她以一生经历为基础,按年份写下的口述实录,由其子聂其杰记述而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此外,曾纪芬晚年还乐善好施,她将丈夫的遗产和历年储积的家产提出一成作为慈善经费,并且每年都会拿出一定收入作为公益捐款,展现了她的仁爱之心。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曾纪芬去世,享年91岁。她的一生,从侯门千金到巡抚夫人,再到巨商之母,既贵且富,福寿双全,她继承和发展了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念,培养出了优秀的子女,对聂氏家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她的著作和思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